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得益於特斯拉的起死回生,馬斯克風光無限地坐上了世界首富的寶座,還偶爾兼職一下心靈顧問的角色。
前兩天美國那邊有人向馬斯克取經,問他下一次的金融危機會在什麼時候爆發?馬斯克的回答就比較有意思,他雖然認為較有挑戰,但總的來說在2022年的春季或夏季,最遲不過2023年就會出現,還額外的補充一句,如果以歷史為據,那麼衰退無可避免,也沒有多少人可以安然度過。
這番說辭,個人覺得,也只是一半一半的機率!
首先我相信,他說的這些話都是真的,站在如此的高度,看到的東西一定比常人更多一些,說出的話也是經過深思熟慮才能得出的結論,這一點從他在特斯拉身上前前後後套現了150億美元,就能夠看的明明白白,作為一個商人,如果不是察覺到危險在臨近,他是不可能選擇在這個時候,帶著銀子離開。
但是,要但是了,站得高有時候也未必能夠看得更遠,經濟學只是一個框架,它是一個靜態的,而掌控這個框架的人,卻是一個動態的,出於人的基本生存需求,知道我該怎麼做和我能這麼做,完全是兩碼事,就像一個溺水的人,明知道少掙扎,才能使自己堅持的更久,可現實是掙扎的會更劇烈,下沉的更迅速。
作為持有資產之矛的美聯儲,它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全球造成重大影響,以美國現在的情況,矛的持有者又怎麼可能不知道呢?
我們常說大勢不可改,但小勢卻可逆,這一點看一下1997年的亞洲風暴,2018年的美聯儲加息(貿易PK),2020年的疫情就能一目瞭然,無非是願意付出多大的代價吧了!
換句話說,金融風暴會不會出現,美國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左右的,這裡指的並不是說美聯儲會讓它消失,而是延遲它爆發的時間,所以馬斯克的話只能說看出了問題,但時間的具體爆發點卻未必如他所願。
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看過一部叫大空頭的電影,這是根據真人真事改變,講述的就是有人預測到了2007年的次貸危機,甚至以此來做空,預測是對的,但是爆發的時間卻比他預測的時間要長的多得多,弄的他一頓十分崩潰,得虧是堅持住了,不然妥妥的一個反面教材,這件事也告訴小夥伴們預測可以,但千萬不要和自己的銀子過不去!
2022年真的會出現金融風暴?
讓我們繞回到前面那個話題,既然美聯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風暴,那麼以此作為推論,可以在三個方向做一些思考。
第一 前兩天偶然看到一份報告,說的是美國的通脹雖然很高,但美國人消費習慣卻沒有太大的改變,並沒有像一般通脹劇烈的國家那樣,選擇更加便宜的商品來代替昂貴的。
原因嘛,估計各位小夥伴也清楚,還是因為之前的價格基數太低,哪怕每月的通脹率在不斷地上移,但距離打破美國人心中那個閥門,感覺還差了點意思,換句話說,美國人還可以再忍一忍,美聯儲還可以再拖一拖。
第二 目前奧密克戎已經在全美擴散,假設美國能夠以較低的成本來適應這次的疫情,相信有不少早就受夠了的國家,一定會向美國學習。
不過前提是,沒有在中途出現新的變異,長期來看,病毒是會朝著更弱的方向進化,選擇與人類共存,但短期卻是充滿了隨機性,比如之前的德爾塔就是一個例子,現在有不少人,都將2022年視為疫情的決戰年,想來也是因為100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也只是維持了三年左右便結束了。
如果以上這些成立,之前有不少受困於疫情而中斷生產的國家也將會陸續恢復,雖說不可能一下就恢復到疫情爆發之前的產能,但至少可以稍微阻擋一下通脹的勢頭,這無疑對美國是有利的,如果通脹是一直螺旋增長,那麼不論美聯儲如何平衡,市場的借銀成本都會不可逆的上升,進而讓美國的幾個泡沫出現失控狀態。
第三 強美元雖然開啟,收割機也已啟動,但不代表美國要以泡沫破裂作為代價,這兩年美國就沒有什麼資產不飛昇的,但注意這是建立在擁有超大範圍的低利率的洪水的情況下,才得以形成,如果美聯儲過於快速的收縮,導致美元缺失的那一部分無法由外部來補,那麼類似於美股美房這種,不能說一定會被重錘,但至少會迎來大幅度的震盪。
小夥伴們應該知道美國的消費力是建立在資產一直上升的基礎上,如果真出現了以上這種情況,那麼美國的經濟無疑會加速下行,在衰退的情況下,無疑會對虹吸世界的美元造成阻礙,如果一不小心還出現了更大的故障,再想拉回來需要的美元,可就不是一點兩點。
之前拜總的大基建,本意也想透過這種方式來彌補消費力的不足,阻止美國的下行趨勢,所以料定在美國的大基建沒有真正落地之前,美聯儲絕不敢過於快速的收緊美元,在這期間還是更多的見機行事,一邊嘴上喊著通脹很危險,要如何如何,一邊觀察到底能夠流進來多少美元來對沖缺口,帶給世界的感覺更多是,似鷹非鷹,似鴿非鴿。
2022年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鑑於經濟動能已經衰竭,美聯儲又在收緊洪流,此時選擇釋放水量的我們,又是否能抵抗住美國的虹吸呢?現在有不少人對於2022年有兩種看法。
第1種 認為經過三年的上漲,經濟持續的衰退,再疊加美聯儲開始收緊美元,這一年能夠保持住就已不易,所以小A不可能在上移了。
第2種 完全相反,經濟是滑落,美聯儲是在收緊,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要對沖美聯儲的虹吸,不僅如此,還要出現特大爆發,也就是俗稱的牛三才能完全對沖。
兩種說法都有些道理,但個人覺得,都有些不完全,沒有考慮到大環境下的一些變故,當今全球明顯的都已經進入了存量博弈,通俗的說就是沒有足夠優質的供給,導致消費力開始不斷下滑(美國亦如此),為了保持這個下滑,有序可控,各國都在或多或少的,透過有形之手在不斷地干預,但這麼做的好處和壞處都很明顯。
好處是還可以保證消費力,不會在短時間內出現過於的下滑,各行各業還能有序迴圈。
壞處是產生了排擠效應,有形揮舞過後,資產會加速飛昇,會進一步地加速貧富分化。
這兩者可以說,一個是把問題向後拖延,一個是立刻出問題,但長期都是以消耗儲蓄為前提,小夥伴們想一下,每一次上升的時候,是不是可供自己支配的銀子又少了一些?
在這個創新稀缺,需求乏力的年代,各國都必須考慮一個現實的問題,揮舞的次數還能有幾次,揮舞的力道還能有多強?如果在實質性的創新沒有出現之前,就已經把剩餘資源全部消耗完畢,那麼在這場博弈中就等於提前出局。
因為到這個時候,所有閒置資源都會被消耗完畢,一來即使真的出現劃時代的商品,但空空如也的口袋也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支撐它成長,二來再也沒有任何資源可供拉伸,意味著以前的所有故障就會一次性的爆發出來。
關於這一點又得把日本拉出來,三十年的通縮也代表了三十年的失落,但鑑於它和美國多少還是一個群的,依靠美國的貿易迴圈還可以找到一碗飯吃,其它人可未必有這個條件。
這兩年大家為什麼感覺難受,不就是因為,再也找不回以往那種,洪水滔天般,暢快淋漓之感嘛,各位小夥伴可以看下,以下兩張圖下。
2015年也屬於強美元逐步進入最終階段的時間點,當時咱們這邊選擇了用洪水來對沖虹吸,M2在這一年直接增長了13.1%,引發出了特大爆發,到了2016年,M1更是達到24.4%,引來了房子的三年飛昇。
再想想這兩年不論是M2還是M1,都是在一直走低,就算2021年2月流動性最高點,也只是勉強有以前的一半,寬鬆只能說相當有限。
而且還不僅如此,這兩年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徵,那就是開關的啟動或關閉出現了高頻現象,2020年這場席捲世界的疫情,也只是寬鬆不到一年,到了2021年的年初就已經出現了明顯收緊,以至於小A晃盪了一整年,到了年底,才有了要加大水量的跡象。
給人的感覺,似乎正在從以往的三年一迴圈變為如今的一年一迴圈,雖說頻率變高了,但三年三次的水量是遠不如三年一次那麼大,想來也是想更加合理的運用背後的儲蓄。
尾生
這世上只有一個美國,也只有一個世界性的貨幣美元,在你的池子養的魚沒有他的魚多之前,就瘋狂提升自己的負債率,無疑就等於讓自己提前出局,這場全球競爭中,比拼的就是耐力。
總的來說2022年,應該是一個有限度放水的一年(上半年松下半年緊),想出現類似於2015年的那種特大爆發,還是不太容易,一個是因為想達到這種級別的飛昇所消耗的儲蓄實在太大了,不利於長期,二來明年的通脹誰也說不好,是不是真的會下去,如果不能,又加大了水量,不僅會加劇通脹,還會吹起泡沫。
在這個大週期的末尾,除了多忍一些也沒啥好辦法!
全文完,如果喜歡,請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