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際金融報》不完全統計,截至1月6日,共有16家A股化工企業釋出2021年年度業績預告。16家企業預計全部實現盈利,其中,15家淨利潤同比增長,僅1家呈下滑態勢。
具體來看,有3家企業預計淨利潤同比增幅超過1000%,有9家超100%。按增幅由高到低排序,遠興能源以7022.3%-7316%位列榜首,其次是怡達股份的3191.27%-3964.09%、東方盛虹的1196.2%-1480.74%。
業績支撐下,2021年二級市場上,化工板塊表現亮眼。資料顯示,化學制品板塊指數由年初的16102.39,升至年末的26268.7,漲幅逾63%;化工原料板塊指數則從12992.27,一路上行至23764.96,漲幅高達82.92%。
淨利大幅攀升
1月5日晚間,專注純鹼、尿素業務的遠興能源披露業績預告,2021年公司預計實現歸母淨利潤48.5億元-50.5億元,同比增長7022.3%-7316%,扣非淨利潤27.5億元-29.5億元,同比增長3575.49%-3842.8%。
對於業績大幅攀升,遠興能源表示,主要原因系報告期內公司純鹼、尿素板塊生產裝置高效執行,主導產品平均銷售價格較上年大幅上漲;煤炭板塊對公司利潤貢獻較上年增長較大。其次,報告期內,根據公司聚焦主業的整體戰略安排,轉讓持有的三家公司股權,登出子公司內蒙古遠興江山化工有限公司,終止乙二醇專案建設,因此產生的非經常性損益金額約為21億元。
主打醇醚及醇醚酯產品的怡達股份也在同一時間公佈年報預告,預計2021年營收為14億元-15億元,同比增加39.42%-49.38%,歸母淨利潤為1.2億元-1.5億元,同比增加3191.27%-3964.09%。對此,怡達股份稱,2021年度,受國內疫情控制較好、國內化工行業景氣度較高等因素影響,公司醇醚及醇醚酯系列產品價格處於高位,公司銷售收入比去年同期有較大幅度提升,使得2021年度業績扭虧為盈且增長較大。
從淨利最高上限來看,鈦白粉龍頭龍佰集團盈利最多。2021年,龍佰集團預盈45.77億元-57.2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1.5倍。
龍佰集團表示,報告期內,公司主營產品鈦白粉市場處於景氣週期,銷售價格同比增加較多,現有鈦白粉產能利用率提升,特別是公司氯化法產能有效釋放,雖然原輔材料價格及運輸費用大幅上漲對經營業績造成一定不利影響,但是公司垂直一體化的全產業鏈競爭優勢充分顯現,促使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長明顯。
主營離子交換樹脂的爭光股份,於去年11月初登陸資本市場,其在上市公告書中披露,公司2021年預計實現營業收入4.5億元-4.8億元,同比減少2.92%-8.98%,歸母淨利潤8750萬元-9050萬元,同比減少28.98%-31.33%。
爭光股份雖未給出業績下滑的具體原因,但極有可能是成本端承壓所致。其曾在前三季度業績說明中指出,石油價格的上漲使得主要原材料成本上漲,受市場競爭及價格傳導時滯等因素影響,公司產品價格未能同步上漲。
受益產品價格上漲
不難看出,上述化工企業2021年淨利普遍預增的直接原因在於化工產品價格上漲。2021年,中國化工產品價格指數(CCPI)總體呈上行態勢,自年初的4153點,飆升至10月中旬新高6388點,隨後有所回落。浙商證券跟蹤的119種化工產品中,年初至今有101種價格上漲,18種價格下跌,其中國際尿素、草甘膦、國際氯化鉀、黃磷、磷酸等產品漲幅位居前五,漲幅分別為290.22%、203.77%、178.31%、170.97%、170.83%。
化工產品漲價的核心邏輯系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走高。覆盤2021年的大宗商品市場,在震盪中上行,呈現出三階段行情。據中信期貨研報,1-5月,全球經濟繼續復甦,需求驅動大宗商品共振上漲;6月-10月中旬,供給端三駕馬車驅動,大宗商品再度共振上漲;10月中旬至年底,需求疲弱,大宗商品集體大跌。
另據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資料,2021年12月份中國大宗商品指數(CBMI)為100.9%,較此前一月回升1.7個百分點,結束兩連跌,回升至近六個月以來的最高。此外,國內期貨市場客戶權益規模於2021年4月突破萬億大關。
整體來看,2021年大宗商品市場表現依舊強勁。Wind資料顯示,LME錫價2021年漲幅超91%,NYMEX原油價格漲幅超55%,ICE布油價格漲幅超50%,LME鋁價漲幅超42%,LME鋅價漲幅超28%,LME銅、鎳價格漲幅均在25%左右。
大宗商品價格高企,化工企業選擇抬升產品售價,傳導成本壓力。以鈦白粉為例,2021年國內鈦白粉企業累計9次密集提價。生意社監測資料顯示,年初國內鈦白粉均價為1.67萬元/噸,年末均價為2.07萬元/噸,漲幅24.4%。受益於售價提高,龍佰集團、中核鈦白、安納達三家鈦白粉企業2021年淨利潤均預計實現翻倍。
化工產品價格上升的另一條邏輯主線仍是供需不平衡。疫情及能耗雙控政策影響下,上游供給收窄,而下游需求逐漸復甦,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行業助推新材料領域發力,供需矛盾,價格自然走高。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