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與安全
一、常見臥位
(一)、各種臥位
1、臥位:即病人休息和適應醫療護理需要時所採取的臥床姿勢。
2、舒適臥位:病人臥床時,身體各部位與其四周環境處於合適的位置,感到輕鬆自在
(1)、臥床姿勢:儘量符合人體力學要求。
(2)、體位變換:經常進行,至少每2小時變換一次。
(3)、身體活動:無禁忌時,每天均應活動;改變臥位時,應進行全範圍關節活動練習。
(4)、受壓部位:加強面板護理,預防壓瘡發生。
(5)、保護隱私:注意保護,以促進病人身心舒適。
(二)、臥位的分類
1、根據臥位的平衡性分為:穩定性臥位+不穩定性臥位。
2、根據臥位的自主性分為:主動臥位+被動臥位+被迫臥位。
3、主動臥位:輕症患者、手術前及恢復期患者。
4、被動臥位:極度衰弱、癱瘓、昏迷的患者。
5、被迫臥位:意識清楚+變換能力→ 為了治病(肺心病端坐臥位)。
(三)、常用臥位(9種)
1、仰臥位 2、側臥位 3、半坐臥位 4、端坐位 5、俯臥位 6、頭低足高位 7、頭高足低位 8、膝胸臥位 9、截石位。
(四)、適用範圍
1、仰臥位
(1)、去枕仰臥位:
①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病人,可避免嘔吐物誤入氣管而引起窒息或肺部併發症。
②椎管內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後的病人,可預防顱內壓減低而引起的頭痛。
(2)、中凹臥位(休克臥位)
①休克病人。
②抬高頭胸部(10°-20°):利於保持氣道通暢,改善通氣功能。
③可預防顱內壓減低而引起的頭痛。
4抬高下肢(20°-30°):利於靜脈血迴流,增加心輸出量。
(3)、屈膝仰臥位:腹部檢查或接受導尿、會陰沖洗病人
2、側臥位
(1)、灌腸,肛門檢查,配合胃鏡、腸鏡檢查等。
(2)預防壓瘡。
(3)、臀部肌肉注射(下腿彎曲,下腿伸直)。
(4)、單側肺部病變者。
3、半坐臥位
(1)、某些面部及頸部手術後的病人(減少區域性出血)。
(2)、胸腔疾病、胸部創傷或心臟疾病引起呼吸困難者。
(3)、腹腔、盆腔手術後或有炎症者。
(4)、疾病恢復期體質虛弱的病人。
(5)、機制:
①胸腔疾病、胸部創傷或心臟疾病引起呼吸困難者。
重力→部分血液滯留於下肢和盆腔→迴心血量減少→減輕肺瘀血和心臟負擔
膈肌位置下降→胸腔容量擴大→減輕腹腔內臟器對心肺的壓力→肺活量增加→利於氣體交換→呼吸困難的症狀得到改善。
②腹腔、盆腔術後或有炎症者。
腹腔滲出液流入盆腔→促使感染侷限
盆腔腹膜抗感染性較強,吸收較弱→可防止炎症擴散和毒素吸收
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膿腫。
③腹部手術後,取半坐臥位→減輕腹部切口縫合處的張力,緩解疼痛,促進舒適→利於切口癒合。
4、端坐臥位
適用範圍:左心衰竭、心包積液、支氣管哮喘發作的病人。
5、頭低足高位(床尾支託物墊高15-30cm)
(1)、肺部分泌物引流,使痰易於咳出。
(2)、十二指腸引流術,有利於膽汁引流。
(3)、妊娠時胎膜早破,防止臍帶脫垂。
(4)、跟骨或脛骨結節牽引時,利用人體重力作為反牽引力。
6、頭高足低位(床頭支託物抬高15-30cm)
(1)、頸椎骨折病人作顱骨牽引時,用作反牽引力。
(2)、減輕顱內壓,預防腦水腫。
(3)、顱腦手術後的病人。
7、膝胸臥位
(1)、肛門、直腸、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治療。
(2)、矯正胎位不正或子宮後傾。
(3)、促進產後子宮復原。
8、截石位
(1)、會陰、肛門部位的檢查、治療或手術。
(2)、產婦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