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用信念撐起了脆弱的生命?是誰用大愛溫暖著柔弱的氣息?是誰用熱情使生命得以延續……在河南省兒童醫院就有這樣一位醫患嘖嘖稱道的專家,他們用自己精湛的醫術、豐富的經驗、熱情的態度守護著孩子們的健康,他就是消化內鏡中心副主任、副主任醫師王躍生。
孩子雖小,同樣發自肺腑的感謝他
在河南省兒童醫院專家門診,常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頭髮有些許花白的王躍生在給孩子看病時,輕聲細語、態度溫和,如果是在寒冷的冬天,他會在檢查前先把自己的手和聽診器捂熱。
王躍生常常這樣說:“孩子生病後家長的心情焦急,做為一名醫生我感同身受,作為一個好醫生只有把患兒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呵護,家長才能放心地讓我們給孩子看病。”靠著這個理念,王躍生贏得了患兒和家長的信任,也在科室醫護人員中形成了共識。
一個平常的日子,王躍生耐心地處理完自己的患者,換好衣服準備下班,此時已經過了下班時間半個多小時了。突然,一聲急促的呼喊讓所有專家都習慣性地停下了腳步。“大夫,快看看我的孩子!”只見一個滿頭大汗的母親抱著她4歲的孩子急匆匆地闖進診室。“我的孩子發熱兩天了,一直不停地嘔吐,還喊肚子痛,不知道是吃壞肚子了還是怎麼回事。”王躍生立即迎上前去,仔細地為孩子做了檢查,排除孩子不是闌尾炎等外科疾病後,王躍生才鬆了一口氣。並特意叮囑患兒家長:孩子只是患了輕微的胃腸炎,不急著打針輸液,多注意營養、多喝水、多休息,3-5天透過自身免疫系統調節就會恢復。但如果發現尿少、精神反應差、拒食,說明病情加重了,一定要及時就醫。
臨走時,孩子揮著手說:“伯伯,再見!”王躍生感慨地說:“兒科是個啞科,不能自己表達訴求,但孩子能感受到我對他的愛,看到孩子發自肺腑地感謝我,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守護孩子的健康呢?”
精湛技術,創造一個個醫學奇蹟
9歲的小雪,多次腸梗阻手術切除腸管後確診為黑斑息肉綜合徵。王躍生檢查發現,小雪腸道里不斷長息肉,同時口唇、手腳上也長出黑斑,兩次外科手術切除梗阻壞死腸管及腸息肉,隨著年齡的增長,至青春期前這種疾病讓小雪的腸腔裡瘋長更多息肉,因為息肉不斷增多,繼發多次腸梗阻,導致反覆手術,腹壁上留下長長的手術瘢痕。
結合臨床經驗,王躍生認為小雪腸梗阻的原因較為特殊,小腸息肉反覆生長,需多次手術治療,考慮到外科手術創傷大、耗時久,長期多次切除腸管,容易導致短腸綜合徵,影響小雪的生長髮育。王躍生決定為小雪選擇雙氣囊小腸鏡進行內鏡下切除腸息肉,解除梗阻,避免開刀手術。
他告訴下雪的父母,小腸通道蜿蜒狹窄,位於消化道的中段,距離口腔和肛門都很遠,普通腸鏡無法到達小腸。雙氣囊小腸鏡是在小腸鏡外加上頂端帶氣囊的外套管,再配合小腸鏡頂端氣囊,兩顆氣囊一充一放的配合下,小腸鏡蜿蜒前行,還可以提取病理標本,為下一步確切治療指明方向。
他說,兒童的腸腔本就狹窄,再加上小腸“山路十八彎”的結構,在有限的操作空間裡,小腸蠕動幅度較大,要想進行精準的息肉切除,難度可想而知。經過數小時的努力,終於清除導致梗阻的巨大息肉。
在進行治療是積極推廣該疾病的科普,這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以面板黏膜色素沉著、胃腸道多發息肉為主要特點,後期需要對患兒及家族成員進行積極的隨訪,篩查遺傳基因,發現家族中新患者,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這樣的事例在王躍生這裡並非個案,他就是這樣,用自己辛勤的汗水,過硬的技術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無聞的做著自己的努力,一個又一個難題在他這裡得到解決,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蹟在他這裡創造。
辛勤努力,勇攀醫學“金字塔尖”
5歲男孩小嶽,1年來反覆腹疼痛所折磨,在當地一直是按“胃炎”治療,但效果不太好。每次疼的時候,孩子都是滿頭大汗,但是過一會也就正常了,這讓家長感到十分費解。
近期孩子不僅腹痛頻繁,持續時間延長,且膚色發黃,連白眼球都被染成了黃色,疼痛時蜷縮在一起,經完善檢查,診斷為膽總管結石合併急性膽囊炎,膽源性胰腺炎。
王躍生接診後考慮兒童膽總管結石並不多見,外科手術無論是開腹還是腹腔鏡都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創傷,術後還可能發生感染,分析病情後決定為實施ERCP手術治療方案。
他告訴孩子家長,ERCP即“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利用內鏡經過十二指腸乳頭插入造影導管,在造影劑和X射線的幫助下,對胰膽管進行檢查和治療的消化道內鏡技術。手術器械只能從“圓珠筆頭大小”的部位進入膽管,在一公分左右的區域內做手術,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胰腺炎、腸穿孔出血等嚴重併發症,分寸之間都是人命。但ERCP技術的優點在於,不開刀,痛苦小,創傷小,治療時間短、費用低、恢復快。最重要的是,該技術無需開腹手術即可徹底治癒膽總管結石等疾病。
膽、胰疾病的診治被稱為“小兒消化疾病診治的最後盲區”,因操作難度大、併發症風險高,醫生掌握ERCP技術的難度高,一直被稱為內鏡技術中的“金字塔尖”。成人大型醫療中心均已開展,但國內少數幾家醫院兒科內鏡醫師能夠獨立完成該項操作。
在和家長充分溝通後,在消化科內鏡團隊的配合下,王躍生為孩子實施內鏡逆行膽胰管造影確定位置,發現在膽總管處有三顆結石,最大的一顆為1.0X0.5釐米,內鏡下十二指腸乳頭肌切開術,壺腹氣囊成形術,使用取石球囊拖拽和清掃膽管,將結石拖出膽管,最後置入鼻膽管引流,手術圓滿成功。手術後,孩子恢復良好,也徹底擺脫了腹痛的煩惱。
高尚醫德,是職責也是追求 十多年的從醫生涯,王躍生為無數患兒解除了病痛,以高尚的醫德和職業情操忠實地履行著一名醫生救死扶傷的神聖職責,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踐行著自己的人生追求。
工作之餘,他還積極參加各種公益活動,2017年,他隨福棠兒童醫學發展中心青年醫生參加河南精準健康扶貧義診工作;2018年,他參加甘肅精準健康扶貧義診工作;2020年1月,在新冠肺炎大流行初期參加醫院組織診療第一梯隊工作,篩查疑似病例,救治確診患兒。獲得首屆醫師節十佳青年醫師稱號。2020年獲得“鄭州市科學技術帶頭人”。2021年積極參加鄭州市新冠肺炎核酸檢測。同時他,他積極搞好臨床帶教工作,做好進修、規培及實習生的教學及操作訓練,為兒童健康培養一批批人才。
王躍生秉承著“一切為了孩子,全心全意為患兒服務”的理念開展工作。在科室不管是科室和患兒的事情,他都要盡力做好,他說若是沒有了科室這個集體,個人能力再大,也替代不了集體的作用。在王躍生的生活裡,患者佔據了他的所有時間,有時在吃飯的時候,都在討論患者的病情,每月能有一兩天的休息,就像是一種奢侈品。有時候很累了,剛剛躺下,患兒突然出現緊急的情況,他義無反顧地去看病人;食堂裡往往都是最晚一個吃飯的,飯菜冷了,熱一熱匆忙扒拉幾口……
王躍生現任河南省兒童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現為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兒童消化專業委員會委員、兒童消化內鏡學組委員,福棠兒童發展中心消化及消化內鏡專委會委員,河南省兒科消化學組委員、河南省醫學會炎症性腸病學組委員、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兒科分會消化感染學組秘書。他曾赴洛杉磯兒童醫院學習,擅長兒童消化疾病及營養性疾病的診治,對於兒童肝病、胃十二指腸疾病、兒童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急慢性腹瀉病、反流性食管病、排便障礙性疾病、功能性胃腸病、炎症性腸病、急慢性胰腺炎、各類營養不良等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胃腸鏡檢查及各種鏡下治療,並積極參加消化系統疑難疾病救治工作,建立消化組織標本庫,開展臨床基礎研究。
王躍生也是一位風趣幽默的醫生,總是喜歡以一種輕鬆、愉悅的方式和家長溝通,這無疑讓許多家長在就診的過程中少了一分壓抑,多了一分親切。每次查房,也是王躍生和患兒最快樂的時候,在疏導家長情緒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治癒患兒的病情。“我接診你們的孩子,就跟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這是家長內心最大的感受。
辛勞帶給他無盡的疲憊,但是家屬信任也帶給他無窮的動力,他的生活軌跡總是在圍著病人轉,他永遠有忙不完的工作、看不完的患兒。一個又一個疑難重症,在這裡枯木逢春,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蹟,在這裡接連演繹。(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