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更加深刻的看懂了這個世界,還依然每天願意迎接挑戰,在這個世界搏擊,那是因為,Ta終將是把自我升級與歷練本身,當成了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生命的本質是進化,而進化一定會伴隨著痛苦。菲利普坎貝爾把它稱為英雄之旅,馬克思把它稱為矛盾中的鬥爭性,《易經》認為它是陰陽。
2021年,我潛在中國哲學的海洋中,白天上班,每天晨起、夜間,都會沉浸在我的書的海洋中,與我的“朋友們”見面。
我這個人不善社交,在現實社會中,每天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需要我去交往時,總是頭皮發麻,參加社會活動的時候,只要不需要發言,我會暗暗找一個別人注意不到的角落,躲起來。
可是在虛擬世界的書的海洋中,我是一個大方而自然的人,跟我想結交的任何一位朋友對話,就像今年,我深度對話的人有孔子、老子、孫武、馬克思、毛澤東,王陽明,還有錢穆、胡適、德魯克、科維、格魯夫、克里斯坦森,當然還有很多都是每年一見的老朋友。我越來越“長在書裡”,也發覺早起時光可貴,與作者交朋友的日子熠熠生輝。
如果你說我是一個書呆子,我可不認同!我的本職工作是企業經營者,在身邊企業家朋友異常艱難的情況下,我們實現了35%的增長,這個數字超出我的期待,因為我本認為,保持20%以內的增長率是一個可控的增長範疇,另外的15%增長,歸功於團隊以及命運眷顧,而我也要更好的回饋社會,做好工作為使用者創造價值。
每年末,我都會做一次沉浸式總結,寫一篇大文章,今年也不例外。今年的我總結起來,有七點提升:
01
生命在於健康與運動
我打了五年的拳,從最早練習泰拳,嘗試過MMA,到前年開始專注練習職業拳擊,今年的我60%的訓練場次都以“實戰訓練”為主。教練開始幫我制定比賽計劃。
我的步伐靈活性提升是今年拳擊訓練中最顯著的進步,而步伐的靈活性帶給我在實戰訓練中更好掌控距離感,這其實也與我的體能提升密不可分,我把拳擊訓練當作修煉自己的道場,如果能在繁忙的工作中保持訓練時間與效果,那麼我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自然是維持在我希望的維度範圍內的。
而今年我在運動領域最大的突破,是敢於立志參賽,敢於立志做一名職業拳手。記得一次訓練的時候,我和教練在拳臺打實戰。臺下坐著兩個中年男子。練完後,兩名中年男子對我的教練說了些什麼。
第二天,教練告訴我,“張萌你知道嗎,那兩個人是國家隊的教練,希望把你選送進專業隊”,我教練跟對方說,“別開玩笑了,張萌有自己的職業,況且她明年就36了……”兩個教練很驚異,”這個張萌打拳時候看起來,就像一個小姑娘……”
孔子有云,“吾十有五立志於學,故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立志是一方面,敢於立志才是在人生進入舒適區後的自我突破。
在拳擊領域,我就是一個小白,其實現在也是,而我敢於自我突破,不給人生下定義,當然這要非常感謝我的教練,他總是將諸多不可能變為我的可能性。讓我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每次訓練對我來說,都是一次重新的自我歷練。
當然運動損傷與修復也是我2022的重大研究課題,就在今年,我因為實戰訓練造成的身體損傷每週基本都有,就在寫今年總結的之前,我已經約了運動醫學的專家,就我的問題請教,明年也會制定一套可行性的方案。希望這些關於邊界維護的工作,能夠讓我在明年的體能升級與靈活性上,充分助力。
02
讀書上敢於啃最硬的骨頭
我以前一碰到中國哲學就打怵,我選書讀書總會盤點自己的“小九九”,比如到底讀哪本書對現在的工作學習生活有直接的幫助,對於那些不能立竿見影創造價值的書,總有敬而遠之的心理。可我去年底暗自下了一個決心,一定要拿出大部頭,重新在今年啃一遍。而直接挑戰讀原文,成為了我的挑戰。
比如重讀《論語》《道德經》《易經》《孫子兵法》《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傳習錄》等,都是直接啃原文,然後再圍繞每個專題,讀這個領域相關研究者的專著,回過頭來接著再讀原文,重新理解原文的深意並內化。
另外關於讀書,我很喜歡倒騰我的讀書環境,我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像我這麼宅的人,最長待的地方其實就兩個,一個是家,一個是公司,而在家裡待得最久的地方就是我的書房和臥室了。
書房是屬於自己必須靜心才能讀書的地方,屬於在安靜處你要主動靜心的修煉之地;臥室是你睡著的狀態,自然會落於靜心的狀態;而公司是喧鬧之地,每天都要與各位同事突破創新,屬於喧鬧之處你要主動靜心的地方。能“安住於當下”,並在每時每刻迴歸自己的平靜,並讓自己時刻飽有喜悅狀態,是我今年的進步之處。
從今年年初伊始,我一共生了三次氣,這都在我的效率手冊上有明確記載,情緒管控能力越來越強,而讓自己內心豐盈的時刻也越來越多,即使遇到困境,也慢慢習慣於安住在困境狀態中不焦慮,並持續做微小的改變,等待質變的發生那刻。
萌姐書架
說說我的書房,今年十一假期,在萌媽的幫助下,我重新佈置了書房,現在我的書房,除了人的朝向方位沒有變化,其他佈置都做了改進與調整,我換了一張新書檯,我的書桌必須大,桌臺就是我思考的起點,在這張大臺子上,我可以思考很多事情,同時放很多本書環繞在我周圍,你可以同時做比較分析,比如錢穆先生如何看孔子,胡適先生如何看,許卓雲先生如何看。
這三位老先生都在我的書桌上論道,一張大臺足以撐得起他們的討論。大臺也能放吃的,我經常在書房吃喝,我喜歡不知不覺把我的早餐“喝掉”,每天的蔬菜汁,豆漿,咖啡,茶飲,水果都是在書桌上完成的,邊吃邊讀,邊吃邊想,但其實說一句,這樣做也有弊端,有時候我吃的是什麼都不記得了,是那種甚至忘記過我到底吃了還是沒吃。飯雖沒記住,但讀的書全記牢了。
另外我還在延續我的習慣,金句板。
在書桌上面,有一個油畫框,上面密密麻麻貼著在我的思想決定性瞬間發揮重要價值的金句,我一般在發現它們那刻,先想上3天——這句話到底值不值得成為我收藏的金句?一旦我做了決定它值得的話,我就會把它謄抄下來,貼在金句板上。每天讀書抬眼那刻,我就能看到這些對我有警示價值的話,這是我堅持了四年的微習慣,現在看來真的很重要。
03
擁抱困難與恨你的人
我以前總希望每年順順利利,總會祝福自己“一帆風順”,可慢慢地,等我逐漸思想成熟時,我發現所謂一帆風順是根本沒可能的。
當你的事業版圖不斷擴大,當你承擔越來越多責任的時候,一帆風順是根本不存在的。你只可能應對一個又一個的變化,並在變化中汲取經驗,築高牆防微杜漸。但其實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最艱難的是如何管理自己的心。
我稱它為“念頭管理”。
人有的時候否定自己,失去信心就在一念之間。發生了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你可能會認為這是一件好事,也可以把它當作一件壞事,這都是在自己一念之間形成的。
行動是在唸頭之後的,遇到一件不開心的事情,首先產生的是念頭,你的念頭會誘發情緒,開心或不開心,接著你的情緒會左右你的思考,於是會繼續對行動發出指令。
前段時間我看了一場鄧亞萍女士的專訪。專訪中,她說每次自己在比賽的時候,每輪都要當成全新的一輪,尤其是前幾輪落後時,比如1:2落後於對手,那麼第四局,千萬不能擁有一種念頭是——我已經比對方落後一個比分了。而是要即刻形成一種念頭——現在是一場全新的比賽,我要以一種第一局領先的心態去打比賽。然後才讓自己進入比賽中。
雖然這一切發生的很短暫,但這就是念頭管理,至關重要。
今年我在商業中以及生活中遇到過幾次重大的挑戰,每次都是事情突然發生,讓我猝不及防,當我看到這些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以及造成的後果後,我都會先把自己變成一個旁觀者,不去想我就是當事人本人,而是站在客觀冷靜的狀態下去分析,我應該怎麼去做。
我刻意地在今年遇到困難的時候,去縮短“我遇到事情後”到“開始擁有正向念頭”的時間,慢慢地我就開始縮短這個時刻,也就是說,每次我一遇到困難,可以儘快擁有正向念頭。
我堅信,每次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是我訓練這類思維肌肉的時刻,從幾年前我的無助,到開始熟練掌握這種方法,這無疑會讓我更加沉著冷靜地面對這個世界的紛繁複雜的變化。
我今年專門想過一個問題,如果我又迴歸到最初創業的一無所有,甚至比2013年擁有的更少,我能不能接受。我專門用了兩個月來思考這個問題。在跨年時刻,我也想在文章中再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我想只倒退至2013恐怕太理想主義了,也許我可以試試退回至1986年,我剛出生的那年,我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本就一無所有,我的身體是父母給的,我的思想是慢慢成長中每個生命中貴人賦予的,我的財富也是認可我的使用者賦予的,我的社會關係也都是緣分助力我慢慢凝聚的。
其實我本就一無所有。現在看來,我也是一無所有。如果我失去了,突然什麼都沒有了,我能不能接受?
如果回到最初一無所有的狀態,那應該積蓄能量,重新再來,而不是躺平。
我的念頭應該是,積蓄能量,重新再來。而不是躺平。但我也許會在下一個迴圈繼續到來之前,先給自己放一個月的假,好好睡睡覺,不見人,可以過一段自己跟自己的生活。也許到一個海島,什麼都不帶,就自己去。每天看日出日落,聽海聲,用我的大腦內已形成的財富,重新構建一個新的小世界。
在生活中,我們雖然存在被剝奪到一無所有的可能性,然而一個人的思想不會被剝奪走。這些年來沉澱的智慧還在,它們一個不剩的都將繼續跟隨你前行。
所以趁現在還有一切的時候,應該拿出每天至少3-5小時來升級智慧,讓思想的寶藏不斷地在複利下升級。
04
關於生與死的命題
今年家裡出了一些事情,讓我再次有機會思考生與死的問題。過去,這是一個離我很遙遠的問題,而現在它離我很近。隨著我們這代人登上職業舞臺,我們的家人也到了面對生死病痛的年紀,而我們也開始需要學會正確面對生與死的問題。
生,意味著責任;死,意味著仍然在世的人要學會正確面對。
【生篇】
你如何對身邊尚在的人?花多少時間陪伴,有沒有聽對方講心事。冬至這天,我正在直播,我媽突然來電話,問是不是我定的餃子。冬至,我沒吃到餃子,但我知道這是冬至,所以給我媽訂了一份。
你能隨時隨地想著你在乎的人,這是一種愛。聖誕前夜,我被告訴這兩天聖誕老人會來找我,要我準備接聽好電話,家裡人在想著你。對尚在的人,我們最應該拿出的就是時間,陪伴他們,傾聽他們的需要,給予他們鼓勵,助力他們堅定不移地實現夢想,收穫快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不要依照自認為“這是對對方好”的自我意識做事,而要按照別人的意願為Ta做事是尊重。
【死篇】
一步跨進死地,另外一隻腳還在生地,讓人持續充斥著一種殫精竭慮的焦灼。家人準備好了嗎,你準備好了嗎,其他人準備好了嗎?
在這兒,我想到了哲學與科學命題。今年12月初,我去了一家知名醫院掛了一個國內著名醫生的號去替家人問病。他看了看片子,說了一句,“不手術,6個月,最多不超過一年。手術,最多兩年。”我聽了他的話,差不多當場就要暈了過去。自從那天后,我就持續被那種眩暈感籠罩。我能正確應對職場的一無所有,可面對失去家人這件事,我還是無法接受。
但當下,我又拿出了念頭管理方法。如果我此刻陷於悲哀之中,我只能把自己帶向深淵,可我現在要做的是,把家人帶出深淵。科學用數字說話,它證明的都是已知。可這個世界很多事物仍然不能用科學去解決,須以哲學來思考。
哲學它的英文是Philosophy,單詞來自希臘文,是由希臘文中 Philia 和 Sophia 這兩個字所組合而成,意思是“愛好智慧”。
當一些事情發生,往往可以從科學與哲學兩個維度去找尋解決方案,比如,經常性的情緒不佳導致一個人積累了很多負面情緒甚至讓Ta的身體受損,可以考慮從醫學角度進行自我調理,比如喝中藥或者進行健身放鬆,也可以從哲學維度進行自我思辨訓練,鍛鍊你的思維肌肉。
以後再遇到不快的時刻,如何調整自己看問題的角度,進而調整自己的心態,以正面的想法看待周圍的事物。
家人的事情還在繼續,而現實生活中,我還要工作,處理家庭關係,以及處理與自我的關係,這個過程中,還是要不斷地重新面對。我有一個朋友,她孩子很小就得了腦部膠質瘤,且長在腦幹部位,多次被送往ICU,孩子從小就在醫院生活,父母定期要陪著做手術,放化療。
我跟孩子的媽媽問,“這樣的日子,怎麼過?”她媽媽很樂觀,告訴我,自從孩子生病,她就開始掌握了很多醫學知識,現在也算是一個神經外科“專家”了,但凡身邊有親朋好友要聯絡這個領域醫生,她都能為他們做推薦。她發給我一張表格,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這些年來她整理的醫生情況以及用藥表格。我望著這位媽媽,不禁熱淚盈眶。
05
重新理解基石理論
前兩天請張其成教授為我們錄製《易經》解讀,中午有幸與教授請教一些讀書中的困惑,旁邊坐著教授的助理,也是一位易學研究專家。因為她是一名中俄混血,有50%的俄羅斯血統,我就問了她的宗教信仰,她說是東正教。於是我又問她,你現在研究易經,那麼你的基石理論是什麼?
她很自如的回答,是《易經》。張教授在旁邊補充,“接近《易經》了”。
當時,我旁邊坐著兩個同事,她們沒太聽懂,露出了迷茫的眼神。說到基石理論,我以前也是似懂非懂,但它是我每年都會重新思考的問題,現在愈發知道其中妙處。關於基石理論,就是你起心動念間,一直會用哪套理論作為你的思想基石,你會優選哪套理論去指導你的行動。
首先,很多人就沒有思想基石,大多數人思考問題,都是隨著自己的情緒來的,不開心了,發怒,開心了,做事。而遇到問題的時候,有時盲目求助,不會自己坐下來先想一想,怎麼做才能把問題解決好。
其次,很多人的思想基石是混亂的,一會用用這本書的內容,一會用用那個人說的方法,這類人缺少了深入在一件事上研究的深度,看似接觸面很廣,什麼都知道一點,但實際沒有什麼用,畢竟用好完整的理論,需要完整且有深度的理解。
第三,有些人有朦朧而明確的思想基石,雖深入,但有的時候,因為這個思想基石目前不能幫他解決一切問題,所以一段時間內這個人還得用其他思想基石作為自己思考的柺棍。其實這也許是你所依靠的理論自身的問題,也可能是你自己仍然瞭解的不深刻而全面的問題。
其實,我們的大學教育很早期就給了我們一套很高超的基石理論,它也是一整套思考方法,但很多人沒看出它的奧妙——它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這本教材是一本神奇之書,建議有一定社會閱歷的時候,重讀馬克思主義哲學,踏實下來認真讀讀每個章節,你定會發現裡面的奧妙。
比如,我就摘抄了幾段作為我每天抬眼就可見的內容。我很喜歡的一段:
“唯物辯證法的規律體系就是由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三個基本規律。以及內容與形式,本質與現象,原因與結果,必然與偶然,現實與可能等一系列範疇所構成的。”
又如:
“辯證法是研究物件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
經典語錄值得每天出門前讀一遍,慢慢就會與自身的思想體系融會貫通。
06
讓每天的服飾妝容成為人生雜誌的封面
今年我正經八百的思考了一下美的問題,其實就是自己的審美觀。以前我在美這個問題上沒有過多的思考,是因為沒有看到它的價值。
讓每天的服飾妝容可以成為自己人生的雜誌封面。我每天早上起來,會有一種全新的心境,這種心境會與前一天不同,也區別於之前的任何一天。這種心境,是有顏色的。
比如,雅緻的白色,明亮的黃色,沉靜的藍色,慵懶的灰色。這些顏色還有它的材質,比如綢緞的柔美,羊絨的軟糯,亞麻的自然,棉材質的親膚,馬海毛的復古,絲絨的高貴。這些材質與顏色共同合力,成為了一天的心境。
我的衣櫥一直以來都非常整潔,按照不同使用型別來區分,比如打底衫區,毛衣區,半裙區,連衣裙區,西裝區,外套區,在不同區域都是按照從左到右,依次是白色至黑色的順序掛著每一件衣服。
每天走到它們面前,好像就在遴選今日戰袍,衣服的選擇與我的心境,與需要出席的場合相配,pick最適合的顏色與最合適的材質。這件事成為了一種樂趣,每天都會重新觀察一下自己的審美。再加上配飾鞋帽,自己逐漸摸索出自我審美的結構性思考。
2021年,我發現不論是家裝還是自己的衣櫥,越來越形成自己的風格。這當然跟它背後倡導的價值主張相關,比如自然為上,而隨意搭配出屬於自己的風格,自信而迷人,從內而外釋放自我魅力,無統一搭配定律,大膽使用不同材質做對撞,這些成為了我嘗試的新思路。
慢慢的,我發現自己的搭配越來越得心應手,它在我的認知中,不再是一件耗時耗力的事情,反而成為了一件享受而滋養自我的事情。每當我做搭配的時候,我就只想著這件事,雖然只需要3-5分鐘,但那3-5分鐘還是極其專注於當下,沉浸在這件事中。
思維轉變很關鍵,把與交往艱難的⼈,變成⾃我提升的歷練,把⾃⼰做起來費勁的事情,當成⼀種⾃我磨礪與考驗。
思維一變,世界就會改變。
而如今審美也會對我的產品設計指導有一定的幫助。我逐漸發現,我在公司產品部提報產品方案的時候,每次對產品外觀設計方案提出的建議更深刻。當然這方面我還在探索,還沒有思考的太清晰,也許明年還會在這個點上寫下自我覆盤。
07
習慣就是無意識的做事
判斷一個習慣是否已經真正養成,就看你是否會“壓根不用考慮它存在的合理性,會無意識去做”。比如喝水,吃飯,穿衣,沒有一刻你會思考,我可不可以不做,我為什麼要做。你就直接做了,這就是“做事無意識”的魅力。你做,但你不思考。
習慣就是無意識的做事。⽆意識是⼀種魅⼒,因為⼈⼀旦涉及到需要思考,就會消耗⼤量的精⽓神。
比如,你想養成早起的習慣,每天早上起床,躲在溫暖的被窩,就會這樣想,“天啊,我為什麼要起來,睡覺多舒服啊,到冰冷冷的書房,犯得著嗎?”這樣想就會讓你精神內耗、內心掙扎,縱使最後戰勝了自己的睡欲,可你還是經過了一番掙扎,那種糾結就是耗時耗力耗神的事情。
但有好習慣就不一樣了,你不思考,直接做。每天早上或是生物鐘使然,或是鬧鐘一響,你就自動起床,沒有糾結,你會想,今早應該讀哪些書,做哪些事情,或者晨起溫度低披件衣服直接就趕緊去忙自己的事兒了。
2021年,我在保留穩定住了之前的好習慣後,又增加了什麼好習慣呢?我現在來跟大家分享——每週給長輩送一份禮物。
我工作很忙,能陪伴家人的時間少之又少,家人都很理解,但我也很掛念他們。掛念他們是心理活動,需要表達出來,讓他們知道。於是,我想出了一個方法,不是一年送幾次大禮,而是要在大禮的基礎上,保持多頻次的關心,比如每週送一次禮物。當我把每週送一次禮物,寫在我效率手冊每週日需要執行的事項時,很多有趣的事兒就開始發生了。
比如我以前不會去想爸媽今天吃的是什麼,然而現在就會想,最近有什麼好水果?冬天到了,他們需要一件長款厚實的羽絨大衣。這些以前很少考慮的小事兒,現在都映入腦海,每週就會考慮一次。
我做一件事,會考慮它的可持續性。這件事,是可持續的嗎?我能否堅持做好,剛開始選禮物可費時間了。可現在的我輕車熟路,不用十分鐘即可選完,而爸媽收到禮物的那刻,露出的喜悅,就是我邊選禮物時,腦海裡邊構畫出的圖景。
還有一項習慣就是送書送禮物。以前年少剛創業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傻,生怕自己吃虧;現在完全變了一個人,在事情上希望自己吃點虧,生怕虧欠了別人。這種心態上的轉變,是自己身上很大的變化。
今年的我延續去年的習慣,依舊送了很多禮物,其實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但都是一份心意。我有的合作伙伴說,一來我公司拜訪我,我就開始大包小包讓對方拎回去禮物。但收禮物我有一個在堅定不移執行的原則,那就是我絕對不收創客和粉絲一分錢紅包和一份禮物。
有的時候,人家把雞蛋,生鮮特產親自拎來送到公司,我又實在不忍心拒絕,實在沒辦法讓人再拎回去的,我會折算同等價值,然後*1.5,再回禮一份,然後把他們送來的禮物與周圍同事分享。
我認為,自己可以吃虧,但絕不能讓身邊人吃虧,這成為了我的做事準則。
在我寫這篇文章時,我拿出了2021一整年的效率手冊,從頭到尾邊翻邊寫,很多發生過的事情都衝進了我的腦海,與現在的情緒交織在一起,我看到了年初的自己,以及現在的自己,可以自豪地拍著胸脯說,2021年是我35歲以來,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年。
坦誠地講,年末的我比年初的自己在幾個關鍵問題上有顯著的進步。我想這就是記錄時間的力量。
時間對每個人來說是均等的,從剛出生的懵懂無知,到現在的成熟,每個人都會走過這段人生歷程。但是大多數人只會走過從無知到身體成熟的自然法則賦予的人生歷程,而不會走上從無知到思想成熟的人生道路。
但這個世界並不是只有身體成熟,就能創造出美好的事物。比如一個人的人生藍圖,五年規劃,意志力與決心,目標使命,對社會的價值與貢獻這些都需憑藉著思想成熟才能做到。
思想成熟是一種境界,我寫這篇文章時,深刻反思了我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悟出——思想成熟是開啟人生智慧大門的密碼的?我想應該是從2016年下半年,當我查出甲狀腺多處結節開始,那時候,我正式啟動了健康計劃。透過與自己的身體死磕,我才慢慢悟出了這個道理。
2018年底,那是我思想成熟飛躍的第二個契機,那時候我開始明白真正的利他精神不是口頭上的利他,而是你要實實在在去做事情,那時,我把企業利潤的一部分,分配給了更多的支援我們事業的人。
2021年,是我思想成熟的第三次飛躍,在下半年陸續發生了一些事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哲學給人以二次生命力。
很多頓悟現在想來是清晰的,可從人生漫漫長路來講,自己卻是懵懵懂懂的,我選擇每年透過文字記錄自己思想的變化,也是希望透過這種方式來見證自己的成長。畢竟不論發生什麼,一個人的成長與進化,是永恆的生命主題。
2022,它就像一個神秘的盒子,我觀望了它幾個月,試圖提前做好規劃,可等它真的到來時,我開啟盒子那刻,我深知,很多未知是需真誠擁抱的,你平時積累的智慧、練就的思維能力,都是用來去應對變化中的發展問題的。
但即使世間事物再怎麼變化,迴歸本質,它也是不變的,它遵守著一套法則,從不同人生的角度,與你發生關聯,讓你有機會去觸碰到這世間的智慧,並透過你的實踐,它會成就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