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故事叫小馬過河。
老牛說水太淺,松鼠被淹死了,小馬覺得剛剛好。
2021年就是那條河。
眼下,我們又將共同踏入一條新的河流。
新的一年,誰是老牛?誰是松鼠?誰是小馬?
這既取決於渡河者的自身稟賦,也要看河流的客觀屬性。
本文中,我們將談到數量繁多的網際網路企業,但其背後的分析邏輯基本上都具有一致性。
關於“河流”,我們有以下四個觀察。
1、“資訊差”不再是門好生意,本質為資訊匹配的業務,不再有高額利潤。
所謂“資訊差”生意,是指競價排名及其一切變種。除了搜尋引擎的競價排名之外,還有電商領域中的“直通車”業務,本地生活服務中的“推廣通”業務,以及內容平臺的付費上熱門等。
以中小型商家為主體出發,“資訊差”業務的本質即銷售成本。
由於網際網路平臺的集中性和不可替代性,且天然的具備資料優勢。在過往的商業邏輯下,網際網路平臺很容易找到那個動態臨界點,將吸管插入中小型商家的利潤池裡,無論行業當年的行情好與壞,都可以確保其“死不了也賺不到”。
技術角度來看,網際網路的出現確確實實降低了整個經濟體的交易成本。從社會整體來看,也無疑是創造了一塊極大的增量蛋糕。
但基於角色的優勢地位,在分蛋糕的過程中,平臺不僅拿走了增量部分,還進一步擠佔了中小型商家的利潤空間。
以往工作中我也曾多次聽聞賣家、商家感慨:“營業額比以前多了許多,活兒越幹越多,但錢沒有賺到。”
基於技術特徵,幾乎每一家傳統網際網路公司的核心業務都是“資訊差”生意。
這也是我們從去年年初就一直堅定看衰網際網路行業的根本原因。
但另一邊我們也要看到,大量的科技巨頭已經清晰意識到了這門生意的不可持續性,紛紛在雲計算、人工智慧、自動駕駛、供應鏈最佳化等領域找尋第二增長曲線。
因此在週期上,我們認為當下正處於繼2010年(移動網際網路)之後,又一次驚險的跨週期階段。
大量的傳統網際網路企業,將如人人網、天涯社群、搜狐、暴風影音所經歷過的那樣,縱使曾高光無限,跨週期失敗後也將永恆掉隊。
而此次的升級難度更像是一次脫胎換骨,對企業的投入、決心以及組織能力的考驗,又要遠大於上一次。
2、目標方向:走向廣義的“專精特新”。
按照工信部的解釋,專精特新指的是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四化”特徵的企業。
北交所給他們起了一個更加形象的名字:“小巨人”。
通俗理解,狹義的“專精特新”,就是指在漫長的供應鏈裡,就其中的一個環節,乃至一個零部件,做到行業最強。
比方說汽車傳動軸、新能源充電槍、電動高壓線束等,我就只做一樣。
雖然市場盤子不大,但技術含量很高,行業壁壘很深,做到龍頭,依然可以活得很好。
那麼,廣義的“專精特新”,更多對應的是過往網際網路行業中那種“無邊界的擴張行為”。
如今回頭覆盤,整個行業基本上已達成共識,“共享單車式”的鬧劇是對整個行業的消耗,更是對整個社會的負擔。
粗放的、基於燒錢模式的、資本催熟般的商業模式,在參與角逐的多方資本都不肯下牌桌時,最終一定會變得非常難看,其帶來的糟糕結果則需要整個社會來共同承擔。
2019年末,我們可以清晰感知到整個行業受到了“紅舞鞋”般的詛咒,即囚徒困境,自己放慢節奏就有可能被同行碾死,想要踩剎車都不能。
如今經由“社群團購”一役,藉助外界巨力的敲打,整個行業終於逐步達成共識:去搶其他人的地盤,阻力巨大,同時其他人想來搶我的地盤,也需要付出比以往高得多的成本。
那麼大家都可以放下心來,基於自身特性,做精做深。
基於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特定賽道上,具有優勢身位的選手,將迎來長期利好。
3、社會價值與企業命運高度繫結。
過去一年,風雨飄搖,人心惶惶。
如果要找尋一條讓自己心安的錦囊妙計,那就是這句話。
在我們的政治體制下,商業很重要,但不是最高原則。
橋水基金的創始人達利歐都看明白了:“在中國投資,必須要有個基本的底層邏輯,也就是這邊的資本必須為大多數人和社會的利益服務。”
再進一步說兩句乾的。
“社會價值不等於捐款那麼簡單。更不等於納稅多少。”
這兩件事給了太多企業以虛幻的安全感,若不能及早打破,恐怕將深受其害。
“社會價值遵循的是木桶理論,看的是短板。相比於你對社會有多大貢獻,你的商業模式對社會帶來的危害,其影響力更大。”
大約是當局者迷,許多企業壓根不願承認、甚至不願正視自己商業模式中的“原罪”問題。
有時把它推給“人性”:市場就是這個樣子的,這是使用者和消費者決定的,我只是在迎合他們。
有時把它“拔高”:手段不重要,目的才重要。我雖然“欺騙/取巧/玩弄文字/遊走於規則”,但我有偉大的商業理想,我的服務是好的。
有時則乾脆“否認”:原罪?什麼原罪?那麼多好的地方你不看,你為什麼揪著個例不放手?誰派你來的?你收了誰的錢?
在自身的事業上,付出越多,就越容易崇高化,進而就越不能客觀看待自身的短板問題。
放大自身的社會價值,追逐更大的社會價值,其底層思路與商業擴張是類似的,是求增量。
而聚焦自身的商業原罪,降低自身的惡劣影響,則需要一套全然相反的思維模式。這種思路非常危險,需要近乎冷酷的理性客觀,既不能自我包庇,也不能走向極端(典型如盛大的陳天橋)。
前者是走進健身房努力練出更好的身材,後者是用手術刀切開自己並進行理性精準的切除,孰難孰易,一目瞭然。
無法進行手術的後果是危險的。
無論是行政力量,還是民間的自發反噬(魏則西事件),當風暴來臨時,它壓根不看你捐了多少錢,更沒心情聽你說自己為社會做了多少貢獻(“你丫賺錢了沒?”)
損失厭惡是全人類的通病。
好的商業必須要對抗熵增。
4、全社會向左轉舵,兩級反轉。企業過去的優勢變為劣勢,劣勢變為優勢。
“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分配原則的提出具有特定的時代特徵,是中國在特殊時期的應對策略。
早在十七大時期,我們就看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明確摒棄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提法。
隨著我國現代化程序的不斷深入,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隨著社會大量新問題的出現以及人們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的提高,我們看到整體的轉舵速度越來越快,並在過去一年裡達到了高潮。
隨著大背景從“效率”轉向“公平”,在整體把控的選擇上,我們也更多地傾向於從“自由快速”,轉向了“安全穩健”。
基於此,我們不難推斷,不同時代下企業優勢與劣勢的“兩極反轉”。
粗笨的,重資產的,高度介入實體經濟的行為,已經從“拖累”變成了“壓艙石”;
快捷的,輕資產的,純線上的經營策略,則從“靈活”變成了“高風險、不可控”。
以上,就是我們對2022年的宏觀感知。
順序上我們採用了由近及遠的觀察視角。
其中,從“資訊差不再門好生意”,到“廣義的高專特精”,再到“社會價值與企業命運高度繫結”、“左右反轉”,我們所探討的內容越來越抽象,同時也越來越底層。
基於這四項觀點,我們也對市場上主流企業出了具體判斷。
結合企業現狀,我們將企業劃分為“堅定看好”、“謹慎看好”、“不看衰”、“謹慎看衰”、“堅定看衰”五檔。
必須說明的是,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意外”,比如強人中興(微軟找到了雲計算),或黑天鵝(華為被制裁)等,這些都是不可預料的。
因此這份所謂的分類名單,最多也就是僅供參考的一家之言,絕不構成投資建議。
基於篇幅,本文只給出名單情況。
具體理由和分析過程,將在下篇詳細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