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抬頭》大概是網飛在2021年度,最捨得花錢的一部電影。
單看演員陣容,就足以讓人期待。
老一輩的扛鼎人物梅麗爾·斯特里普,中生代的大咖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凱特·布蘭切特,以及青年一代的詹妮弗·勞倫斯、蒂莫西·柴勒梅德。這樣的卡司班底,放到任何一部好萊塢影片裡都足夠奢華。
然而,《不要抬頭》並沒有因為這樣的陣容就萬無一失。該片的豆瓣評分為7.5,屬於及格偏上的檔次,可稍微翻一翻評論便會發現,喜歡它的影迷給出了5星,而厭惡它的影迷怒甩1星;該片在國際上的評價也差異甚巨,美國本土的爛番茄指數給出了55%的新鮮度,但法國影評界對此卻大加讚譽。
在此分歧之下,大家不禁會問,這部影片到底值不值得一看呢?
其實單從故事層面來看,《不要抬頭》就不是一部四平八穩的電影。
詹妮弗·勞倫斯飾演的博士研究生凱特,在一次日常的天文觀測中,發現了一顆彗星。這顆直徑在5到10公里的天外來客,將會在六個多月後直擊地球,屆時,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生物都會遭遇滅頂之災,當然包括人類。
和凱特一起得出這條驚人結論的明迪教授(迪卡普里奧 飾),將此上報給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試圖藉助國家雄厚的科技力量,來阻止這場末日災難。可隨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讓二人的救世行動連連受阻。
他們本以為總統會對這件有關人類存亡的大事極度重視,可事實卻是,女總統(斯特里普飾)對此毫無反應,甚至想要將這條末世資訊掩蓋,以防自己的中期選舉落敗。
在和政府高層溝通無望後,明迪教授和凱特又嘗試在媒體渠道上引起大眾的注意。他們本以為電視臺主播答應自己上鏡後,能夠向民眾傳達真相,可事實卻是,不管是兩位主播,還是普通民眾都對此事毫無反應,只想以娛樂化的態度進行消解和打趣。
正當兩人以為末日無法阻止時,女總統卻主動找上門來,請他們參與用核彈爆炸干涉彗星軌道的行動。但其背後的原因,卻是女總統醜聞纏身,試圖用人類末日的新聞轉移大眾的注意力。這種操控民心的手法,在網飛出品的經典劇集《紙牌屋》中多有展現。
就在全美國民目睹一眾火箭升空時,這些載有核彈的航空飛機卻掉頭飛了回來,令民眾目瞪口呆。
世界不用拯救了嗎?人類任憑自己滅種嗎?
由馬克·裡朗斯飾演的科技公司財閥特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這顆彗星藏有豐富的稀有礦物質,價值高達140萬億美元,所以只要在彗星落入地球之前,將其爆破為30份更小的隕石塊,如此一來,便可將末日之星化為福祉之靈。
皮特的這一奇思妙想真的能夠實現嗎?凱特會一直堅持自己的獨立觀點嗎?明迪教授又會在這場末世旋渦中如何扭轉人性?《不要抬頭》就在這樣一個近乎瘋狂的科幻設想中,展現著人類不同群體的道德橫切面。
如果從型別層面來看,《不要抬頭》無疑屬於末世災難片,但和大多數標準的好萊塢災難片相比,它又顯示出截然不同的倫理思考和道德站位。
在經典的末世災難片裡,往往會透過一場無法逆轉的天災,裹挾著幾乎全人類的命運。人類在這其中如同不知所措的孩子,他們可能在此之前犯下過錯,或者在災難即將到來時表現出輕微的傲慢和自私,但主角們所袒露出的博愛和仁義,人類群體所表現出的無辜和弱小,讓災難和人類之間形成了一種二元對立的關係。
這種關係會讓你天然地覺得,人類值得被拯救,而災難只不過是考驗人類的一塊試金石,彷彿人性的道德閃光可以驅魔祛災一般。《後天》中,科學家父親不遠萬里,冒著死亡的危險拯救被困的兒子;《2012》中,父性失範後,約翰·艾薩克終於在大災面前,表現出應有的擔當。
簡單來說,在羅蘭·艾默裡奇的這些災難片中,災難固然可怕,但它終將散去,人類的良知和德行在此崢嶸可嘆,同時人類作為萬物之靈的地位得以再次確認。
但在《不要抬頭》這部影片中,你看不到艾默裡奇的這一樂觀,也看不到這位災難片好手的壯偉和瑰麗。
整個人間變得亂糟糟的,就連災難本身也變得模稜兩可,似是而非。這裡面的大多數角色不再是古典式的人物,他們身上攜帶的癲狂、傲慢、自私和混沌,讓人覺得這個世界似乎遲滯倒退,進一步來說,你會猶疑這裡面的人類到底該不該被拯救。這番詰問,才是本片的核心主題。
片中的這位女總統,已經將權位視作高於生命的價值依託,她可以為了中期選舉來掩蓋末日資訊,更可以為了獲得財閥皮特的政治支援,同意將太空梭掉頭,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傀儡。
這些情節都還在預料之中,片中最讓人咋舌的地方,在於她最後坐上救生飛機後,竟然忘記帶上親生兒子。表面看來,這一橋段純粹是在諷刺權貴們的愚蠢,但若仔細一想,你會發現這其實是對人性最後一點餘地的拆毀,母子之間至高至純的親情在此都毫無重量了。
同樣的看似戲謔,實則冰冷刺骨的橋段,還發生在財閥皮特身上。皮特的第一次出場,是他試圖展示智慧科技,可以治癒人類的情感,那個馱著小狗的公雞便是明證。可當一個小女孩真得向他表示崇敬喜愛時,他卻置若罔聞,毫不在意。
除了展現這些財閥權貴們的冷漠、自私,影片也將鏡頭對準那些普通平民。當綜藝節目同時爆出女歌星的八卦韻事,以及人類存亡的重大訊息時,他們選擇了前者。在駁雜繁多的網際網路資訊面前,人類早已失去辨別的能力。
而當末日災難被官方層面證實之後,又是如何呢?大眾們選擇在社交媒體上爆出用火箭自虐的影片,或者投向宗教安慰,或者將怒火和絕望傾瀉在打砸搶燒上。拒絕承認自己陷入末世,或者用發洩的行為掩蓋悲觀的情緒,這種鴕鳥心態總是屢見不鮮。
當我們看到《不要抬頭》裡的這一幅幅浮世繪,便會明白,為什麼導演亞當·麥凱會在最後,選擇讓災難降臨。因為他在骨子裡就對人性持以高度的不信任,他並不認為人類天然應該被拯救,這是一種對於災難的元思考。因為稍加細究,你便會發現,《不要抬頭》裡的災難並非天災,而是人禍,人類的愚蠢和短視造就了自己的滅亡。
這一點,其實早在他那部經典之作《大空頭》中就已然和盤托出。在這部講述三組團隊膽大心細地調查美國房貸情形,並最終以“做空”的方式,賭上美國次貸市場的崩潰的故事中,一直圍繞著這樣一個主題——2008年美國的金融危機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這個宏大的問題,相信再博學的經濟學家都難以說清道明,但導演亞當·麥凱卻展現了這個大問題下的小細節。房產中介人的毫不負責,脫衣舞女的瘋狂消費,次貸市場的盲目賭博,以及銀行財閥的骯髒交易,最後以成千上百萬普通民眾的慘狀作為代價。
麥凱鍾愛這類災難題材,他總能在災難發生之前,尋覓到人群中的蛛絲馬跡,那種對於現實真相的忽視,以及對虛妄幻想的憧憬,讓人類如同一隻只愚蠢的飛蛾一樣,最終撲向火焰。
從這個角度來看,《不要抬頭》並不只是一部科幻喜劇片,它無非是用一種看似廉價的電視綜藝的喜劇方式,諷刺現實生活中一個個具體的人,但是在這背後的無望和痛苦,才是麥凱真正想要表達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