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所學校,一眾桃李。武漢小學70年間,一批教育人甘於奉獻,堅守初心。徐菊華,武漢小學數學教師;楊佳慶,武漢小學體育教師。這對教師夫妻自80年代進入武漢小學,辛勤耕耘四十載,為教育事業奉獻著青春,也在武漢小學這片沃土收穫了家庭與事業。“我們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將武漢小學團結奉獻的精神理念帶入到了我們的家庭中。”本網今天推出的這篇報道,就是詮釋楊佳慶和徐菊華夫妻二人如何將學校團結精神融入日常教學和生活中。】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林杉 實習生馬詩敏 謝添羽)“作為一個教師,要時刻將學生放在心中,不僅要學會教學,更要學會怎樣轉變成一個教育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近日,武漢小學教師夫妻徐菊華、楊佳慶接受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記者採訪時回顧了二人在工作中相互扶持的經歷,分享了各自的教學理念與方法。
學校裡,始終伴隨著無微不至的關懷
武漢小學給予教師的關懷是方方面面的。“2015年9月的時候,我在上班途中摔倒髕骨骨折,是學校老師把我送到醫院的。”為了不耽誤教學,受傷期間徐老師仍堅持上課。“學校儘量為我提供好的康復條件,校長和主任親自幫我帶班,飯菜專門幫我送到樓上,還為我設立了獨立的衛生間。”
2016年,為了幫助瑞景小學的年輕數學教師們快速成長,武漢小學安排教學經驗豐富的徐菊華來到瑞景小學工作。那時她傷愈不久,為方便她上下班,楊佳慶在學校的支援下也來到瑞景小學工作。學校的貼心關懷為徐菊華排除各種困難,讓她倍感溫暖。
家裡,理解是不必言說的默契
“我們是透過文體活動認識的。後來一起考了夜大,每天結伴一起去上學,在學習的過程中結下了革命情誼。”回憶起兩人相識相知的經歷,徐菊華、楊佳慶相視而笑。
夫妻二人共同的職業,讓他們更懂得對方的辛苦。“因為我們都幹這一行,就對這份職業的辛苦有深刻的理解。一方比較忙時,另一方就會抽出時間來支援。我們之間第一是理解,第二是支援,第三是相互幫助。”夫妻二人沒有明確的家庭分工,誰有時間就會自然而然地去完成家務、照顧家庭。
徐菊華在課堂上。受訪者供圖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並沒有如今發達先進的教學工具,如何讓學生們充分理解求取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抽象原理是教學中不小的挑戰。為支援妻子的工作,楊佳慶從建材市場上拉回來不少多餘木料,一刀一刻,做成了幾百個木製立方體,這樣班上的每個孩子們都能至少使用24個立方體來搭建正方體和長方體。這套象徵著合作與師生情誼的工具也一直保留了下來,直到現在還在教學中使用。
楊佳慶和徐菊華作為教師夫妻,將武漢小學團結協作的精神帶入家庭,在生活中相互理解,在工作中相互幫助,紮根於武漢小學這片沃土,書寫著難忘的育人故事。
工作中,從教學者向教育者轉變
四十年的教齡讓徐菊華積累了獨特的教學理念。王子超是一名高校歷史學在讀博士生,也曾經是徐菊華的畢業生。在校期間他的數學成績十分優異,但徐菊華並沒有將學生的長遠發展局限在優秀的單科成績上,而是鼓勵他追求自己的文史愛好,把熱愛轉化成發展的力量。“我的教學理念不斷變化、進步。”徐菊華並不認為學生沿著她的足跡站上講臺成為一名數學老師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相反,她希望學生專注自身興趣,探索更廣闊的世界,最終走得更高更遠。
畢業班合影。受訪者供圖
徐菊華在轉變教育觀念的同時,積極探索著新的教學方法,關注學生,與時俱進。“我將小學分為三個階段,培養習慣、發現興趣和提高能力。譬如,課前引導學生自學,鼓勵他們帶著問題來學習。在線上學習的時候,我們還會交給學生一個話題,讓他們自己當‘小老師’,錄製影片,帶領其他同學學習,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將數學文化、思維潛移默化傳遞給學生。”
楊佳慶總結道:“隨著工作時間增長,老師要轉變成一個教育者,從教學變成教育。”作為體育老師,楊佳慶也非常注重因材施教。他透過佈置課堂任務,讓學生知道努力可以彌補不足,並將這種精神帶到文化課學習中去。
“希望每一個孩子都在武漢小學開心學習,超越自我,發展自己的個性和特長。”武漢小學的工作經歷不僅見證著徐菊華、楊佳慶的成長,堅實了夫妻的感情,也沉澱了他們共同的美好回憶。
【糾錯】編輯: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