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積善成德
我在教學楊氏傳統太極拳85式時,明確交代:當兩臂前平舉的時候,應以兩手中指領勁帶動腕,然後腕帶著小臂,小臂帶著大臂,手臂內旋,五指朝前,掌心朝下,同肩寬,同肩高,不要聳肩;兩臂下落的時候,肘尖下沉,然後肘帶回小臂,緩緩向下按至兩胯旁前,掌心朝下五指朝前,勁點在腕和小臂背部,兩手臂微外旋。
這個起勢動作不簡單。學員往往不注意,總會把食指翹起、領勁,這是錯誤的。我經常向學員灌輸一個思想:錯誤的動作,打1000遍也是錯誤的。所以,每個動作都要牢記其要領,不能含糊。這個動作為什麼要用中指領勁呢?其意由腳而起(其根在腳),由指而領。表面上是兩臂在運動,實際上週身意、氣、勁貫通,兩手上舉時,起勢只有中指領勁才能做到這一點。
在起勢中,“中指領勁”只是一個向上棚起的動作,向下時的勁點在坐腕和小臂外部。能坐腕,才能“行於手指”。兩臂下落時,兩腿仍然直立,,但不能僵直。隨著雙臂上舉,兩胯、兩膝關節要微拔、微長,微松微屈,不要彎曲下蹲。
起勢的動作總體要求就是“沉肩墜肘”。前舉和下按,不聳肩才能體松。無論兩臂起還是落,直到定式,小臂微屈,肘尖微露,肘關節曲中求直,直中寓曲,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四肢皆有彈性。這就是“靜中求動”也。動作轉換之間要似停非停,“無令絲毫間斷耳”。
起勢中還有許多“配套工程”,比如腹式呼吸,要緩慢均勻,開呼合吸、降呼升吸、沉呼提吸。記住“氣以直養而無害”,呼吸法的極意就是如何忘卻呼吸。還有眼法,向前平視,不要有目標,要似看未看,心無旁騖。
初學者從我說的這些拳理中不難體悟到,楊澄甫先師所云多麼中肯:“......雖然依樣葫蘆,而實際未得此中三味,一經考究,其方向動作,上下內外,皆未合度”。學拳不能圖快、圖省事,照葫蘆畫瓢不行,非返工不可。習拳容易改拳難,學了等於白學,走了許多彎路,浪費了許多時間,得不償失。如何學拳,主要是在明師指導下,“悉心靜氣,墨跡揣摹”,“一式一手,總須仔細推求,舉動練習,務求正確。習練既純,再求二式,於是逐漸而至於學完。”
如何才能學好太極拳,不走彎路多讀讀楊澄甫先師《太極拳之練習談》、,《太極拳說十要》、張三丰、王宗嶽《太極拳經》等太極拳論,你就會明白,我為什麼抓住“中指領勁”不放的良苦用心了:食指沒有中指長,讓它領勁就是“德不配位”呀!(當然,只是在起勢裡中指領勁,說笑而已,實際上,並不都是這樣,摟膝拗步,推掌就是五指領勁)。著名科學家丁肇中在南京大學作報告,對學生提出的三個問題,三次回答是:“不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科學家的嚴謹,實事求是的精神令人欽佩!太極拳也是科學,歷代傳人都很謹慎,嚴格按照拳理打拳,追求原滋原味,絕不做任何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