清代自太祖努爾哈赤開始,在立太子一事上沒有確定下一個硬性的標準,這導致了其後的太宗、世祖、聖祖幾代帝王很傷腦筋。雍正即位後,鑑於皇子爭儲而引發的政治鬥爭,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但這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不以立嫡立長而以立賢的繼承原則,選擇哪個皇子承繼大統便成了在位皇帝的煩惱事。道光皇帝在這個問題上表現最為突出,一直到道光二十六年才下定決心立儲。
?《清稗類鈔》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道光帝在寫傳位詔書的時候,將所有的太監都趕出殿外,然後才書寫了立奕訢為皇太子的硃諭。但清宮內外很快就有了傳言——奕訢已被立為皇太子。那這樣的機密是如何洩露出去的呢?
據說,被趕出殿外的太監們,深知道光帝有隱秘的大事要處理,故而遠遠地透過窗戶窺伺道光帝的一舉一動。他們發現道光帝在書寫諭旨時,最後一筆拉的特別長,由此猜想其書寫的是奕訢,這件事就傳了出去。道光帝很不高興,就改立了奕詝。
顯然,這個故事是經不起推敲的,可信度極低。不過,這一傳言卻說明道光帝在立儲上,的確是破費躊躇,左右為難。但這並不說明道光帝完全沒有主見,在立儲問題上,他還是有著很細緻的考慮的。
兩位立儲皇子之間的明爭暗鬥
就奕詝和奕訢的個人情況來看,以當時的標準來衡量,可以說奕訢更有優勢。奕詝其人性情穩重內斂,給人以忠厚仁德、謙恭溫良的之感,實際上他遇事優柔寡斷,魄力不足。加之在師傅杜受田的教導下,奕詝學習的是中國傳統的儒家經典、詩文習作之類。
?在道光時期,這些所謂的“正道”內容陳舊,無法適應當時社會形勢,更無從解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和嚴重的內憂問題。而奕訢聰穎敏達,恃才傲物,鋒芒畢露,且較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相比而言,更具趨新應時之銳氣。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奕詝因為在南苑圍獵時,不慎墜馬,摔傷大腿,後經御醫的精心治療,雖無大礙,但多少留下些殘疾,行動大為不便。而奕訢則身體健康,文武皆能。
道光帝對這兩位皇子非常瞭解,僅從個人情感而言,他無疑更偏愛奕訢,並願意立其為皇太子。但有兩個因素也是道光帝不得不加以考慮的。
第一,中國封建社會,立儲原則向來遵循立嫡立長
有嫡立嫡,有長立長。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皇子間的皇位爭奪,維持封建社會中的上下尊卑,長幼有序的傳統政治倫理道德。儘管這樣可以保證皇位的平穩繼承,但同樣也有副作用,即立儲時只強調嫡長,在德行方面會有所欠缺,結果是平庸的皇子做了皇帝,而賢能的皇子為其所制,這樣的特點在明代就十分突出。
?上面提到,清初時期並不遵循立嫡立長原則,而是採用選賢舉能的辦法。不過,入關之後,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在立儲問題上又不能無所顧忌。從乾隆帝開始,就有了立嫡立長的苗頭,道光帝本人就是典型的案例。
道光帝自從皇后佟佳氏死後,奕詝生母被封為貴妃,統率六宮,後又被封為皇后。與奕訢的生母靜妃相比,顯然後嫡庶之分;況且奕詝長奕訢一歲多,無論是立嫡,還是立長,道光帝都應立奕詝為皇太子,這一點便是奕詝的優勢。
第二,道光帝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傳統觀念的影響
從主觀意圖而言,道光帝未必就一定要抱殘守缺,墨守成規,但客觀上卻是率由舊章、事事依祖制辦事,因此在立儲問題上,他更傾向於能維持政局和國家平穩的守成之君。因此,有幾件“小事”最終讓篤守祖宗之法的道光帝選擇了奕詝。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春,道光帝親率皇子去南苑行圍打獵。諸皇子從皇宮高牆深院中被解放出來,個個躍馬揚鞭,爭先恐後,張弓搭箭,在父皇面前一展才華。這個時候,唯獨奕詝沒不發一矢一槍,不傷一禽一獸。
?道光帝發現奕詝一無所獲,心中不快,但還是心平氣和詢問原因何在。奕詝回答:現在正值萬物復甦滋生,是鳥禽野獸生長繁育之時,我實在不忍心去傷害這些生命,更不願“以弓馬一日之長,與諸弟相爭”。道光帝聽後龍顏大悅,稱讚說“是真有君子之度也”,於是暗自決定了儲位人選。奕訢在這次圍獵中雖然斬獲頗多,但還是在不知不覺中輸掉了這一局。
還有一則流傳頗廣的說法源於《清代野史大觀》,說道光帝晚年患病,召見奕詝和奕訢前來入對談話,以便進一步考察兩人的品格德行,並將藉以決定儲位。奕詝、奕訢在面見道光帝之前,就曾問計於自己的師傅。
奕訢的師傅卓秉恬不敢大意,決定發揮奕訢才思敏捷、聰明伶俐的優點,要求奕訢凡是道光帝有所詢問,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儘量向道光帝展示自己的才識,力爭以才、以能取勝。可以說這個策略也是正確的。
但奕詝的師傅杜受田技高一籌,,他為奕詝確定了“避己之短,揚己之長”、“藏拙示德”的策略。他授意奕詝:若是在皇上面前條陳時政,講論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你不敵六爺,因此只能以仁、以德取勝;如若皇上向你們談到自己年老多病,不久於此位的話,你只管伏地痛哭流涕。
結果恰如杜受田所預料的那樣,道光帝十分高興,認為皇四子奕詝仁孝,儲位遂定。這樣,奕訢又輸掉了第二局。
皇四子奕詝終繼大統
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道光帝終於下定決心,立奕訢為皇太子。其建儲硃諭為:“
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
立儲後不過三年半的時間,道光帝病情愈加嚴重。自道光三十年正月初四日起,皇太子奕詝即開始“代閱奏章,召見大臣”,履行皇帝的權力了。
正月十四日,道光帝崩逝。十七日,奕詝以嗣皇帝名義封奕訢為恭親王。正月二十六日,愛新覺羅·奕詝正式即位,以第二年(1851年)為咸豐元年。
道光帝選擇了奕詝,就意味著大清選擇了奕詝。且不論咸豐帝奕詝的個人賢愚功過如何,僅就奕詝與奕訢兩人壽命長短而言,道光帝的選擇就是一個極大的失誤。當然,這一點這是人所不能預見的。儘管歷史不能假設,但我們不妨大膽地設想一下,如果道光帝立奕訢為儲的話,情況將會如何呢?
奕訢死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享年66歲,一生共有四子,奕訢死時,長子、三子、四子均以先他而死,但其次子載瀅已年僅四十。姑且不去推測說奕訢是否比奕詝更為優秀,是否更能適應國內形勢的變化,是否將大清國這一艘巨大而殘破的航船駛向安全的港灣,也不去評論載瀅是否成才成器。
?但有一點幾乎是無可置疑的,即載瀅必可於成年之時,較為順利地繼承皇位,清王朝當不會因皇位繼承人年齡太小,而導致太后垂簾聽政的局面出現,更不會出現以後連續兩位清帝死後無嗣,而產生大清王朝皇位繼承危機與朝局的動盪。遺憾的是,歷史終究還是選擇了奕詝,而奕訢註定是生不逢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