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放緩壓力增加、房地產政策調控的加強,一些三、四線城市和中部、西部的縣域經濟受到房地產市場變化的影響較大,由此帶來很多區縣一級地方財政壓力增加部分縣城甚至出現較為極端的以罰代收的極端情況。
這些地區更迫切的需要解決縣域經濟恢復和發展的路徑和方向的問題。這實際上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貧困問題之後,如何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主要問題。可以說,未來縣域經濟的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全域性性的問題。
儘管從空間、人口、產業規模來看,與城市經濟和城市群相比,單一的縣域經濟地區都有較大的差距,經濟資源有限。但整體而言,縣域經濟在整個宏觀經濟中卻佔有巨大的比重。
目前全國總共有2800多個縣域單位,主要包括930多個市的轄區、300多個縣級市、1300多個縣,還有其他自治縣。縣域經濟佔到全國GDP的53%左右,人口占到了74%左右,面積佔到93%。發展縣域經濟對於國內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從宏觀政策來看,無論是推動鄉村振興,還是區域發展,實際上都對縣域經濟的發展仍具有政策支援。從縣域的角度來看,更需要利用有利的政策環境來補縣域經濟的短板。所以,作為縣域經濟而言,需要將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兩大政策主題用足、用好,圍繞縣域城鎮化和城鄉結合的樞紐地位來做好文章。
這涉及到不同的區縣在市場中是否能夠準確定位。在部分人看來,區縣一級,首先需要做的是擺脫土地財政、土地經濟的依賴,根據不同的區位來定位自身在區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此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在這方面,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縣域經濟,除了大城市周邊的區縣可以依託這些城市繼續擴張,繼續享受城鎮化的成果之外,更多的區縣需要面對的已經不再是“做大做強”式的擴張,而是精細化的“做精做細”。
在之前快速城鎮化的程序之中,縣城往往處在“被動一方”——向更大城市輸送人口甚至空間。大量的農村人口經縣城向發達地區和城市進行轉移。當下,愈演愈烈的“搶人大戰”和捲土重來的“撤縣設區”,同樣也是這種城市競爭發展的表現。
隨著大量鄉村走向消亡,儘管農村人口的轉移還會持續,但人口流動的分化會加劇,縣城作為人口從農村向城市轉移的“中介”作用將減弱。這也意味著縣域城鎮化發展會同樣放緩。因此,對縣域經濟而言,未來發展切忌鋪大攤子,需要重新考慮發展的週期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