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我們對赤道非常熟悉.就是緯度的起點.地球最熱的那個圓.也就是地球自轉軸的最大垂直面.但是黃道是什麼?大概很多人也就是知道一個詞"黃道吉日".但從天文學的角度此黃道非我們今天要了解的黃道.
古人把地球定義為宇宙的中心.當太陽在日出,日落的一瞬間,亮度和普通恆星一樣的時候,它出現在星空中的位置.一年走出一個大圓.這個就是黃道. 而實際上卻是如下圖所示.黃道其實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
早在古巴比倫時代,黃道的概念就被提出.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在黃道上可觀測的恆星圖.也就是“黃道十二宮”. 這種劃分法後來傳到古希臘、古印度、阿拉伯以及整個歐洲,在隋代傳入中國。而現代最普及的大概就是這種星座預測學了. 在希臘人眼裡,星座是由各種不同的動物形成,這也就是十二個星座名稱的由來.
古人的視力真好.這麼複雜的圖形都可以記錄下來.現在再想看到可不容易了.估計只有天文愛好者用天文望遠鏡才可以看清楚了.
另外我們需要知道我們的傳統二十四節氣就是根據黃道十二宮定義的 .而實際使用的農曆卻是結合太陽運動和月亮變化的陰陽曆.
說了這麼多黃道,現在回到赤道. 赤道座標系是依據環繞北極星和北斗星等天體的觀測來確定的。或者說我們的古人把宇宙定義成一個球.即天球. 地球是這個球的核心.北極星為極點. 在北半球的夜空中,位於北方天空的北斗七星十分顯眼,這七顆恆星分別是大熊座的天樞(貪狼)、天璇(巨門)、天璣(祿存)、天權(文曲)、玉衡(廉貞)、開陽(武曲)以及瑤光(破軍)。它們看起來比其他星星明亮,而且排列成勺子狀。如果沿著天璇和天樞的方向延伸大約5倍,可以找到另一顆亮星,這就是北極星。無論在什麼時候觀測北斗七星和北極星,都會觀測到這樣的現象。在我國古代,北斗七星被用來“定四時,分寒暑”——“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透過北斗七星的斗柄方向變化,可以知道季節更替。
最後我們要了解的就是黃赤夾角.從下圖就可以看出黃道和赤道不在一個平面上,其實也就是地球自轉平面和公轉平面有一個夾角.這樣就使得我們一年四季中白天和黑夜的時間不一樣.這種現象越是高緯度地區越明顯.而在南北極還會出現長時間的極晝和極夜.
古人從來沒有機會走出地球.但他們對宇宙的理解卻已經非常的深刻. 從對星空的觀察到固定的歷法定義.時間就這樣被我們理解,接受.新的科學中時間又有了新的定義,現代科學中總是把時間定義為三維空間的升級.似乎時間就是第四維度.但我們普通人對這種說法還是很難理解.也許在不久的將來科學的進步還會顛覆我們現在的認知.進而人類可以真正進入多維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