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合資品牌也會消失?眾所周知,國人對汽車最基本的分類也就這幾種,國產、合資和進口,而在這其中最有聲量的莫過於合資品牌。
早前為提升國內自主品牌的汽車工業,國家釋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引進了國外的汽車品牌,一方面是為了提升國內汽車工業的進展,另一方面則是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的選擇。
不過在今年之後,合資品牌也許將成為往事,因為今年將全面執行合資品牌清算,國家將不再限制外企和國企的持有佔股比例,也就是說接下來如豐田將可能直接以豐田的身份,而不再是一汽豐田或者是廣汽豐田。
在2018年發改委和商務部發布的《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就可以看到,其中關於汽車合資品牌的規定中寫到,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透過5年過渡期,汽車行業將全部取消限制。
這也就表示,在2018年下定後的政策,將在今年正式全面執行。簡單來解釋一下這個規定,其實就是以前合資品牌裡外資佔比不得超過50%,而現在這個限制沒有了。
以前那會,由於國內汽車工業發展沒有拿出極其有力的籌碼,如果外資進入國內的話,那麼國有品牌基本沒有發力點,所以外方股份佔比就會極高,甚至獨資。這就可能導致人家吃肉,我們甚至連湯都喝不上。
時過境遷,如今我們已有相應的實力,不再會擔心這方面的限制,相信國家也清楚不能再把中國汽車工業放在溫室裡了,該出去闖一闖了。
總之,往最簡單的方向來說就是,今年開始的新政策意味著對合資企業裡中方的保護政策將徹底取消了,並且消費者將能享受到更優質且更實惠的待遇。
那為什麼說消費者也能享受到更實惠的待遇呢?言歸正傳,合資品牌中只有一塊肉,一般都是外資和國企都要各吃一般,不過新政策來了,就意味著接下來的肉被外資自己就可以吃飽,那麼留給消費者的將會更多。
參考2020年北京賓士貢獻了北京汽車96%的營收就知道了,試想,如果沒有北京賓士,那北京汽車還剩下什麼。因此對於該政策包括一汽集團、東風集團、長安集團、北汽集團在內的國企也公開表示反對,只因沒有油水了。
因此,這對於消費者來說,幫助則更大,如果接下來由外資管控,那麼他們利潤高了,相應地也會降低車型售價。來個不專業的例子,假設一款新車成本價10萬,外資和國企都要有利潤,各收百分之50,那麼這款車到消費者手裡可能就要15萬甚至更高,而接下來如果基本由外資說話,10萬的車它可能賣你14萬,它自己賺夠了,也不用分太多給國企,那實際上消費者買車還是便宜了。
總的來說,這樣的政策更利於國內汽車工業的發展,也有利於消費者,畢竟目前那些國有車企,被投入瞭如此大的資源後,發展仍是如此一般,而那些私營的車企卻一家比一家好,所以不能再放縱這些所謂的國企了!對此,這樣的政策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