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團旅遊一般都是集體就餐,這就是所謂的“團餐”。隨著這些年旅遊業的發展,“團餐”的質量有很大的改進。畢竟眾口難調嘛。因此,理性的人,一般對“團餐”不會抱太多的期待,只要說得過去就行。以這樣的心態參遊,就不會對“團餐”有什麼要吐槽的了,甚至還時常感覺不錯。
至於說到“夕陽紅”專列遊的“團餐”,因為有其特殊性,而且對這種新興的旅遊品種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本人又有了親身體驗,所以,就拿來說道說道吧。
一、“夕陽紅”專列遊團餐的特殊性:
一是參團人數太多,就餐壓力大。這一專列少則數百人,多則一千多人,這麼多人集中地同時到達某一個景區,對當地餐飲業的接待能力是一個嚴重的考驗。
二是參團人群多為中老年人,有特殊的要求。中老個人因為身體機能的衰退,對飲食的要求與年輕人不同,“清淡、熱乎、軟爛”是其主要訴求。通俗地說,就是能吃一口熱乎乎暖胃的飯就行,至於食材高檔與否、口味如何要求不太高。
三是相當多的時間在列車上就餐。列車是一個臨時的移動之家,吃住都在列車上,因此,有相當多的就餐是在列車上解決的。
目前來看,“夕陽紅”專列遊無法顧及到這些,這就導致了參團旅遊者的體驗極不好了。
二、存在的問題:
第一,大多數景區的飯店無法一次接待數百上千人就餐。只好勉強應付,趕著鴨子上架,飯菜質量無法保障。
第二,因為人太多,無法滿足“吃一口熱飲”的要求。因為,人太多,臨時做來不及,飯店必須提前做好,等遊客來到時,飯菜就涼了。
第三,因為人太多,無法滿足中老年人的口味要求。大多數飯店不可能針對中老年人把飯菜做得清淡一些,基本還是沿用習慣的做法,以辣、鹹、香等重口味為主。
第四,列車上的飯菜質差價高,無法發揮餐車的作用。與以前一樣,列車上的飯菜貴且難以下嚥,也不符合中老年人的胃口。旅客主要是靠自己解決,不僅影響了旅遊體驗,且給列車帶來了嚴懲的環境影響,垃圾量極大。
舉幾個例子吧。
我們此次東北專列,第一次“團餐”是在山海關。我們被拉到郊外很遠的一個荒地,那裡臨時搭建了一片活動板房區,那就是我們的餐廳了。環境惡劣不說了,關鍵是飯菜早已冰涼,難以下嚥。有的人情緒受到刺激,邊吃邊罵;有的人找導遊發牢騷。這第一次“團餐”如當頭一棒,把當初參團旅遊的浪漫想象澆個透心涼。
最讓人難忘的是在滿洲里的那次“團餐”。去之前,當地的導遊就已經暗示,說能接待“夕陽紅”專列的飯店,都是有關係的。意思是,誰能攬到這個生意,並不一定以接待能力和飯菜質量為準。果然,到了飯店,因為人太多,飯菜遲遲上不來。望眼欲穿的我們,餓得不行了,只好幹吃白米飯,啃一些饅頭充飢。有的人乾脆到外面找小飯店自己掏錢吃飯。有的人就把此情景用手機拍錄下來發到網上。有的向有關部門投訴。“團餐”變成了“團怨”。
列車上的餐車似乎只能做出價高質次、難以下嚥的飯。因此,大多數人只好自己準備吃的,每到一地旅遊,還要操心購買在列車上的口糧。這樣一來,列車上的食物垃圾就成倍增加,既給列車員的管理帶來很大困難,又汙染了旅客“居住”的環境。
總之,關於吃的問題,因為“夕陽紅”專列遊的特殊性而變得很突出了。
我們瞭解到,因為專列遊對當地旅遊業是大蛋糕,誰都想吃上一口,這就導致一哄而上,有些地方就不自量力了,沒有這個接待能力,也想法設法擠進來,就必然出現以上情況。
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頂層設計上好好規劃。比如:
第一,改進一列車就餐條件和環境。大大提高列車的飯菜質量,發揮列車餐車的作用,這樣,旅客在列車上吃得舒心,不用自備食物,也可以改善列車環境。
第二,在改善列車就餐質量的前提下,就可以減少在外面團餐的次數,增加在列車上就餐的次數,緩解當地飯店接待的壓力。
第三,增加自助餐的次數,在某些景區,如果當地接待能力有限,可以採取自助餐的方式,這樣,旅客可以提前準備好,也就避免吃冷飯、吃不上飯的現象。
總之,要避免“夕陽紅”成為“夕陽坑”,這變味的“團餐”問題必須解決。
(作者申明:在本號釋出的《“夕陽紅”專列遊“熱”的“冷”思考》系列文章,其主要內容,曾經於2019年在《廖望兩岸》中發表,作者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對文章內容作了適當修改,改為《“夕陽紅”專列遊“熱”的“冷”思考》系列,並在《青青兩岸》上連續推送。《廖望兩岸》與《青青兩岸》的文章屬於同一作者的原創,不存在抄襲問題。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