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法國相繼對德宣戰。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的“英法聯軍”這一稱號,也隨之再度登場。這一切,和二十多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頗有幾分相似之處——還是英法聯軍對戰德軍。
然而,與一戰不同的是:1940年春天,德軍大舉進攻西歐。英法聯軍在德軍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防線迅速土崩瓦解。在敦刻爾克,三十多萬英法聯軍雖然奇蹟般避開了德軍的追殺,撤回了英國本土,卻也把大量的武器裝備都扔在了歐洲大陸,極為狼狽。而此時距離5月德軍開始進攻西歐,也才過去了1個多月。德軍“閃電戰”的強悍,也又一次得到了證實。
英法聯軍在一戰期間能與德軍相持四年,為何二戰期間卻一觸即潰?
一、英國和法國高層軍事理念過於陳舊,人心不齊
德國機械化部隊在二戰前期所向披靡,這是人盡皆知的。但是,這也往往會給我們帶來一些誤解,有些人可能會因此以為:德國坦克數量最多,效能最好。其實這個印象是錯誤的。西歐戰役爆發時,法軍的坦克數量還要多於德軍。英法聯軍也不乏效能比德軍坦克優越的坦克。
既然如此,英法聯軍為何如此大敗下堪?
德國的古德里安將軍提出了“閃電戰”理論,並且獲得了德國高層的認可。未來的法國總統戴高樂也曾經提出:下一場戰爭是坦克戰。但是戴高樂的觀點在法國軍界並未獲得認可。一戰後,法國選擇修築了馬奇諾防線,試影象一戰時期一樣,再和德國打一場陣地戰。也就是說,英法兩國高層的戰爭思維,還停留在一戰時期。一遇上對面先進的戰爭理念,必然暴露出先天不足。
而且,西線盟軍人心不齊。西歐戰役時,德軍兵力為136個師,法軍為100個師,英軍在歐洲大陸有10個師的兵力,加之22個比利時師,10個荷蘭師,共計142個師,在人數上並不輸於德軍。
然而,比利時先前已經宣佈終止與英法兩國的盟約(原因在後面會講),荷蘭也長期以來保持中立。西線盟軍缺乏協同作戰。這麼一看,人心不齊的西線盟軍,自然不是德軍的對手。
二、相比一戰,二戰初期的英法聯軍缺少來自盟友的助力
說起英法聯軍在一戰時期的主要盟友,大家很快就會反應過來:正是沙皇俄國。很多人的印象裡,俄國一戰期間的表現似乎並不怎麼出色,經常被德軍打得滿地找牙,俄軍在與德軍的交戰中往往敗多勝少,國內矛盾日益激化,最後引發了國內的革命。
一戰期間的俄軍,其實也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不堪。雖然在與德軍的交戰中,俄軍的戰績並不是很好看,但就總體而言,俄軍其實還是幫了西線的英法聯軍不少忙。
一戰期間關乎法國命運的兩場大戰,1914年馬恩河戰役與1917年凡爾登戰役,都少不了俄國的影子。這兩場戰役,俄軍為了援助法國,在東線戰場向德國與奧匈帝國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給予奧軍沉重打擊。德國為了援助奧匈帝國,不得不向東線戰場調兵以對付俄國。
由此,德奧聯軍的精力被分散,英法聯軍的壓力得以緩解。俄國也向西歐戰場直接派兵,協助英法聯軍作戰。1917年英法聯軍發動尼維勒攻勢,其中就有兩萬名俄軍官兵參戰。
總體而言,一戰俄國對於英法聯軍來說,稱得上是一個比較給力的盟友。
但是到了二戰初期,英法聯軍卻根本沒有什麼給力的盟友。
還是先說俄國。20年代,對於英法兩國把持下的國際聯盟,蘇聯政府多次斥責其為帝國主義控制下的侵略工具。斯大林也表示蘇聯不會加入國聯。但是後來,隨著納粹黨在德國上臺,情況開始出現了改變。
蘇聯改變了對國聯的態度,於1934年加入了國聯。這其實就是蘇聯向英國和法國釋放善意的表現。此時的蘇聯,其實願意與英法兩國放棄舊怨,共同提防納粹德國的狼子野心。30年代,蘇聯還與法國、捷克斯洛伐克簽訂了互助條約,以防備德國。
然而,綏靖政策逐漸成為了英法兩國對德國政策的主流。英法兩國對德國一味妥協,委曲求全,試圖禍水東引,讓德國對蘇聯開戰。對於英法蘇三國談判,英法兩國更是顯得不上心。
這讓蘇聯對英法兩國大失所望,也對英法兩國充滿了戒心。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蘇聯放棄了與英法兩國結盟的打算,轉而與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英法兩國的政客,就這樣把一個潛在的合作物件,硬生生地推向了德國那邊。
再說捷克斯洛伐克。一戰結束後,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曾經是法國大力扶助的一個盟友,以防備德國。然而後來,為了禍水東引,英法兩國在慕尼黑協定上簽字,把捷克斯洛伐克出賣給了德國。
不要以為捷克斯洛伐克只是一個小國。該國是前奧匈帝國軍事工業的精華聚集地,軍事實力自然不弱。也就是說,捷克斯洛伐克本可以作為英法聯軍的可靠盟友,可是這個盟友卻被英法兩國自己拋棄了。
至於一度與英法兩國結盟的比利時,早在1936年就憂慮於英法兩國對德國的妥協姿態,因此宣佈廢除了與英法兩國的盟約。
所以說,等到1940年英法聯軍與德國開戰的時候,其可以合作的物件,不是被氣走(如蘇聯),就是被賣掉(如捷克斯洛伐克)。沒有盟友的協助,面對德軍,英法聯軍的勝算自然大大減小。
三、英法兩國長期敵視蘇聯,一門心思算計對付蘇聯
前文提到,蘇聯曾多次斥責英法兩國把持下的國聯。這是當時蘇聯與英法兩國緊張關係的一個縮影。俄國十月革命後,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英法兩國與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蘇俄成為了意識形態上的死敵。英法兩國甚至直接出兵,武裝干涉俄國革命。戰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英法兩國一直很敵視社會主義俄國。
後來,由於納粹德國的侵略野心逐漸膨脹,英法兩國的部分有識之士主張聯蘇抗德。蘇聯政府也逐漸改變了對英法兩國的態度。法蘇兩國還一度簽訂了互助條約。
但是,這些有識之士的努力最後以失敗告終,英法兩國還是走上了敵視蘇聯的老路,希望能夠把法西斯的禍水引向蘇聯。他們之所以會選擇出賣隊友,就是把隊友當作禮物,奉送給德國,希望德國能夠對蘇聯開戰。
德軍入侵波蘭時,英法聯軍按兵不動,眼巴巴地盼望著德軍會在佔領波蘭後繼續進攻蘇聯。
1939年秋天到次年春天,英法兩國謀劃著發動對蘇聯戰爭的問題,試圖以中東地區的英法兩國殖民地為基地,去攻擊蘇聯的高加索地區。由於滿腦子都是對付蘇聯,英法兩國幾乎沒有考慮過與德軍作戰的問題。
面對德軍的突然襲擊,英法兩國這才意識到:戰火居然燒到了自己家門口,開始手忙腳亂地回擊。可是為時已晚,最後落了個倉皇而逃。
英法兩國的高層害人害己,為自己一系列的愚蠢行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