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鬼子來了》在國內不過審,姜文把它送到戛納電影節參賽,國家電影局要求3家制作公司從戛納電影節上撤回該影片,沒想到這部影片卻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最高評委會大獎。
一個影評人在觀看完這部影片之後激動地說,“在我看過的國產影片中,很難有能超過這部的了,看過這部影片的人都會為民族落淚!”
甚至在日本,這部抗日片也獲得了“每日電影獎”中的最佳外語片大獎,這一獎項在日本相當權威,要知道曾經大熱的影片《那山那人那狗》也未拔得頭籌。
這部片子在豆瓣上評分9.2分,足以見得觀眾對它的喜愛。而這部片子的編劇就是被稱為中國最好的編劇的述平。
1.
你可能不知道述平這個名字,但你一定看過這些片子:《有話好好說》、《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無人區》、《讓子彈飛》、《一步之遙》……
作為編劇,述平出手,必屬精品。票房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作品,票房累計20.11億元,在華語電影編劇top100的排名中奪得首冠。
但述平一開始和編劇這一職位八竿子打不著,他大學學的是機電專業,是個妥妥的理工男。
在大學期間,述平無事可做,就喜歡泡圖書館,中國典籍讀完了,就去看歐美文學的書。讀書多了,手癢難耐,就寫詩,這種文字排列組合的遊戲讓他深深著迷。
因為沒有受過學院派的訓練,述平的文字自成一派,路子非常野。他的文字故事性極強,非常好讀,這讓他的小說大受歡迎。他的首部短篇小說《晚報新聞》就獲得了長白山文藝獎。正是透過這部小說,述平走上了編劇這條路。
1995年,張藝謀的策劃王斌找到了述平,想讓他幫著改一個劇本。述平看了故事,是個很無趣的第三者的事兒,述平就說,這還不如我寫的小說有意思呢。
當時張藝謀正在尋求轉型拍現代城市題材的電影,看過述平的小說後很興奮,一下買了述平三個小說的版權,後來只拍了其中一個,就是《有話好好說》。
在《有話好好說》的劇組,述平遇到了另一個他編劇路上的重要人物——姜文。
當時,姜文是這個劇的男主角,當時他們都是35歲,年紀相差不大,身上都有一種蓬勃的想象力。天南海北,歷史人文,各種觀點在一起碰撞,常常會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1996年,姜文給述平打電話,說他想拍一個抗日片,邀請述平來做編劇。述平開始是拒絕的,說自己一不懂歷史,二不瞭解農村生活。在看完小說之後,述評和姜文講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沒想到和姜文許多想法都不謀而合,就答應給姜文幫一週忙。
這個劇本在之前已經有了兩稿,述平覺得自己再改一稿就可以了,他在北京的賓館裡寫了一個月。寫完了,姜文又讓他跟著去選景,進組,現場邊拍邊改。戲拍了五個月,姜文又讓述平陪著他剪片子,片子剪了八個月。還要去澳大利亞做後期,述平就又在澳大利亞待了三月。說是幫一週忙,最後前後一起待了一年半。
後來在一次訪談中,崔永元問姜文說,“你好像並不高產”。姜文說,“這都賴述平,他老不愛給我寫劇本。”
姜文對述平的依賴可見一斑,而影迷人也認為述平是最懂姜文的人“姜文是雄性荷爾蒙的爆發,而述平則把姜文的表達落到實處”。
在這之後,他們又合作了幾部電影,《太陽照常升起》、《讓子彈飛》、《一步之遙》每一部都大獲好評,這讓述平有了姜文的御用編輯之稱。
但述平不單是姜文御用,他和很多導演都合作過,除了張藝謀的《有話好好說》,甯浩的《無人區》,呂樂的《趙先生》都是他的代表作。1998年,《趙先生》獲得了瑞士洛迦諾電影節“金豹獎”,當時就有人認為,僅憑這一部電影,述平就堪稱中國最優秀的編劇之一。
在姜文眼裡,述平並不只是一個好的編劇,他幾乎是全能,他對述平充滿讚賞“一個人寫本好書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寫好書,還幹好別的,述平同志就是這麼個人。
攝製組裡人稱‘王有才’的便是他,原小說他提供了,劇本他改編了,人手不夠了,群眾演員他充當了。”
這樣一個述平中總會讓人覺得他是個精力旺盛,野心很大的人,但實際上,述平卻是個十分隨性的人。
2.
述平天天和姜文在一起,很多人都認為他想當導演,但述平卻直言沒有這麼大的野心。
述平是個很自得其樂的人,他說自己年輕時有三個理想,最後都實現了。一是找個靠譜的職業,想當個編輯,後來當過了。第二是想找個看著舒服的老婆,也找到了。第三個是想寫小說,寫過了,也出了書,也就行了。能跟姜文合作,是多得的了,這已經超出了他的個人理想。
1990年代,改革的春風吹遍大地,遍地是賺錢的機會,述平卻不喜談論生意經,他一如既往地做自己的事,一遍遍改自己的小說,更大的娛樂是和朋友們看電影,邊看邊討論,述評還在邊上解說。
如今,他成了名編劇,就更加隨性了。因為和姜文在一起合作的愉快,讓述平有了一個挑選合作伙伴的原則,就是一定要找和自己聊得來的人。他和姜文在一起80%的時間都在扯閒篇,但在一起另外的20%的時間卻讓他們的創作更加默契。
閒暇時,他玩電腦、讀小說、讀歷史、讀回憶錄。看各種電影,他會隨身帶著一個小投影儀,走到哪兒都可以,看個片兒,很擅長自娛自樂。
他寫故事也不一板一眼,寫大綱,也寫人物小傳,而是讓人物衝突在故事發生的時候自然地流露出來。
這樣說,述評好像是一個天才的寫作者,但他說自己的寫作秘訣確是改稿,“我的小說通常都要改10遍以上。我在改稿子方面,有一種近乎病態的癖好。”
在作家圈一直有個可怕的傳說,說述平給姜文寫《太陽照常升起》,寫了六十多稿。而張藝謀將述平的《晚報新聞》改編成電影《有話好好說》時,十易其稿,共計八十餘萬字。
對作品精益求精,不斷苛求更好的表達,這讓述平有了只要出手就有精品的業界口碑。
3.
在一個劇組裡,導演只管結果,不管過程。一個電影有好幾個編劇的情況非常多見。只要導演對劇本不滿意,就會不斷地找新的編劇加入。
對於編劇這一職業“隨時可能會被換掉”的不安全感,述平也感受過。
在述平和張藝謀合作《有話好好說》時,述平年輕又是第一次當編劇,劇本反覆改了一年,寫了十幾稿,導演還是不滿意。
編劇,通常是劇組裡被提意見最多的一個職位。除了拍攝現場和導演討論,還要不斷參加各種電影討論會,電影學院的教授學生各種各樣的人都出來提意見。這時導演的想法還是在透過各種觀點的碰撞豐富自己的想法。
但後來,又有一個作家跟著一起來討論,述平就知道,導演對自己不滿意,也很有可能會換掉自己。
會後,述平和這個作家各寫了一版,最終張藝謀還是選擇了述平的版本。
後來和姜文合作《太陽照常升起》時,述平寫了幾稿,休假後來發現劇組裡又多了一個國家話劇院的編劇過士行。
姜文特擔心述平一看過士行在,扭臉就走。但在述平說:“再有能力的導演,其實都需要和其他人發生碰撞,才能迸發出火花,這樣才不至於侷限在一個範圍內。而一個好的編劇,就是要能跟不同的導演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來。”
許多作家在作品影視化過程中擔任編劇時,對影視化的作品在原著上做過大的改動,心裡都有一道過不去的坎兒,覺得作品脫離了原著想要表達的思想,常常覺得很痛惜,但述平卻完全沒有這種心裡障礙。
儘管已經成為知名編劇,他對劇本的話語權要比之前高很多,但述平把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他從不去要求自己有對劇本的絕對掌控權。
在他看來,編劇就是幫助導演把想法變成文字的人,編劇的職責是協助,不能越位。
電影劇本是二度創作,是在原著基礎上展示自己編劇的技藝和才能,再好的小說也只是個素材,你要進行剪裁,刪減和放大。
在現場的時候,編劇們經常討論,把之前的推翻重來,這是編劇工作的特性,述平十分享受這個靈感碰撞的過程。
在採訪中被問到那些膾炙人口的金句是不是出自他之手時,他也毫不掩飾,這是我們一起琢磨出來的,有個一起創作的過程。
正是因為對自身定位明確,他幾乎沒有情緒內耗,這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潛心創作好作品。
如知乎網友所說,“述平像是變色龍,他能去適應導演,導演得他,如得東風。”
身為華語編劇最牛的一位,述平的身上似乎沒有一點文人的臭脾氣。試問一個滿腹才華、對作品精益求精,在劇組中對自身職位定位清晰的編劇,又有哪個導演不愛他呢?
作者:江流深
心懷謙卑,靜水流深。
參考資料:
1. 中國新聞網:中國影片《鬼子來了》榮獲日本每日電影大獎
2. 先生製造 | 姜文問述平,您願意當作家還是編劇
3. 《鬼子來了》編劇述平專訪:國產爛片不是狗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