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貧富不均,平凡人等和富貴人家的追求和期待,總有千萬個不同,但對夫妻和睦,長久幸福這件事上,卻是空前的一致。
關鍵是在這一點上,古代人和現代人也是一致的,你看古代人的詞句:
“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執子之手,與之偕老。”
哪一句不是期待夫妻和睦、幸福長久,白頭到老的呢?可是從另一個側面來講,人人都期待反而正說明這件事太難做到。
有句話說,凡事有機巧,在幸福長久這件事上,祖先們也是有高能總結的,這就是:家有三寶,白頭到老。就是說,如果我們的家裡講究這三樣東西,真正讀懂、做到,就一定能收穫幸福婚姻,相守到白頭。
這三件寶貝很有用,說起來卻又太普通。它們是:醜妻、薄田、破棉襖,下面咱們一起來聊一聊:
幸福第一寶是:醜妻。
自古就有美女誤國,紅顏禍水的說法,說的都是家裡女人長得漂亮的話,日子就不容易過好。
《水滸傳》裡武松的哥哥武大郎,本來過得還算不錯,有自己的房子,經營著個小生意,弟弟又是城裡有頭有臉的公務員,小日子本是可以越過越好的。
就因為娶了美妻潘金蓮,才惹來了殺身之禍,更害得兄弟丟了工作,被逼上了梁山、落草為寇。
當然還有什麼夏妹喜、蘇妲己、褒姒等等,竟然因為貌美斷送了丈夫的萬里江山。
但是你看聰明人娶的老婆就不一樣了,像諸葛亮,在三國時期是個何等聰明的人啊,智勇雙全,才華橫溢,但他的妻子卻是中國有名的“四大丑女”之一黃月英。
據史書《襄陽記》中記載,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容貌甚是醜陋卻有奇才,通曉天文地理,諸子百家無一不曉。相傳諸葛亮北伐時用的木牛流馬,就是受了妻子的啟發,並且他手裡一直拿著的羽毛扇,也是妻子送給他的食物。
諸葛亮娶了黃月英這件事,一直都被傳為佳話,人們都評價說這才是真正的“琴瑟和煦”。在男人多妻的社會里,諸葛亮竟然一生都沒有納妾,下定決心要和黃月英相守到白頭。
不過,雖然說古代一直都有醜妻家中寶的說法,但三哥想說的是,人的相貌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無論男人還是女人,在擇偶時,都要找個“過日子”的人相伴一生。不要只講究吃穿打扮,一心只為家庭打算,有愛自己的能力,也有愛家人的本份。
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外面,都要懂得尊重自己的另一伴,堅守身為人妻為人夫的本份; 不要盲目跟風、攀比,不要過於嚮往高一層級的生活,不要迷信影視小說中的情節和描寫。
難看一點沒關係,大方就行; 比不了別人沒關係,一步步向前就行;目前沒有華麗的生活沒關係,細水長流就行。
幸福的第二寶,是薄田。
咱們的祖先都是靠農耕生活的,所以講究家裡一定得有畝薄田,有個穩定的生活,解決了溫飽問題才能再考慮別的事。
但是現在城市化程序太快,能有“一畝三分地”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成了奢望。所以現代社會再說薄田,其實指的是人人都要有份相對穩定的工作,或者都要有自己的謀生之路。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曾把人的生活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其中最低層的就是生理需求,也就是對於食物、水、睡眠等的基礎需求,只有這基礎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人們才能有功夫思考高階的需求,比如愛情和幸福等。
所以,無論我們生活在什麼地方,處於人生的哪一階段,一個人的生存能力都是最重要的。
一個家庭裡也是一樣,夫妻兩人最好都有自己的生存技能,或者有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或者收入,才是家庭長久幸福的關鍵。
熱播劇《我的前半生》裡的羅子君,一直在家裡帶孩子,丈夫陳俊生一人在外打拼養家。要說夫妻兩人的生活方式自己決定就好,彼此商量就好,外人誰也不能說什麼。
可是看到劇的人都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陳俊生回到家裡想跟妻子講講工作上的事情,羅子君聽不懂; 而羅子君想和丈夫說說家裡的瑣事,陳俊生也嫌煩。
慢慢地,兩人竟然到無法溝通的程度,兩人的婚姻出現問題,也成了必然。
白頭偕老這事,也許從兩人拉開差距那天,就已經不再可能了。
現在,很多男人會對女人說,結婚後你就不要辛苦了,我養你;當然我也見過一些女士跟男士說,你別太辛苦了,我回家問我爸要錢去。
明白人一定都清楚,婚姻幸福的秘訣之一就在於“勢均力敵”,自然不存在誰高誰低,也最好不要是誰養著誰,一個家裡,兩個人一起奮鬥才能使生活更加幸福,這是“並駕齊驅”,也是“比翼雙飛”。
幸福和長久,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就能實現的,它需要兩人保持同等的步調,共同努力。所以夫妻都要有自己的“一畝薄田”,無論收成好壞多少,努力就好; 無論誰高誰低,一起經營家庭的薄田就好,好好耕種小家的薄田,就一定能夠幸福長久。
幸福的第三寶,是破棉襖。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估計都記得,以前天冷,冷到手都不敢奶奶和媽媽們縫的大棉襖是真的暖和,現在幾千塊的羽絨服都比不了。
但是破棉襖暖和卻不美觀,它臃腫、笨重,把人顯得臃腫、沒精氣神,所以愛美的現代年輕人基本上都不穿了。
不過這裡把它當成家庭幸福的“寶”,並不是說每個家庭都要放件破破爛爛的破棉衣,而是說,我們要注意生活儉樸,圖實用不要圖奢華。
《墨子·辭過》裡說,儉節則昌,淫佚則亡。說的國家如果節儉就會昌盛,嗜慾放縱就會衰亡;家庭如果保持節儉就能過上好日子,鋪張放任就很難過好。《尚書》裡也有“克勤於邦,克儉於家”的名句。
清朝學者申居鄖也認為:樸能鎮浮,靜能御躁。是說儉樸的生活可以壓住虛浮,沉靜可以抵禦急躁。
想踏踏實實過好日子,就要堅持簡單樸素,勤儉持家,錢花在該花的地方,不盲目跟風不追求無用的浮華。
衣著乾淨整潔就好,不必非要名牌和潮流;首飾需要點綴可以有,大方得體就好,不必非要昂貴加碼;房子夠住就好,不必過於追求奢華裝修和裝飾;車子憑實力、能代步就好,不必非要幾十上百萬非要跟人比個高上。
家裡有件破棉襖不丟人,丟人的是衣著光鮮口袋沒錢,丟人的是人前顯擺人後受罪。
說到底,日子畢竟不是過給別人看的,棉襖雖破暖和最重要,臉面重要,量力而行就好,一山還有一山高,跟人比較永遠沒個頭兒。
結語:
雖說俗語是先人們總結的老經驗,老講究,也是老智慧,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都會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了。
但是如果我們深入理解這些俗語的話,就不難發現,很多話都是可以與現代社會相融合的。
比如這句“家中有三寶,白頭過到老”,家裡如果有這三寶,想好不好日子恐怕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