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右撇子,平時用右手多左手少,只有不得不用左手的時候才用它,一般都是與右手配合才用,單獨用它的時候極少,因為不舒服,感覺彆扭,不如用右手得勁。
在練太極拳前,我的左手特別拙笨。練太極拳有很多左手為主的式子,我開始有意識地練左手,現在感覺比以前有勁了,也感覺不那麼笨了,但是比起右手來還是不行。兩隻手比較起來,右手會比左手力氣大很多。
同樣的一個人的左右手,因為用得多少而力氣差距大,巧拙也差不少,不知朋友們有何感想?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力與技術是相關的,與巧也是有關的,它們不是完全對立的。不彆扭就感覺有勁;彆扭就感覺有勁也用不上,就是無力的感覺,笨拙的感覺。
所以,力與巧是密切相關的。
越熟練,越巧妙,越有力。
有一個階段,我專門練左手左腿,並記下經驗體會,有位網友從QQ空間裡看到了,勸我別這麼練,說他有教訓,他打籃球也這麼練過,得不償失。直到現在我也弄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是不是他把練左手的時間用於練右手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可是打籃球不同於打拳啊。打拳是需要左手的。以左側為主的式子太多了。步子向左進的一般都以左側為主,向左轉身的一般也以左側為主。
右撇子,雙手輪流出拳,感覺左手還好,但單獨用左手出拳就會感覺彆扭。這也是隻習慣了左右輪流這種情形。因此,左手應該單獨練。左手劃圈很熟了,但別的動作還是會彆扭,說明並不是一通百通。每一個不同的動作還是要專門練。
熟不僅能生巧,熟還長力氣。
有人說長力氣是因為用得多,練得也多,肌肉、骨骼、筋等都得到了鍛鍊。這是主要的一方面原因。因為我見過高中時期踢足球的同學的腿,兩條明顯粗細不等,常用的那條更粗壯。
我自己的右手右臂也看不出比左側粗多少,壯多少。但我的腳穿同樣號碼的鞋卻感覺大小不一樣,這說明它們並不一樣大小。腳和手一樣,也是一個為主,另一個不為主。
為主的部分,不只是它用得多,熟練,意關注得也多,這說明意識的確與力有關係。因為人的力是個綜合因素。感覺彆扭還是順手,那是有意識在起作用,不僅僅是手臂或腿。
有的讀者反映我寫的文章讀不明白,比如《太極拳有沒有秘訣》,我在文章中非常明確地說了:沒有那種一學就會,一會就能功夫上身的秘訣,只有要領和規矩那樣的秘訣,最簡單的也得反覆多練才能掌握。所以,沒有武俠書中或者人們幻想的那種捷徑——“秘訣”,只有一些動作要領和一些規矩。說它們不秘是因為它們是公開的,說它們秘是因為有些人不知道,或者理解不了。
為了讓讀者讀明白,我再敲一次黑板。我從右撇子右手比左手有力得到的啟發是:
一、熟練就會有力,順就會有力;不熟練,笨拙,彆扭感覺無力。
二、熟練的過程也是訓練的過程,相關的肌肉、骨骼、筋等得到了鍛鍊,會更強壯。
那些認為內家拳用骨、用筋,外家拳用肉的說法並不準確。無論內家外家,無法單獨拿出來用某種東西,它們雖然鬆開,但還是在一起。鬆開的目的不是為了單獨用某個部分,而是減少內耗。我是強調要用整合之力的,絕不排斥任何一種有用處的力或部位。
三、熟能生巧,也能生力。
四、意識在巧和力中都起作用,意在力在,彆扭不彆扭不光是組織器官熟練,也是意是否經常光顧在起作用。
五、站樁練氣代替不了打拳。
很多人跟我講站樁,我們洪式拳是不站樁的,但我不排斥站樁。我小時候蹲過馬步,練太極拳前站過三體式。練太極拳的時候感覺不順時也站站定式。如果練太極拳的請教我站樁的問題,我就教他站定式,而且不要刻意站,感覺需要的時候再去站,有願望站的時候再站。也不要信某種樁、某種式,就練定勢最好。也不用別人調,自己調最好。想像有人從左右前後推拉自己能否站穩來調整就行,上下左右氣順暢就好。
從一二三四條我得出第五條結論。練太極拳以打拳為主,打拳以單式單動為主,站樁是輔助功法。能站在原地不動打單式,或者簡單地動步打單式效果最好。也可以專門練步。不要長時間耗在樁功上,總有個費效比。在初始階段可能會長功快,但動作熟練必須得練,動哪哪熟,動哪哪練到,動哪哪有感覺,動哪哪靈活。一站就能解決全部問題那是騙人的。
六、“動時省察,靜時涵養”,動中求靜,也求動;靜中求動,也求靜,不可偏。
七、沒有一通百通的事,通的是相通的部分,不通的部分還是隔行如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