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入九月份,天氣就逐漸轉涼,尤其是這幾天外面淅淅瀝瀝地下著小雨,更是讓人感覺涼爽了不少。一場秋雨一場寒,炎熱的夏天終於算是過去了。
下雨了,地裡的農活沒辦法幹,但習慣了忙碌的莊稼人也還是閒不下來。這不,村裡的趙大爺在自家竹園裡砍了幾根竹子,開始了他的拿手活——編竹製品。趙大爺說:“農閒時間,一個月能做八、九十個竹籠,一個賣三十元左右。自己六十多歲了,在外務工麼人要,在家編竹既能把地裡的活照應了,還能照看上孫子娃,一個月消停掙個零花錢。”
說起竹編,大家應該不陌生,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竹編制品,什麼竹籠、竹籃、竹蓆、竹籬等等,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竹編匠人編不出來的。在當時那個年代,我們周邊縣市大嫂子的竹籠子、小媳婦的饃籃子都是來自這個手藝精湛的竹編村。甚至還有外地客商慕名前來批發,銷量產量都不愁。
一個竹編制品看起來挺好看,也用著順手,結實耐用,但要把它編出來,可不是一般人能夠輕易完成的,因為它從原材料到一個成品,需要經過好多個工序,選材、刮青、劈篾、編織,每道工序都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專注,即便這樣,做完一個竹編,匠人的手上仍然會佈滿或深或淺的傷口,有的是刀子割傷的,有的是竹篾條劃傷的,讓人看起來很是心疼。但這對於莊稼人來說,早就習以為常了。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竹編制品慢慢被塑膠、不鏽鋼等工業製品所取代,而竹編匠也失去了用武之地,目前僅有少數農村老人掌握這項工藝,在面臨即將失傳的情況下,為了更好的繼承和發揚這項傳統工藝,竹編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鎮趕集的時候,時常還能看到這些帶著時代烙印的手工製品。
青青竹篾條,慢慢緊籮筐。一根竹子,在竹編匠靈巧的雙手下,很快就能成為一個竹籠,一個竹籃,而這個竹籠、竹籃,不但是我們日常使用的工具,同時還是一件觀賞性很強的藝術品。只是現在農村的年輕人少了,願意學習這門技藝的年輕人更少了。最後,希望若干年後,我們的下一代以及後人還能夠看到這個曾在農家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的竹編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