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一個帝王墓,已安然不動屹立了600多年,它就是朱元璋的墓——明孝陵。600年間,南京經歷了李自成的攻城、清軍入關的摧殘,期間多個墓穴被盜,但只有明孝陵從未動過。更重要的是,清朝建立前後,都從未動過明孝陵的墓?難道清軍都是傻子?其實明孝陵早已被入侵者熟知,只是清軍不敢動而已!因為,一旦動墓,就會為他們造成大禍。
01
融漢政策的約束
清朝穩固的“融漢”趨勢不可輕易改變,滿洲入關以前已經接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風俗各個方面都有體現,這是文化交流的另一個方面,也是清朝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努爾哈齊在佔領遼東地區之後,學習漢族的統治經驗,進一步的加強對滿漢人民的統治,加強自身的統治,皇太極進一步的進行政治改革。皇太極十分注意學習漢族的統治經驗,在對舊行政體制進行改革前,他反覆強調要:“凡事都照《大明會典》行,極為得策。”天聰三年(1629)四月,皇太極設文館。文館的設立,為他借鑑明朝制度,推行體制改革,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而且在天聰五年(1631)七月,皇太極接受漢官寧完我的建議,仿明朝體制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明朝的“六部”是沒有中書省即沒有丞相的“六部”,直接聽命於皇帝。正如漢官寧完我所說的:“我國六部之名,原是照蠻子家立的。”六部各司其職,六部雖直屬於皇太極,但是由八旗貝勒分掌各部事務,具有旗政雙軌的性質。
因此,對於漢文化的吸納,一直是清朝發展的根本原則。如果挖掘明孝陵,就代表與漢文化決裂,就意味清朝發展的曲折。更重要的是,當年清軍確實是以想趕走李自成,才入了關,沒想到以趕走李自成的名義聲名顯赫,竟然感召大批官員前來投靠。並且多鐸大軍南下滅了南明小朝廷,也是因為多爾袞不滿朱由崧擅自稱帝,沒有聽從京城的統一安排。所以說,從表象來看,清軍針對的並不是明朝,而是李自成。因此,對於前來投靠的眾多漢人人才來說,絕不可以挖掘明孝陵,否則就真的成就了反叛奪位的罪名了!
02
融漢趨勢的好處
清朝雖是滿人統治,但清朝深知漢族人才濟濟。這在清朝初祖皇太極時,就非常愛戴漢官。在後金與明朝交戰的過程中,無論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都在輿論上以歷代王朝興替的歷史為鑑,論證其與明朝爭奪統治權,甚至取而代之的合法性。在這種情況下,籠絡漢人官員及知識分子,爭取他們對後金政權的支援與合作,無疑是證明其行為合理性的有效手段之一。
基於以上考慮,皇太極嗣位以後,對先後歸附之漢官優禮有加,賞賜、宴請不斷,“上及八家貝勒尚爾恤養外國,珍賜無吝,凡遇迎送,宰牲設宴,曾無虛日”‘,並根據具體情況為他們安排行政職務,“愛養有加”。即使“有先與明交通者”,皇太極亦赦免其罪。
不僅如此,皇太極還為防止滿洲王公貴族對漢官的騷擾與欺凌,對“無故誅求者,復行禁止”,並“別立旗分,予以生全”。皇太極對漢官的禮遇,不僅使他們獲得了一定的政治地位,而且也使他們的日常生活狀況大有改觀,以致於滿官心生報怨。
總體而言,皇太極對漢官的優禮政策迎得了他們對後金政權的支援與參與。這些明朝降官和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利用其曾參政的經驗和學識,又在客觀上促進了後金政權行政體系正規化、系統化的發展程序。最重要的是,皇太極深知很多能臣的由來,都是源於讀書人的寒窗苦讀。而這些讀書人卻對明朝一直銘記在心,如果康熙挖掘明孝陵,就是徹底傷透讀書人的心,未來的朝廷,必然都是一些多武少智的滿人群臣。並且,漢族人才本來就又多又智謀,如果逃到邊外勢力作軍事,必然是清朝一大的禍患。
03
推崇明朝的作秀
康熙喜歡推崇朱元璋“善政”的思想,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確立清朝統治所作出的措施,在思想上控制人,清朝繼承了前明各種政治制度,尤其是在加強專政方面,所以崇洪武目的也就是為了證明統治的合理性,我大清繼承了明太祖皇帝的各種政策,是正統的繼承,是天意,而我康熙也會如洪武,永樂,宣德一般有豐功偉績。
此外他也是為了贏得漢人的認同感,清雖然是滿族的天下,但是終究是漢人居多,康熙皇帝也自己說過對漢人統治的困難,所以他祭奠明孝陵是對漢人的一種尊重,贏得漢人的認同感。
而且康熙定時進入明孝陵,甚至在碑上寫著“治隆唐宋”四個大字,以示敬仰之心。這樣做,也是為了撫慰佔有清朝平民多數的漢人。史書明確記載,康熙皇帝大概有6次來到了南京明孝陵,而且每一次來到朱元璋的陵墓前,康熙皇帝都會舉行隆重的禮儀,他不僅要求手下人寫文祭拜,而且自己更是帶著滿朝文武三跪九叩,表達對於洪武皇帝的尊敬。
總體來說,康熙祭孔有政治作秀的成分,但是也有他對先賢的尊崇。無論對先祖的尊敬,還是對聖人的敬畏,都是發自本心的,而不是作秀。康熙皇帝是清朝皇帝中儒學修養最高的一位。正是這份學養,才讓他甘心情願為孔子行三叩九拜禮。這是他的大氣,而不僅僅是作秀這麼簡單。因此,康熙的文化包容的修養風範,也時刻攝受佔多數百姓比例的漢族人民。
總結:透過上文研究得知,清朝由於政策的延續以及融漢的好處,是根本不可能完全脫離漢族文化。而離清朝最近的漢族文化便是明朝。所以,就算給清朝皇帝十個膽子,他也不敢去挖明孝陵。
注:圖片均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