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醫魏玉橫在編撰《續名醫類案》過程中,把自己的部分臨床心得,附錄案後。王孟英彙輯成《柳州醫話》,其中半數論述肝病,特別是肝火及肝陰虧損之證治,尤有獨到之處。下面探討其幾項治肝法。
1、肝火與頭暈:魏玉橫說:“肝火亦作頭暈,不盡屬氣之虛也。”古人治眩暈證,有從肝陽上亢立法者,有從虛立法者。如《景嶽全書》說:“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而魏玉橫根據《黃帝內經》“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提出:“肝火亦作頭暈”。選用一氣湯合左金丸加減甚效。
2、肝火與痰:痰之來源,多責之於肺、脾、腎。而魏氏用“木熱則流脂”的自然現象,來比喻津液受肝火熬灼而痰凝,此痰系情志失調,肝火偏盛所致,因而治療情志失常從痰火論治。魏玉橫則責之於肝。《續名醫類案》謂:“斷無肝火盛而無痰者。”
王孟英極為贊同此論點,並說:“此語未經人道,餘每以雪羹龍薈治痰,殊與魏君暗合。”並舉一患者醉飲夜歸,為巡者所嚇,神志失常,不避親疏,裸衣笑罵,王氏用龍齒、龜板、犀角、羚羊角、知母、黃柏、龍膽草、黃連、竹瀝、竺黃、赭石、鐵落治之,吐出膠痰甚多,繼以磁朱丸漸愈。此案患者醉中突受驚恐,陽升火熾,心肝之火燔灼津液,挾痰氣上擾神明,經用鎮心平肝、瀉火祛痰之劑後,乃吐出膠痰,而現轉愈之機,說明肝火與痰,確有互為因果之處。
3、肝火與嘔吐:魏氏指出:“嘔吐證,良由肝火上逆者極多。”認為“肝火上逆”,為引起嘔吐之主要病因,但證治敘述,過於闋略。《張氏醫通》補充其說,謂此類證狀,多嘔酸水,或苦水,或青藍水,也有兼胃脘痛者,治以吳萸、黃連濃煎,細細呷之,再服逍遙散。
4、肝陰虧損論治:魏氏認為,肝氣證,多由肝陰虧損所致,如木克土所致的胃痛,世人多用四磨飲、逍遙散等方,新病固效,然對於肝陰虧損者,若“屢發屢服,則肝血燥竭。”再用香燥之品,無異“干將”、“莫邪”,乃自制一貫煎。並立加減之法,在滋養肝腎基礎上,兼能發揮舒肝理氣作用,這對肝腎陰虛,而證見胸滿脅痛,吞酸吐苦,舌紅咽乾,脈細弱或虛弦者,頗有療效。張山雷盛讚此方之妙。魏氏認為“可統治脅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筆者應用本方加鬱金、白芍,名加味一貫煎,治療各種慢性肝病、脅痛、腹脹等屬於肝陰盡者,何止千百例,皆收到藥到病除的效果。
——摘自《章真如醫學十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