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映的《我不是藥神》被奉為中國電影史上的一部神作,這部電影眾所周知是根據一個真人故事改編而成,而這個原型故事也在幾年前轟動一時,只是影片對現實中的故事進行了誇張和深化。作為原型的陸勇只是在多年來協助病友買藥,自己並不經手錢款,更沒有按照影片所描述的成為代理商,這也是這個原型人物在當年被法律起訴後最終並沒有被追究的原因之一。
但電影這麼改,除了增添戲劇效果,製造衝突外,更恐怕是為了對應片名中的那個“神”字。把原本的“法理”和“情理”二選一的問題,演變成一個更復雜難解的“體制”和“個人”孰是孰非的問題,並且是從“誰家還沒個病人”這個角度出發。
試問我們所有人誰能這輩子沒有病?誰能不吃藥?
“藥神”這個充滿救世的名稱下,實則是無奈。因為其實即使是“神”也會死,但我們都不想死!就如片中男二呂受益。登場時揭下的3層口罩很清晰地表示了其實他想活下去,他看著孩子溫柔地說“說不定我能看到孫子”的美好願望,表達著他對生命的無比渴望。
還有他老婆在勇哥面前幹下的第一杯感激的酒。還有影片最後程勇說的那句臺詞:這是我還他們的,這不正像極了中國式的俠客電影,與其說《我不是藥神》是一部現實題材電影,我覺得倒不如說它是一部現代百姓英雄的俠義電影。
所謂“俠”的意境體現最完全的就是這個在屠宰場打工的病人黃毛,黃毛在劇中的人設是話不多,也不會拍馬屁,卻內心自有是非曲直。也正是這樣一個類似於古惑仔的小混混可以讓勇哥的人格最後走上一個更高的臺階,連真正的假藥販子都說他“講義氣”,甚至在最最關鍵的時刻,想到的首先是自己開車引開警察幫助男主脫身,最終被撞死。
還有王硯輝演的假藥販。在被通緝抓獲後,在審訊室裡玩世不恭地把罪名全部扛下來。在他拒絕揭發男主的那一刻,這個不法商人守住了江湖上的最後一道底線。
俠者可以經歷苦難,但不會忘記苦難,更不會漠視苦難中的人。程勇在窮困潦倒時,為了賺錢,為了那10倍的利潤,鋌而走險,1個人偷渡到印度去販藥。”只要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絞首的危險。”
早期的程勇,真是很勇敢,名利雙收。但他還未成為俠者,僅僅是一個“命好”的,被吹噓成藥神的藥販子。就像《神鵰俠侶》裡的楊過一樣,長得漂亮,又學會九陰真經,古墓劍法,但只是傳奇,只是”亮眼“而已,離俠字很遠。而程勇俠者之心的迴歸,是見到了呂受益在病房裡的”生不如死“。他經不住內心的痛苦,重新開始”賣藥“。以500塊一瓶的低價幫助白血病人,還用透過自己的服裝廠生意給白血病人提供穩定收入。
在幫助病人的自我救贖中,這個曾經唯利是圖的藥販子,俠義開始迴歸。楊過也是一樣,斷腸崖後十幾年,江湖上有神鵰大俠,他行俠仗義,人人敬仰,但此刻他只是俠義的迴歸。他內心還有“心魔”沒有面對——他的身世之謎!而程勇的心魔是他的家人:怕自己進監獄,父親和兒子沒人照顧。
在電影的最後,程勇一句“這是我還他們的”,將一個浪子回頭式的人物寫活了過來!這時的他,知道走私的巨大風險,面對警察的追擊和法律的制裁,但更能體會白血病人的求生渴望。最後程勇送走了一直不捨的兒子,搭上了後半生的產業,只為了一句:他們想活著,有錯麼?
真正放下一切的程勇,終成了浪子回頭是岸的俠者。千年之前襄陽之戰,楊過也克服了自己的心魔:在得知其父楊康的身世後,仍毅然下城救了郭靖,手刃蒙哥。終成一代大俠,名留青史!
當然,“俠”在遊戲中的表達更能符合一部商業電影的特性。說到底,電影是一門生意。不過,《我不是藥神》讓我們相信,並非我們拍不出像鄰國那樣令人發呆的影片,只是因為種種客觀原因。所以,談到所謂的有些題材不能碰,其實就是個態度和尺度的博弈。就像這部電影裡所展現的,有點邋遢,有點髒亂,叫人總覺得想用一塊手帕捂住嘴鼻一般,但看完卻覺得令人尊重。影片中黑心假藥販王硯輝告誡男主徐崢有這樣一句臺詞:世上只有一種病——窮病,誰也沒法治!
而現實中,患這“窮病”最嚴重的其實是富人。劇中的男主在影片的後半段,用自己的錢補貼代購藥品的差價的方式醫好了自己的這種病。因為,藥只是生意,但命是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