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除了國際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海軍實力排名榜也出現了變更,原本全球第二的德國海軍被一招打入谷底,而日本帝國海軍趁勢躋身三甲,雖然經歷了華盛頓海軍條約等限制和約束,日本帝國海軍還是有條不紊發展著。
截止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帝國海軍光大型航母就有6艘,為加賀號,赤城號,瑞鶴號,翔鶴號,蒼龍號和飛龍號,另外,還有一些輕型航母和護航航母,比如龍驤號,鳳翔號等等。戰列艦方面,除了正在建造的兩艘大和級戰列艦外,日本還擁有10艘戰列艦,分別是4艘金剛級,2艘扶桑級,2艘伊勢級和2艘長門級。潛艇方面,日本擁有當時世界56艘排水量超過3000噸的潛艇中的52艘。至於,巡洋艦,驅逐艦就不用說了。
然而,這麼強大的一支海上力量,卻不到4年就覆滅了。面對工業能力全開,軍艦下餃子般服役的美國海軍,日本海軍走向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但其覆滅速度超過了當時大多數人的設想。毫無疑問,除了對手強大,日本海軍自身也存在缺陷,正是這些缺陷,最終讓日本帝國海軍加速走向滅亡。
海軍裝備畸形發展
日俄戰爭後,日本帝國海軍一直是鉅艦大炮理論的擁簇者,所以,一直重視戰列艦發展,二戰時期,為了奪取制海權,還秘密製造了擁有9門460毫米艦炮的大和級超級戰列艦,幻想在大洋之上和美國戰列艦一較高下。
殊不知,隨著航空技術發展,擁有超遠距離打擊能力的航母已在無形中取代了戰列艦在海戰中的地位,結果是,耗費巨資打造的超級戰列艦,成了常年蹲點在港口的“旅館”,其價值別說和航母相提並論,甚至還比不上重型巡洋艦。
戰列艦的建造費用非常昂貴,拿大和級來說,單艘價格超過了2.8億日元,僅武器裝備就花了1.3億日元,而這1.3億日元可以建造一艘大鳳級航母了,換句話來說,一艘大和級的建造費用超過了兩艘航母的價格,而從作戰效率來說,是遠遠比不上後者的。戰列艦費用高,耗材多,不僅壓榨了日本帝國海軍捉襟見肘的軍費,還耗費了大量的海軍資源,如果用這些費用和材料用於建造航母,巡洋艦,驅逐艦,相信,日本帝國海軍在戰爭中多堅持一段時間。
當然,日本帝國海軍中明白人不少,比如山本五十六,小澤治三郎,山口多聞,他們都是力主建造航母,反對建造戰列艦的,無奈,海軍高層迷信戰列艦的人太多,這些人的堅持只是泥牛入海。
海軍戰術思想落後
除了分不清航母和戰列艦誰是海戰主力外(中途島之戰後才醒悟),日本帝國海軍在其他海軍兵種的戰術思想上也是相當落後的。
潛艇無論是切斷敵方後勤,還是攻擊大型艦艇都有著天然性優勢,二戰時期,德國海軍就用潛艇“狼群戰術”,差點切斷了英國的海上運輸線,此外,遊擊作戰的德國潛艇,亦擊沉了不少英國的大型戰艦,比如皇家橡樹號,巴勒姆號戰列艦,勇敢號航空母艦等等。美國海軍潛艇部隊,在太平洋中亦取得輝煌戰果,日本帝國海軍的大鳳號航母,信濃號航母均命喪美國潛艇之手。當然,日本帝國海軍的潛艇部隊,在整個戰爭的表現可以用平庸來形容,除了個別的眼前一亮。原因在於,日本帝國海軍潛艇部隊的主要任務是配合艦隊決戰的,也就是配角地位,它沒有清晰的戰術地位,沒有單獨的作戰準則,也就不能遊刃有餘作戰,發揮“水下殺手”的威力。但凡,日本帝國海軍潛艇部隊能像美,德潛艇一樣,獨立作戰,美國人在太平洋上要難打許多,至少後勤補給,就提高了一個難度。
日本帝國海軍的中小型艦艇,特指巡洋艦和驅逐艦,重炮戰和魚雷戰,輕防空作戰。這如果是艦艇單挑,無疑,日本帝國海軍要強過美國同行,但,單挑這種事,更多隻是出現在武俠小說中,在現代化海戰中,無疑是沒有市場的,中小型艦艇必須圍繞這主力戰艦進行作戰,比如美國巴爾的摩級巡洋艦,弗萊徹級驅逐艦,主要任務就是為航母提供防空任務,可以分工明確。反觀,日本帝國海軍中小型艦艇,因為缺乏防空能力,更多時候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家航母被擊沉而無能為力。
在情報戰方面,日本同樣落後,美國為何能在中途島海戰中取勝,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掌握著情報這塊先天優勢。
所以,別看日本帝國海軍實力強悍,但總體戰術思想是落後的。
海軍內部人事混亂
日本帝國海軍中的人事任命,尤其是將帥任命,並不是依能力的,而是看資歷和人脈的,所以,在固化僵硬的日本帝國海軍體系中,有才的人往往不放在重要地位,碌碌無為的人,反而擺在重要崗位。
拿機動艦隊(航母戰鬥群)指揮官來說,當時,日本帝國海軍中並不缺乏航母作戰專家,比如小澤治三郎,山口多聞,但機動艦隊司令一職,硬是給了南雲忠一這個精通海軍炮戰和魚雷戰的非航母作戰專家。原因很簡單,論年齡和軍銜,他比山口多聞要大,論畢業時間,畢業成績,要比小澤治三郎要高。結果呢,南雲忠一成了盟軍的“親密戰友”,中途島海戰中,一口氣送了4艘航母大禮,如果換成山口多聞或者小澤治三郎,那麼,海戰中魚雷換炸彈,炸彈換魚雷的鬧劇是肯定不會出現的。
此外,日本帝國海軍的部分中高階軍官的軍事素養也不行,比如信濃號航母,在首航中被美國潛艇擊中,然而,信濃號艦長卻無視危險源,加速逃跑,給損管造成不便,最終沉沒。
海軍內部戰略家少,中高階軍官格局小
千百年來,日本一直缺少高瞻遠矚的戰略家,日本帝國海軍也不例外,除了山本五十六等個別人外,日本帝國海軍將領都有一個特點,重戰術,輕戰略,格局小,目光短淺。
薩沃島海戰是日本帝國海軍為數不多的幾個勝仗之一,這次戰鬥中,三川軍一指揮5艘重巡,在極短時間裡,擊沉了盟軍4艘巡洋艦,還擊傷了盟軍巡洋艦,驅逐艦各1艘和2艘。此戰中,日本帝國海軍的戰術突襲能力,夜戰能力得到淋漓盡致發揮。然而,三川軍一在打敗美軍巡洋艦後,居然對在瓜島登陸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以及灘頭的漫天物資視而不見,直接撤走了,原因是,怕天亮遭到美國艦載機攻擊。如果,三川軍一能夠再給瓜島的美軍尤其是堆積在灘頭物資來幾發炮彈,那美國陸戰一師,在接下來的島嶼爭奪戰中會艱難得多。三川軍一的行為是當時日本海軍許多將領的縮影,保住艦船是第一位,見好就收,至於冒著風險支援作戰,不存在的。
薩馬島海戰中,慄田健男也是如此,光顧著打擊美國的幾艘護航軍艦了,對登陸作戰的美軍視而不見,另外,當時,哈爾西的航母艦隊已經被小澤治三郎吸引到恩加尼奧,完全來不及救援,但慄田健男深怕美國航母出現,在擊沉了幾艘軍艦後,溜之大吉了。當時,他的想法,就是為了儲存幾艘軍艦。
三川軍一和慄田健男是海軍中將,他們的格局都尚且如此,更別說那些中低階海軍軍官了。
海軍和陸軍的矛盾
海軍和陸軍是不同軍兵種,雙方存在矛盾是很正常的,無論是美國,英國還是德國都是如此,為了軍費,為了戰略地位,為了資源,陸海軍之間都要爭一爭,不過,像日本帝國海軍和陸軍這樣的矛盾,是絕無僅有的。日本帝國海軍和陸軍的矛盾可以用苦大仇深,勢不兩立8個字來形容。
軍費,資源上的爭奪,爭得耳紅面赤就不說了,搞笑的是,雙方在技術上,戰術上互不理睬。甚至,在陸軍打了敗仗後,海軍還要喝酒慶祝。
日本帝國陸軍要海軍航母支援,海軍不願意,陸軍就自己造航母,海軍想要裝甲戰車,陸軍也不給,海軍就自己造,這樣的內耗,耗費了日本帝國大量的資金和材料。戰術上的配合就更不用說了,上面說的薩沃島和薩馬島海戰就是例子。
可以說陸海軍內耗,大大削弱了海軍的整合力和整體戰力。
海軍中的自欺欺人
日本帝國海軍因為在甲午海戰,日俄海戰等戰爭中屢屢獲勝,養成了一種目中無人的姿態,自認為天下無敵,然而,在經歷敗仗後,在自尊心唆使下,又會變得自欺欺人,就像沙漠中把頭鑽入沙子中的駱駝一樣。
因此欺上瞞下這種不正之風在日本帝國海軍中是普遍現象,中途島海戰後,為了掩蓋戰役失利,日本海軍居然吹噓戰績,說消滅了美國海軍多少軍艦等等。所謂滿招損,謙受益,這樣的自欺欺人,欺上瞞下,日本海軍能打勝仗才怪!
所以,別看二戰中日本帝國海軍紙面實力世界第三,但也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紙老虎,這也解釋了,為何龐大的日本帝國海軍在不到4年的時間裡,就煙消雲散,走向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