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蝨母仙”稱呼的由來
相傳,元朝末年,國運已衰,天下大亂,玉帝派紫微星下凡接替“真命天子”,於是有陳友諒之降生。但陳友諒孩提時整天整夜啼哭不止,問遍百醫無效。一日,陳母抱友諒外出玩耍,路上遇見一道士,見友諒啼哭不停甚是奇怪,便上前問其詳,然後告訴陳母可給小孩子戴上一副手環一副腳環,必可治其啼哭不止之症。陳母聽從其言,果真從此友諒不再啼哭。故暗自讚歎道士神通廣大,殊不知此道士乃妖邪之人,知陳友諒乃真命天子,故意前來破壞其命運。
再說天廷玉帝整整等了十八年,仍未見友諒露面爭天下,甚是疑惑,眼看換朝代的年限已近,以為紫微星不從命,有意隱藏,便派太白金星調查此事。太白金星經縝密調查,方知友諒已為人所害,周身受困,無能發揮潛能,遂急忙上天奏明玉帝:“友諒被妖邪所害,真龍手腳全戴鎖,全無發揮的餘地,如今朝代更迭時間已近,想解救已來不及啦,望玉皇早做定奪!”玉帝乃命天犬星(朱元璋)降世。隨後便有元末群雄並起,共爭天下。
其時,元朝官僚貪腐成風,欺壓百姓,民不聊生,群雄紛紛揭竿而起,抗暴扶危,於是天下大亂。有志之士也紛紛出道扶助明主,一心救民於水火。山中道人 何野雲乃天上文曲星下凡,因偶遇機緣,在山中見到一塊刻有精深玄理的天書《青蘭經》巨石,便認真地閱讀經文,把所有內容都銘記於心,隨後再慢慢參研理解,從此精通玄學,善卜天機,學成之後遵師命出山輔佐明主定天下。世事無獨有偶,何野雲偶得觀閱《青蘭經》之後不久,又有一名異士叫劉伯溫的也恰巧路過此山,在巨石下稍作休息時無意發現此經書,也認真地將內容全部熟記於心。劉伯溫剛離開不久,天上風雲陡變,電閃雷鳴,忽然一道強雷電直擊該巨石,巨石遭雷擊中立即化為粉末,刻於其上的《青蘭經》也隨著灰飛煙滅。從此,世上除了何野雲和劉伯溫兩人熟知這部天書之外,再無別人知道此書,更沒有再流傳下來。
何野雲出山後見世有張仕誠、陳友諒、朱元璋爭雄,不知何所適從,想起師尊曾囑咐“有光者,可輔助之”,認為“友諒”就是(諧音“月亮”)光,與師囑相同,再根據所學《青蘭經》絕學,加以詳細觀察、印證,最終斷定陳友諒就是真命天子,於是決意相助。劉伯溫出山後也根據意外所學的《青蘭經》知識觀察、驗證,加上機緣巧合遇上朱元璋,知道元璋非凡人,有帝王之氣象,因此決意輔助其定中原、成大業。由於張士誠偏安北方一隅之地,不成氣候,故整個中原基本上就只是陳友諒與朱元璋可以互相抗衡,這便有了後來的何野雲輔助陳友諒與劉伯溫輔助朱元璋爭奪天下,先後大大小小打了一百場仗,陳友諒先是九十九場勝利,朱元璋九十九場失敗,最後鄱陽湖之戰,陳友諒大敗而亡,朱元璋大獲全勝。何野雲見朱元璋樹起大明旗號,才恍然大悟,知“明”是日月齊輝,才是真正的光,自己投錯了主,但為時已晚,敗責難逃。何野雲忠臣矢志不事二主,從此隱姓匿名,浪跡江湖,四處逃亡,從江西徒步往東南。後有洞悉天機的賢人深知箇中奧秘,認為何野雲與劉伯溫才能其實在伯仲之間,甚至是何野雲略勝一籌,只不過他們兩個人的際會不同而已,稱“劉師不如何師,但何主福氣不如劉主”。
何野雲逃亡一路歷盡千辛萬苦,顛沛流離,僅靠所學天文地理知識及土木建築技藝給人看風水、建寨門換取微薄收人餬口。他雖身懷經韜緯略、濟世絕技卻不敢展露,更無用武之地,以至於窮困潦倒,飢一餐、飽一餐,甚至淪為乞丐討飯。其時天下兵慌馬亂初定,人們生活均普遍艱辛,他即使乞討,也常常食不裹腹,衣不蔽體,飢寒交迫。
一日,何野雲行至一山間,驟然烏雲密佈,雷聲霹靂,只好閃進旁邊一破廟避雨。他又飢又渴又遭雨淋,進廟後蹲在神壇之下長嘆“真是屋漏偏遭連夜雨”!思緒萬千,終因飢寒交迫,不由自主暈眩於神壇之下,瀕臨死亡,但目不能瞑。迷迷糊糊中,何野雲回想往事,追悔莫及。想著,想著,忽聞“叮叮噹噹”,珮環響動,暗香陣陣,嫋嫋飄煙,哎呀!一位仙女從天冉冉而降,何野雲慌忙掙扎著上前拜倒:
“仙女在上,受何某一拜!”
“何野雲,你好大膽,當今朝廷要捉拿你,你還敢在此拋頭露面! ”
何野雲便將心中之事對她訴起苦衷來: “仙女指點,感恩不淺。只是何某自幼攻研天文,觀得元室氣息奄奄,江浙上空,紫微星亮,正應在陳友諒身上,故投奔於他,孰料天下為朱元璋所得,陳友諒失敗,何某落魄,淪為朝廷通緝之飲犯,上蒼何其不公!”
那仙女卻回答道:“何野雲,你言道差了,枉你熟習天文,陳友諒雖是紫微星君降世,你卻不曉得帝王之星輪轉之中,六十回中有一遭是天犬星犯紫徽星君,朱元璋正是天犬星下凡,此番又正是天狗星得正位呢,當為朱元璋得勝!”
“啊,原來如此!”何野雲恍然大悟。
“再說,陳友諒得勝之後,只思榮華,驕橫跋扈,已失眾望;你身為軍師,未能諫阻,也是失職。而朱元璋救民於水火之中,懲惡扶弱,深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你難道不懂麼?這哪能說是天道不公!
仙女說完,見何野雲一代風雲人物,滿腹才華,卻落得潦倒飢寒,實在可憐,於是就取出一件破衣,披於何野雲身上,並說:“這件仙衣你穿在身上,可隱變形骸,躲避追殺禍害;衣上的蝨母,在你遇到危難時是為你護衛的兵士,在你飢餓時是你充飢的糧食,可從衣上取下充飢。望你扶危濟困,造福黎民。”說完駕著祥雲,冉冉升騰上天。
何野雲高興得不得了,立即睜開眼來,方知是南柯一夢。坐起定神之後,果然見身上披有一破衣,衣上蝨子爭躍。其時正當腹中飢餓,遂伸手一抓,卻是芝麻一把,急送口中充飢。再抬頭一望,神壇上有“九天玄女”一位,正如夢中仙女模樣。
何野雲原是一位相貌堂堂、可與諸葛孔明媲美的倜儻人物,自兵敗逃亡以來,因飢困潦倒,已是鶉衣百結,蓬頭垢面,一身邋遢,往日風神俱喪,如今既得仙女贈此破衣,索性過上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生活。從此,何野雲終日披著仙衣繼續他那“野鶴”“雲水”的漫遊生涯,為民看風水、測吉凶,均靈驗,名聲大噪,世人見其破衣上蝨母亂跳,便稱之為“蝨母仙”漸漸地其真名被人忘卻了。
陳友諒兵敗後,何野雲看到了大勢已去。在政治上失意的何野雲,一路向南遁去,漂流來到了“省尾國角”,在這片土地上,何野雲放浪形骸,過起了亦人亦仙的瀟灑生活。何野雲憑著胸中本事,時常指點人們為未來構築藍圖。由於其學識廣博,對開村創寨,卜宅造葬之事,手段不凡,每有神驗,因而這裡的民間便留下了很多神奇的傳說。口口相傳留下來的有關何野雲的趣聞軼事很多,不勝列舉。
其易名、化名“何野雲”稱呼的由來---趙碧川奇遇何野雲
明朝初期,仙城一帶有一個小村莊,村中有戶姓趙的人家,歷代單丁,當家主是趙二世。由於這裡地處偏遠,所以,雖逢戰亂,生活卻是平和寧靜。
趙二世僅有一個兒子,名叫碧川,自幼體弱,卻也生得眉清眼秀,聰明無比,由於單丁,父母更是視為掌上明珠。
趙碧川性情奇特,從小喜歡讀那些傳奇文學,故也喜歡結交奇人異士。
一日,碧川在南山上的樵子朋友處吃完晚飯,信步下山回家,行至中途,忽覺渾身疲勞,雙眼鉛墜,便模模糊糊地找了個清潔之地,想躺下安歇一會再上路。躺下之後,觸體之處,溫涼無比,隱約覺得這是村外的麒麟石。
迷迷糊糊中,耳邊突然響起一陣哈哈的狂笑聲,只見一個蓬頭垢面、鶉衣百結的大漢手舞足蹈,踉踉蹌蹌地朝他走來,邊走邊往嘴裡灌酒,口中斷斷續續地唱著“蓮花落”的叫化小調,右手還不斷地搔頭髮,並把髒兮兮的大手往嘴裡塞,“嘖嘖”有聲,似極滿足……
“你是什麼人?”碧川心裡雖驚,但畢竟異於其他孩子,表面裝做滿不在乎的樣子,“老先生,您是什麼人?從哪兒來?到何處去?”
“我是什麼人?哈哈哈……”狂笑聲不絕於耳,鶉衣大漢又灌了一大口酒:“從何處來?!到何處去?!哈哈哈,哈哈哈……”。“砰!”高大的身軀突然直挺挺地倒了下去:“好舒服啊,好舒服……國破山河在……可惜啊,可惜……嗚嗚嗚!”他猛然大哭起來。這一哭,有如山河崩裂,大海咆哮,直哭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鬼泣神驚……
趙碧川越瞧越驚,越瞧越奇,最後竟連驚奇都忘了,只覺得此人好生悲苦,竟不知不覺地跟著大哭起來!
“你哭什麼?”鶉衣大漢突然止住哭聲,大聲問道。
“我……我也不知道啊!我只覺得你哭得好悽慘,所以也不知不覺跟著哭起來……哦,對了,你又哭什麼?”
“我?!哈哈哈……人生在世不得意……牽動長江萬古愁……哈哈哈——嗚嗚嗚——”
又笑又哭,狂態百出。
碧川瞧得眼睛都直了,但又不敢打擾他,只是不解為何把兩句不同出處的詩句會湊在一起,而且還改了字,“人生在世不得意,牽動長江萬古愁……”什麼意思?什麼事使他如此失意?且氣勢如此之大?“萬里愁”為何要說成“萬古愁”?正沉吟間,突見鶉衣大漢右手在頭上搔了搔,抓了一把東西放進口中大嚼起來!碧川心中暗暗稱奇,到底是什麼東西有如此美味,讓這大漢吃起來如此心滿意足?仔細一看,這哪裡是什麼美食,分明是一大把活生生、髒兮兮的蝨子!驟然間,他不由得“媽呀”地大叫一聲!這一嚇不打緊,整個身子都滾下了大石,伸手抹抹冷汗,抬頭只見星孤月黃,磷火點點,哪裡有什麼鶉衣大漢,原來竟是一場大夢!
正在暗中嘖嘖稱奇,突覺自己身體下面的土地動了動,低頭一看,又是“媽呀”地大叫起來,原來自己滾下麒麟石,正巧壓在一個人的身上,細細一瞧,哎!這不是那夢中的鶉衣大漢又是誰?
這番折騰,直嚇得趙碧川驚絕欲倒,渾身無力!
“您,您老人家是誰?”
“我?我會是誰?你怕了是不是?聽說你喜結奇人異士,膽子奇大,原來都是屁話!”
“誰說的?我只不過是想認識您的大名而已。”語調已不再驚惶。
“那你是不怕了?”
“有什麼可怕的?”
“好!相逢何必要相問,野鶴閒雲任逍遙……你就稱我何野雲吧!”
不久,名聲就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由於他生了一身蝨子,又自詡仙人,人們便戲稱他為“蝨母仙”。據傳後來他真的修道成仙,仍稱“蝨母仙”。
原來,蝨母仙流落到成田一帶,聽得南山腳下有一奇子趙碧川,喜交奇人異士,便有意前來與其結交。這一日黃昏,蝨母仙來到南山腳下,見一少年男子,相貌與人家所傳碧川一模一樣,於是施展一下手腳,使趙碧川昏沉欲睡,並託夢相遇。因見這孩子雖多番受嚇,卻無懼意,不由得心中歡喜,便有意授恩於他,於是在碧川的熱情邀請下,便在趙家住下。
他曾是元朝末年起義軍首領陳友諒的軍師。推翻元朝統治者之後,義軍內部發生內戰,陳友諒與朱元璋先後大戰小戰九十九次,而這九十九次都勝利,唯最後在長江一戰慘敗身亡而告瓦解。何野雲失意之餘,心灰意冷,流落江湖,大嘆時運不濟,不修邊幅,滿身蝨子。但他本乃奇人,懂土木,深識奇門異數之術,沿途有意無意間給不少人指點迷津,無不應驗。
何野雲原是一位相貌堂堂、仙風道骨,可與諸葛孔明媲美的倜儻人物,自兵敗逃亡以來,因飢困潦倒,已是鶉衣百結,蓬頭垢面,一身邋遢,往日風神俱喪,得九天玄仙女贈仙衣,索性過上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生活。從此,何野雲終日披著仙衣繼續他那“野鶴”“雲水”的漫遊生涯,為民看風水、測吉凶,均靈驗,名聲大噪,世人見其破衣上蝨母亂跳,便稱之為“蝨母仙”漸漸地其真名被人忘卻了。
從上可知,“何野雲”是蝨母仙有感而發自己所起,表其閒雲野鶴之意,“何野雲”並不是其真實的名字,而是化名、易名,其真實姓名已經無法考證。從“趙碧川奇遇何野雲”的故事中,我們知道:其“何”姓,取自於“相逢何必要相問”中的"何",“野雲”出自於“野鶴閒雲任逍遙”。其遺作《何野雲潮州名地鉗記序》中的言語:散步閒遊,知我者惟有清風明月。國不介慮,家無牽懷。脫志在塵埃之外,得趣半山水之中。逍也遙也。從蝨母仙的這些語句,我們可知其是一個灑脫的奇人,故我們不必考究其真實姓名為何許,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位為民辦好事的奇人,給潮汕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蝨母仙的高風厚德古往今來為潮汕人民所銘記。就如同眾所周知的觀音菩薩,我們不必考究觀音菩薩真實姓名是什麼,這個其實並不重要,但其大慈大悲為世人所稱頌。
曾經的陳友諒軍師“何野雲”的真實姓名,根本就沒必要再去考證,距今600多年前的史實現在也無法得到確切的答案,就讓其作為一個美麗的謎,一個神奇的傳說在人們心中千古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