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黃偉芬 通訊員 趙東武
生活在浙江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華南梅花鹿,已經是不少杭州人的團寵。
鹿爸爸章叔巖會時不時和大家分享保護區裡梅花鹿的四季。
今天(1月4日),小時新聞記者得到訊息:2021年12月底,浙江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千頃塘區域野外放歸了17頭華南梅花鹿。
這是繼2019年12月以來,保護區第4次野外放歸華南梅花鹿。
華南梅花鹿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IUCN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級,目前僅分佈在浙江西北部、安徽南部和江西東北部的零星區域內。由於棲息環境片段化、適宜棲息地範圍縮小以及人為干擾等原因,華南梅花鹿種群數量不斷下降,分佈範圍也不斷縮小。
因此,2017年經浙江省林業局批覆,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啟動實施了“浙江省珍稀瀕危物種華南梅花鹿搶救性保護專案”。
野放試驗就是專案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為了能擴大梅花鹿的種群,另一方面也希望能為華南梅花鹿的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提供科學資料和經驗。
2019年12月17日,首次華南梅花鹿野外放歸試驗活動在臨安區國有昌化林場毛山林區進行,6頭華南梅花鹿帶上野生動物追蹤器迴歸大自然。追蹤器是掛在鹿脖子上的項圈,具有定位功能,還能資料回傳。
2021年1月捕捉到的野外梅花鹿畫面
此後的2020年5月13日,2021年2月1日,各有10頭和16頭梅花鹿在千頃塘區域被野放。加上幾天前放歸的17頭,兩年內,浙江清涼峰放歸的野生梅花鹿一共達49頭。
從半生態繁育基地出去,這些小可愛們生活得怎麼樣?
1】不是每一頭野放梅花鹿都適合佩戴定位項圈
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監測科科長郭瑞一直關注著這些鹿寶寶的一舉一動。
“野放梅花鹿會透過項圈傳回包括位置、環境溫度以及部分照片等資料,保護區正在整理中。但不是每一頭野放的梅花鹿都帶有項圈。亞成體就不能戴,亞成體梅花鹿還要長大,脖子會變粗,就不適合戴上項圈。”郭瑞告訴小時新聞記者,第4次放歸的17頭梅花鹿中,3頭成年公鹿和2頭成年母鹿戴有項圈,它們會和之前戴項圈野放的梅花鹿一樣,把行動軌跡等資料傳回來,要是運氣好,也許還會拍下同伴們活動的照片。
梅花鹿偶爾也會“失聯”。
“梅花鹿戴在脖頸上的項圈可以透過太陽能充電,但在大自然中不可控制的因素比較多,比如夏天太熱,梅花鹿會尋找陰涼處避暑,到了秋天,公鹿泥浴的時候裝置沾上泥又沒被大雨淋走,這些時候都會導致項圈沒訊號,梅花鹿們就會失聯一陣。”
目前可為科研提供支撐的以軌跡資料為主。
“相對於軌跡,照片傳輸的要求更高。由於電量和訊號的原因,目前傳回來照片數量和質量一般。”郭瑞說,從現在收集到的行動軌跡,已經可以總結出野放梅花鹿群的部分規律。
2】兩年前野放的第一批梅花鹿已找到合適地定居
“第一批梅花鹿是在昌化林場放歸的,經過半年左右時間的尋覓,它們已經找到合適的棲息地‘定居’。”郭瑞告訴小時新聞記者,後面三次是就地野放,有一些梅花鹿一開始走很遠,但最終還是回到了天池附近,另一些則一直在天池附近活動,但也有例外。
比如最能走的梅花鹿,是一頭佩戴項圈的母鹿。“活動範圍蠻廣的,一路從野放圍欄周圍300米左右的範圍走走停停,向東南方向不斷遷移,穿越峽谷、溪流、村莊和鄉村公路,最終到了昌化林場的龍崗林區,離當初野放點直線距離達8千米。”
梅花鹿傳輸照片受到客觀限制比較多,網格化架在保護區的紅外線相機倒是記錄了不少圖片和影片。
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整理的時候,也發現過不少有趣的內容。
2020年夏天,梅花鹿大公鹿在野外覓食的一幕就曾被紅外線相機記錄下來。
2020年底的下雪天,有一頭帶著項圈的公鹿出現在紅外相機的取景框裡。呆萌的一幕因此被捕捉。
小時新聞記者從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瞭解到,經過幾十年的保護,清涼峰保護區梅花鹿的種群數量有一定的提升,“保護區外圍的安徽寧國、龍崗等地,梅花鹿被看見的頻率越來越高,臨安於潛也有人看到過野生梅花鹿。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證明,這些鹿是從保護區遷徙過去的,不過數量提升,對梅花鹿保護來說是個好訊息。”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