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MQ-9不但參與了蘇萊曼尼暗殺,還製造了大量平民傷亡事件
在蘇萊曼尼暗殺事件兩週年之際,美國媒體界不反思美軍近年來在所謂“無人機戰爭”的戰場上造成大量平民傷亡的問題,反而還依靠自己在軍用無人機技術領域的優勢“耀武揚威”。臭名昭著的反華報紙記者比爾·格茨近期在公共平臺上表示,“兩年前的今天,美國的MQ-9無人機襲擊殺死了伊朗的蘇萊曼尼,而一旦中美之間爆發衝突,美國可以考慮用類似的行動對付中國”。美軍計劃對中國實施類似的無人機襲擊行動?美軍沒有這個膽子,這位記者所指的實際上是近期五角大樓提出的一項新計劃,依靠在印太地區部署大量的無人巡飛彈來破解中國花費數十年建設起來的反介入系統。
美軍的新計劃
從2016年開始,美國海軍陸戰隊開始依據“遠征前沿基地作戰”的概念對自身進行改組。按照美軍的設想,海軍陸戰隊未來在戰區執行作戰任務時將不依靠坦克裝甲車等重型裝備,而是依靠所謂的“專用導彈系統”來在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構建難以被遠端精確火力所消滅的“動態防禦體系”。美軍認為,在理想狀態下,美國海軍陸戰隊只需要將人員、配屬裝置和相關導彈迅速投送到具備軍事補給能力的島嶼上,就可以迅速完成對預定目標的奪控和部署。擁有大量“專用導彈系統”的海軍陸戰隊作戰營將能夠實現在西太平洋方向上“以小博大”的效果。在美軍計劃發展的武器系統之中,具備長時間滯空能力的無人巡飛彈將是重點發展的物件。巡飛彈實際上是無人機技術和戰術導彈技術結合後產生的新武器,它既具備無人機全程可控的特點,也可以作為一種彈藥對目標發起“自殺式襲擊”。當前五角大樓已經為美軍的偵察部隊大量配屬了“摺疊刀”系列巡飛彈,這種誤武器的特點是便宜小巧且方便部署。從另外一個方面,當前美軍計劃為海軍陸戰隊配屬的巡飛彈遠非為陸軍提供的小型巡飛彈所能比擬,美軍希望這種智慧彈藥的滯空時間能夠達到數個小時,航程能夠達到上千公里,這就使得這種新型彈藥將不具備造價便宜的特點,且這種彈藥將需要大量資訊資源的保障才能夠在實戰中發揮作用。美軍很清楚這一點,所以計劃在未來幾年首先裝備一款射程在數十到上百公里的巡飛彈,與美軍可能裝備的中程導彈相互配合。美國海軍陸戰隊配備巡飛彈之後,可以和中型導彈一起打出“組合拳”。巡飛彈單發威力較低,即便無法擊沉或重創高防護目標,也可為後續的重型火力掃清障礙。同時,巡飛彈的覆蓋範圍通常在中程導彈的最小射程以內,填補了後者的打擊盲區。
一變再變的美軍無人機發展計劃
為了破解區域拒止/反介入系統,美國海軍曾經提出空海一體戰戰略。而作為空海一體戰的核心專案之一,X-47B艦載無人機一度被認為是支撐其實施遠端打擊的“撒手鐧”。同時,也是美軍應對反介人/區域拒止的利器,但隨著各軍事強國新型反艦武器的快速發展,反艦導彈的射程也由原先3000 km左右擴充套件到4000 km以上,導致X-47 B艦載無人機3700 km的作戰半徑滿足不了美國海軍作戰需求。因此,空海一體戰的戰略被分散式殺傷戰略取代,X-47 B專案也隨之被放棄。分散式殺傷戰略要求美軍艦載機擁有足夠遠的作戰半徑,對敵有效打擊的同時,還能保障海上作戰編隊的作戰安全。基於此,美軍開始著力解決艦載機空中加油的問題,以增加艦載機作戰半徑。目前,美軍航母編隊艦載機加油主要採取夥伴加油模式,即由F/A-18E/F型機掛載副油箱和加油吊艙在同類型艦載機間執行加油任務。這種加油模式不僅削弱了F/A-18E/F型機的作戰功能,且不利於航母作戰能力的整體發揮,加之F-35C隱形艦載機的逐步服役和六代機的加緊研發,未來,夥伴加油模式也將適應不了航母作戰的需求,因此,在多方斡旋努力下,MQ-25A無人加油機專案於2016年在X-47B專案的基礎上應運而生。MQ-25A無人加油機體內部容積巨大,使用外掛式加油吊艙,載油量約6800 kg,可在距航母900 km外,為4-6架現役F/A-18E/F型機和F-35C戰鬥機實施空中加油。未來,MQ-25A無人加油機與F/A-18E/F型機協同作戰,可將F/A-18E/F型機作戰半徑從目前的725 km延伸至1300 km以上,與F-35C型機協同作戰。同時,還可將F-35C型機作戰半徑從1100 km提高到1800 km左右,屆時,F-35C型機將成為作戰半徑最大的艦載機。另一方面,MQ-25A無人加油機列裝部署航母后,能有效釋放F/A-18E/F作戰效能,進一步提升航母戰鬥群作戰能力。即便如此,當前的美軍也發現,如果想要讓2-3箇中隊的F-35C具備在中國反介入系統覆蓋範圍外起飛,前往西太平洋沿岸作戰的能力,那麼他們至少需要上百架MQ-25A無人機參與保障。慘淡的是,當前此型裝備五角大樓方面僅能採購數十架,最理想的狀態下也只能保障6-8架F-35C“象徵性”的來到西太平洋沿岸。
未來,美軍計劃的關鍵詞
在當前美軍公開的相關無人機發展計劃中,的確有許多內容看起來很有威懾力,能夠給其西太平洋的“戰略對手”製造很多麻煩。然而,這一切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美軍能夠在預定的時間節點之前全面獲得這些裝備並且完成部隊的整訓。復旦大學教授沈逸表示,就當前的美國國力和國內經濟形勢來看,白宮方面能否順暢執行2021年年底頒佈的《國防授權法案》都是個問題。再考慮到美國軍工複合體近年來在軍工專案上“延期成風”的現實,美軍所頒佈的這些計劃極有可能到最後也就是“說說而已”。正如美軍計劃中頻繁出現的關鍵詞“未來”一樣,美軍的未來到底什麼模樣,到底能不能按照計劃完成,可能揚基佬自己都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