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覺悟的共產黨員,要當革命的兵販子。在當前困難的情況下,當革命的兵販子是光榮的”。
“九.一三”遼瀋戰役開始後,林彪的這句話因為有人告到中央,因此林彪的這句話受到了中央的批評。但是,林彪根本不拿中央的批評當回事兒。主席也沒有進一步追究的意思。其實,這是有其原因的。同樣是因徵兵說過的話,在當年東北局和“東總”一些檔案中也能經常見到,其它的領導也說過類似的話。不過這樣“當革命的兵販子”的話,林彪是首創。在當時為了解決當前最緊要的兵源奇缺的問題,什麼樣能徵到兵的方法好,林彪就準備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徵兵。而不去管它有沒有道理。真是很有些“不管是黑白二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的意思。
山東第16軍分割槽入關前,在當地捲起了一股“參軍熱”,這在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也史無前例的。而國民黨軍闖進關來以後,東北大地也湧現出一股“參軍熱”,這是指東北一些貧苦的青壯年的男子,為了能夠得到國民黨軍出的一些“參軍費”去當國民黨兵的事。而東北一些年輕的女子也興起了“軍婚熱”。紛紛嫁給身穿全套美軍卡嘰布軍服的國民黨中下級軍官,為的是能不再受苦受窮,當上了國軍的官太太去享福。
國民黨在擴軍,而我軍更需要擴軍。這擴軍的目的,都是為了打仗,為了爭奪東北這塊肥沃的黑土地。
國民黨剛開始時,擴軍進行的挺順利。
而我軍的就地括充兵員的計劃,卻是進行的非常不理想。
可國共兩軍在東北戰場上的仗還是要打,而打仗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士兵問題。可我軍卻面臨招兵非常困難的局面。我軍沒入關時在山東招兵是最順利的,那時我軍找幾個能說會道,長的文靜,上衣口袋裡面插杆鋼筆,讓老百姓看著就像有文化的同志就行了。他們每到一個村,就找來當地的黨的村幹部,由他們召集人來參加參軍大會,由我軍的這些“文化人”的同志宣講帶頭參軍的好處:為了打倒國民黨反動派,為了窮苦人的翻身解放……等等,一番大道理講過,在帶頭唱起了“參軍歌”鼓動大家參軍:
叫老鄉你快去把兵當,
別叫敵人來到咱家鄉,
老婆孩子遭了秧你才把兵當
…………
這些我軍的“文化人”能把會場的氣氛搞得非常的熱烈,那些熱血沸騰的小青年常常是有人一帶頭喊著參軍入伍,呼啦一大幫就都跟著參軍了。所以那時候在山東,我軍的兵源問題解決的特別好,不但參軍的輕壯年多,而且成份還特別的好。都是些貧苦質樸的農民兄弟。
而我軍入關以後,和東北人來這套就不行了。我軍的招兵人員一進入東北的村莊,村裡人一聽村幹部說要開招兵會,到會場的就幾乎不見一個青壯年的年輕人,來的幾乎都是老弱病殘的或老頭老太太。任憑我軍招兵的“文化人”說破了嘴皮,唱啞了嗓子,前來開會了人就是一言不發,男人是低頭抽旱菸,女人是兩手忙活著納鞋底……就是沒人報名來參軍。
因為當時東北地區的情況和山東的情況大不相同。東北黑土地是地大物博,尤其是廣大農民得到土地以後。他們為了能吃飽飯,它的前題就是家裡要有強壯能幹農活的人,這裡的土地資源是比較富裕。而缺少的是壯勞力。東北農民能吃飽飯的定律就是:只要你能幹,就能吃飽飯。
東北年青的男人,都是家裡的壯勞力,是維持家裡飯碗的主力。所以他們都不願去當兵。除非你能解決他家吃飯的問題。
後來我軍招兵人員就利用這一點,實打實的為參軍人員解決家裡的困難。當時三縱負責招兵的鄭紹華老人說,我為了能讓某村裡的一個青年農民當兵,同時還得解決他走了以後他老孃吃飯的問題,當即從一個地主家用大車拉了六百斤高梁米,送到他家,用於他老孃的吃飯問題,他才同意去了部隊去了當兵。
那時為了多招兵員,無論是五十多歲的中年男子還是十四五歲的大男孩,只要你能扛得動槍,能跟上隊伍前進的步伐,部隊全都要。在拜泉縣,招兵隊甚至把二十幾個流浪漢和叫花子都弄來當了兵。
最難招兵的是南滿的三縱和四縱。當時他們被國民黨軍壓縮在臨江,長白一線,這裡地廣人稀,有村莊的老百姓儘管你說破大天,他們也不會把自己家的青壯年送去當兵。但部隊經過幾次大仗後兵員嚴重不足怎麼辦?我軍的招兵人員就採取了“長途販運”的辦法,從別的地方去招兵。當時的招兵辦的翟文清老人說,他就是和團教導員張宗先一起到大連“招回”了一個團的人馬,這些人員都來自大連市的警察大隊。當時這個大隊的三個中隊的隊長,都是我軍派入的幹部擔當。但是很多警察不願參加我軍。當警察有工資可拿,可養家餬口,又沒有生命危險。所以這些人不願意拋家舍業的去當兵。後來大連市的公安局長(也是我黨派去的幹部)看到光動員說好話不行了。乾脆動起了硬的。第三天上午局長來到警察大隊,宣佈召開全體警務人員會議。當這三個中隊的警察全部進入會場後,立刻有人從外面鎖上了大門,鎖好了槍械庫,接著局長開始講話,宣佈全體警察大隊人員立即去“支援部隊的建設”。局長剛說完,參加會議的好多人都哭出聲來了。局長也顧不了這麼多了,立刻叫人搬來了東北聯軍的軍裝,讓這些警察脫去警察服裝,換上軍裝。有的人還不想換,但看到院子裡全是荷槍實彈聯軍戰士,也不敢不換了。換好衣服後,立刻上到早以在院外等著的十幾輛大卡車上,馬上開到大石礁港,從大石礁港上了船,起錨直奔我軍的大後方去接受整訓了。
雖然說這種徵兵的方式有強迫的意思,但在當時那樣兵員窘迫的情況下,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為了能夠招收到足夠的兵源,我軍調動了部隊中大量能說會道,善於做思想工作的指戰員去招兵辦工作,這些同志深入工礦農村,做了大量“軟硬兼施”的說服工作,去說服那些能當兵而就不去當兵的青壯年。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兵回憶起自己當年“光榮參軍”的情景時說,當時聯軍徵兵辦的人把村裡三十幾個青壯年叫到地主家的大屋的炕上坐好開徵兵動員會。窗外是三伏天裡的熱風不斷的往屋裡吹,屋裡本來就人多就熱得要命了,見大夥都不說話,不知是誰,還讓人在灶間燒起了火炕。沒一會的功夫,裡屋熱炕上坐著的人都大汗淋漓受不了了。想出去,門口有人堵著,想動武,院裡有荷槍實彈的聯軍士兵。最後實在熱的沒轍了,一個三十多歲的漢子舉了舉手剛想說話,宣講幹部馬上說:“好,有一個了願意參軍的了,大家鼓掌歡迎!”說完,就讓這個漢子下炕到院子裡去換軍裝涼快去了。他剛走,又有幾位也跳下炕往院裡走……就這樣,一下從炕上下來十五六個,都到院裡喝水乘涼去了。這些人就在當院裡脫了農人的衣服,換上聯軍的軍裝,連和家人打個招呼的機會都沒有,直接去政訓團當兵去了……
到了1946年10月,東北國民黨軍開始向我軍發動戰略進攻開始,東北民主聯軍的整編已告一段落。整編後的各縱隊軍區部隊總人數達到了33萬人,雖然比第二次四平戰役前有所減少,但是戰鬥力卻大大增加了。在隨之而來的新開嶺戰役,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戰鬥中比較輕鬆的就幹掉國軍的幾個王牌部隊。使國共兩軍的人數對比發生了較大改變。我軍的總人數一下比國民黨軍多出了兩萬多人。
到了1948年的遼瀋戰役前,東北國民黨軍只有55萬人,比1945年開戰時淨增24萬人,而原先顯得實力不濟(一半以上官兵曾經沒有武器)的東北我軍,卻在遼瀋戰役開始時擁有了12個縱隊及炮兵、獨立師等70餘萬主力部隊,另有地方部隊30餘萬,總兵力達到了驚人的102萬人。為我軍解放全東北,打贏遼瀋戰役奠定了牢固的人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