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每年有180萬新病例和160萬人死亡。這些資料表明肺癌具有極高的惡性潛能,絕大多數肺癌患者最終死亡。因此,原發性肺癌的5年生存率極低,大約為21.7%。
在過去的20年裡,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治療中出現了兩種主要的抗腫瘤機制與傳統化療明顯不同的治療方法,即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和EGFR-TKIs。
奧希替尼是一種有效的不可逆EGFR-TKI,對EGFR突變、EGFR T790M耐藥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有效。
2021年12月31日,Karger醫學電子期刊報告了一個罕見的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對奧希替尼單藥治療顯示病理完全緩解的案例。
案例分析
一位70歲男性患者,因右下肺葉有一個逐漸生長的結節就診。正電子發射斷層攝影術/計算機斷層攝影術(PET/CT)顯示針狀腫塊,最大標準攝取值11.0,區域淋巴結及遠端器官均無其他熱點。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高達47.3 ng/mL(正常範圍:0.0 ~ 5.0)。
患者被診斷為IB期(T2aN0M0)非小細胞肺癌,行胸腔鏡下右下葉切除術及淋巴結清掃。
病理研究顯示腫瘤為腺癌, EGFR外顯子21 L858R陽性突變,無BRAF V600E突變、ROS1重排和PD-L1表達。
術後2個月,患者開始接受複方製劑尿嘧啶替加氟片輔助治療。隨訪CT顯示右側第八肋處有溶骨性病變,驗證性PET/CT也顯示骨轉移,最大標準攝取值為5.4。此時血清CEA水平高達46.7 ng/mL。
在獲得關於抗腫瘤機制、療效和治療副作用的完全知情同意後,醫生開始給患者進行了單藥奧希替尼治療(80 mg/天)。
在奧希替尼單藥治療開始時升高的血清CEA水平為55.5 ng/mL,治療開始後的6周下降至11.7 ng/mL,治療開始後的6個月降至正常範圍。
胸部CT顯示肋骨轉移灶沒有縮小,但在奧希替尼單藥治療12個月後,大塊鈣化清楚地劃分了受影響的肋骨。右上肺葉原有的毛玻璃結節尺寸輕微增大。
圖注:非小細胞肺癌的影像學及病理表現。a.CT上可見針狀腫塊伴胸膜壓痕。b.切除的肺腫瘤放大圖顯示不典型細胞呈乳頭狀增生。
圖注:骨轉移的影像及病理表現。a.PET/CT顯示右側第八肋有溶骨改變和FDG積聚。b.PET/CT顯示病變肋骨鈣化和FDG攝取減少。c.切除肋骨切面未見明顯腫瘤及白色橢圓形和多邊形病灶(箭頭)。d.受影響肋骨低倍鏡顯示無活癌殘留和大塊鈣化(箭頭),對應於切面上可見的白色和多邊形病變。
因為右上肺葉原有的磨玻璃結節尺寸略有增大,2個同側性病灶以及寡轉移,開始對患者的肺結節和受影響的肋骨進行手術治療,術後病理診斷為肺病變無侵襲性腺癌,骨病變無存活癌細胞殘留。
患者術後8天出院,無任何併發症。應患者要求,隨訪期間未接受任何系統治療。
圖注:非侵襲性腺癌的影像及病理表現。a.CT顯示右上肺葉有一個小的磨玻璃結節。b.CT示磨玻璃結節輕度增大。c.結節放大圖顯示非典型細胞呈鱗狀生長。CT斷層掃描。
討論
在該病例中,研究人員在證實奧希替尼單藥治療對骨轉移有顯著反應後,對該患者進行了手術治療。這表明,對於寡轉移或低復發的非小細胞肺癌,在確定某種系統治療(如靶向治療)對轉移或復發病灶相對長期的療效後,在可行和適當的情況下,應採取手術治療。
評估抗腫瘤治療對骨轉移的作用通常是困難的,因為實體腫瘤療效評價標準將骨轉移歸類為非靶病變。事實上,我們可以根據PET/CT的結果推測奧希替尼單藥治療對骨轉移有良好的反應,但由於骨轉移灶缺乏收縮,術前無法評估無存活癌細胞的骨轉移。
該案例的最終觀察結果表明,骨轉移的病理完全緩解可能提示了複發性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癒。
參考來源:
https://www.scilit.net
【重要提示】本公號【家屬說】文章資訊僅供參考,具體治療謹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