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紀,漠北草原的蒙古掀起了一陣颶風,幾乎征服了整個亞歐大陸,最終形成了元朝和四大汗國。百年之後,元朝和四大汗國紛紛瓦解,亞歐大陸又出現了全新的格局。蒙古的征服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是蒙古的征服對世界各大地區形成了深遠的影響。其中的元朝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對中國的影響也是非常深刻的。
一,重組了東亞大陸的秩序
在蒙古征服之前,東亞大陸上存在著南宋、金國、西夏、西遼、大理、吐蕃各部等政權。這些政權對峙已經有了很長的時間,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新力量崛起,是很難重新整合的。當時的漢人認為中國的疆域僅限於長城以南,認為只要收復燕雲十六州就天下一統了。而遼金又佔據北方和宋對峙,雙方實力總體趨於均衡,誰也沒有消滅對方實力。沒有蒙古的崛起,這種大割據的局面還是繼續存在很久。
在這種長期的對抗中,遼金、西夏等政權則不斷吸收漢文化,融入中原。然而,邊疆的一些民族政權則出現了獨立發展的趨向,這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大理國。
大理國繼承於唐朝的南詔國,其淵源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在這幾百年的時間裡,雲南的土著大姓興起,逐漸實現了對雲南的控制,最終建立了政權。唐朝時期就無法消滅南詔,雲南開始從中央王朝脫離。宋朝建立後,宋太祖以玉斧劃大渡河為界,說“此外非吾有也”,已經開始認為雲南不是華夏的一部分。這是一個危險的訊號,雲南正在走上和越南相似的獨立道路。
大理三塔
明朝楊慎在《滇載記》中提到,宋揮玉斧,“由是雲南三百年不通中國,段氏得以睨臨僰爨,以長世焉。”蒙古征服了大理國,後來元朝在大理設定了雲南行省,打破了唐宋以來的獨立趨勢。有了元朝征服大理國,才有了明清在雲南的移民實邊和改土歸流。
而吐蕃各部在元朝之前從未納入到中央王朝的版圖。蒙古征服了吐蕃後,首次在青藏高原內部駐紮軍隊,設定機構,冊封僧官,這是開天闢地的一件大事情,其意義足以和西漢開闢西域相媲美。元朝雖然短暫,但是元朝開創的疆域對後世影響深遠。明朝建立後,在烏斯藏大搞冊封,這是在試圖繼承元朝的版圖。後來的清朝也在元朝基礎之上加強了對西藏、青海的控制,使得青藏高原成為了中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此,蒙元對中國疆域的形成有巨大的貢獻。另外,蒙古人開創的行省制度也一直影響到了今天。蒙古人以征服者的角度來治理天下,因此其行政區劃帶有“以北制南”的特點,傳統以山川地理形式劃分區劃的模式被打破,中央派出軍隊、官員直接鎮守地方,消除了軍閥割據的基礎。行省制是中國古代區劃演變的最終結構,它既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也一定程度保障了地方自主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於是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總體而言,蒙元帝國打破了傳統東亞大陸各大民族王朝對峙的局面,將整個東亞大陸納入版圖之中,以“元”“中國”作為統一的稱呼,使得東亞各民族得以整合在一起。從元朝之後,“中國”的概念不再侷限於中原漢地,而是成為了整個東亞大陸的統稱。
二,繼續推動中國傳統經濟模式的轉型
蒙古征服之初,北方遭到戰爭蹂躪,經濟遭遇了大破壞,人口也大減。金朝後期,其戶籍人口大約是5300萬,然而金國滅亡後只剩下了1000多萬。蒙古征服戰爭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隨著北方經濟破壞,中國的經濟重心則進一步向南移動。元朝雖然定都於燕京,但其財政卻主要依賴於江南,中國的政治和經濟、文化重心出現了分離的現象。
金國滅亡後,蒙元又開始在北方推行屯田、開荒、鼓勵農耕、修建水利工程等措施,使得經濟逐漸恢復起來。由於全國統一,南北方和各民族的生產技術、生產工具得到了交流傳播,推動了農業的發展。由於元朝存在時間較短,全國的農業在總體上還未恢復到宋金時代的水平。《中國人口通史》估算元朝中期總人口為9800萬,而宋金時代達到了1.2億(包括西夏、大理、吐蕃)。
元朝的工商業發展主要延續了宋金時代的發展趨勢,繼續推動社會的轉型。元朝時期的商業發達,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便利、貨幣統一。蒙元時代,在全國修建四通八達的驛站體系,使得商品流通的距離更遠,規模更大。加上陸上、海上絲綢之路暢通無阻,元朝的對外貿易也相當活躍,一些中國商人到達了東非進行貿易,也有許多歐洲、西亞商人來到遙遠的東非。當時的馬可波羅稱泉州為世界最大的港口。
發達的交通網路打破了過去的商業壁壘,將全國聯絡為一個市場。於是,各區域、各民族之間的商品貿易、技術流通得以運轉,許多外國的技術也傳播到中國,推動了國內手工業的新發展。元朝時期有幾大新興的製造業得以崛起,分別是棉紡織業、青花瓷製造業和白酒產業,這些產業的興起離不開民族交流和中外交往,如棉紡織業技術得益於黃道婆推廣海南黎族的棉紡織技術,青花瓷的生產原料來自於海外,而白酒製造技術最初是從西亞引進。這些產業在後來的明清大放異彩。
從經濟史的角度來說,宋元為一個時代,該時期的經濟政策比較寬鬆,商品經濟異軍突起,國家的財政收入逐漸依賴於工商業,手工工程也開始出現了。從這些特徵來看,中國的傳統農耕社會正在向商品經濟社會轉型,然而這種轉型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明朝建立後,一改宋元的經濟方針,推行最嚴格的重農抑商、海禁、戶籍政策,使得中國在商品經濟發展上出現了一次大倒退,這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三,多元一體的新文化現象
元朝是一個蒙古人建立的,多民族共有的一個大一統王朝。在元朝的版圖內部,生活著漢、蒙、回、藏等民族,其文化習俗也大不相同。為了統治偌大的國家,元朝的統治者不斷吸收各民族優秀的制度、文化和習俗,推行寬容的文化和宗教政策,使得元朝的文化出現了多元一體的特徵。
南宋滅亡後,許多南方士人帶著書籍到北方傳播新程朱理學的理念,推動了理學在北方的傳播。忽必烈上臺後,在全國興辦學校,使得“一鄉一社皆有學”,使得學校的規模和數量遠超之前的歷代。而元朝的學校和書院基本都是以官學為主,這也開創了明清時期官學壟斷學術的傳統。受到當時主流思想的影響,學校和書院教育的主要內容基本都是程朱理學,理學得以進一步在全國範圍內傳播。元朝後來恢復科舉制度,明確將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作為教科書,也就標誌著程朱理學正式成為了官方思想。
除了理學的融合和傳播之外,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也在中國廣泛傳播起來,他們和儒家思想相互碰撞,出現了一些思想的火花。元朝時期,有學者開始提出“三教歸一”,這是對“三教合一”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而外來思想的進一步傳播,也有利於思想的解放。當時有許多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等定居中國,他們後來成為了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回族著名文學家:薩都剌
國家的大一統,必然會推動民族觀念的變化。兩宋時期,由於疆域狹小,華夷之辨的思想又重新抬頭。元朝建立,全國性的民族大遷徙出現了,許多蒙古族、契丹族、回族在征戰、經商的過程中遷徙到了全國各地,打破了民族在地理上的隔絕,出現了“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元朝在修史時,將遼宋金並列為正統王朝,一併視為中國的組成部分,這就是大胸襟,大懷抱。在這種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元朝的文化特徵就是大雜燴,如元雜劇等吸收了各民族的表演藝術成分,使得中國的戲劇表演走向成熟。
國家大一統,人們的視野也變得開闊,也推動了科技的發展。郭守敬為了制定一部全新的歷法,進行了規模龐大的“四海測驗”。在官方的主持下,元朝在全國建造了27座觀測所,其最北在北海,最南在西沙群島。在此基礎上,郭守敬制定的《授時歷》成為了中國古代最精確的歷法,與今天的公曆相差無幾。在地理上,元朝也組織人們勘探黃河源頭,否定黃河發源西域的假說。
元朝的醫學、農學、數學也非常發達。在醫學上,朱震亨研究了宋金兩代之醫學,自成一統,對後世影響深遠;在農學上,出現《農桑輯要》和《農書》,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農學的集大成;在數學方面,宋元四大家中有三大家就出現於元朝,分別是李治、楊輝、朱世傑,他們在數學領域取得的成就遠超同時期的歐洲。而中國古代著名的發明——算盤也可能出現於元朝。
元曲四大家
元朝疆域內民族眾多,語言也是紛繁複雜。為了便於全國的交流,忽必烈試圖推行一種統一的拼音文字——八思巴文。八思巴文,嚴格來說不是一種文字,而是一套拼音方案,可以來拼寫當時國內主要的幾種語言。不過,八思巴文要照顧各種語言的發音,因而非常複雜,最終還是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成為了死文字。如今我們採用的拼音則是來自於拉丁字母。
八思巴文
我們總有這樣的觀點:元朝在漢化方面是不成功的,或者是不願意漢化的。可是,元朝在文化方面從未推行過單方面的漢化政策,元朝的文化政策始終是融合漢、蒙、藏、回等諸文化的優點,或者說試圖將這些文化融合在一起,而漢化和藏化、回化一樣,只不過是元朝文化大融合中的一個現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