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Adrian
近些年,CES(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已經從純粹的尖端電子技術展會,變成一些車企和Tier 1的舞臺,概念車、自動駕駛與互動科技,正在成為CES的固定節目。
不過,隨著汽車智慧化轉型的加速,車企與Tier 1的合作模式也在發生變化,自動駕駛晶片、演算法、作業系統等技術,更多地依靠後者提供的全套解決方案實現。而一個標誌性情況是,Tier 1超過車企成為2022 CES汽車領域的主角。
博世電動網聯腳踏車E-BIKE
博世在2022 CES上釋出了電動網聯腳踏車E-BIKE,該車配備了LED彩色顯示屏、驅動電機、動力電池,並支援車聯網、App遠端控制和數字鑰匙。
LED彩色顯示屏位於腳踏車把手中央,可以顯示由手機下發的導航路線,透過2D和3D地圖檢視,引導騎行者到達目的地,手機端的路線可提供最快、最短或最安靜等多種選擇。同時,博世還在這塊螢幕內集成了揚聲器,可實現語音導航功能。
得益於驅動電機的加入,博世E-BIKE騎行起來更加輕鬆,同時所有騎行資料均會被App記錄,並透過線上教練了解訓練效率。據介紹,博世E-BIKE還支援自動活動跟蹤以及個性化騎行模式。
Mobileye三款自動/輔助駕駛晶片
2022 CES上,Mobileye釋出了EyeQ Ultra、EyeQ 6L和EyeQ 6H三款晶片。
EyeQ Ultra面向高階自動駕駛,採用5nm製程工藝,單片算力達到176TOPS,功耗小於100W。Mobileye表示,EyeQ Ultra的效能相當於10片EyeQ 5之和,可滿足L4級自動駕駛的所有需求和應用場景,同時避免了將多個系統整合晶片組合而產生的額外能耗和成本。
此外,EyeQ Ultra還採用了一組包含四類專有加速器的設計,這些加速器與其它CPU、ISP和GPU相配合,構成了一個高能效的解決方案,能夠同時處理來自兩個感測子系統以及車輛的中央計算系統、高畫質地圖和駕駛決策軟體的輸入資料。
EyeQ 6L是EyeQ 4的後續產品,封裝尺寸僅為EyeQ 4的55%,用於高能效的L2和L2+駕駛輔助系統。該款晶片已於去年開始提供樣品,預計將於2023年年中量產。
EyeQ 6H算力相當於兩個EyeQ 5,可提供所有L2+ ADAS功能,包括泊車攝像頭在內的多攝像頭處理能力。Mobileye在活動上透露,EyeQ 6H將在今年開始提供樣品,預計於2024年底量產。
極氪與Mobileye 深化合作,
2024年量產L4級自動駕駛汽車
Mobileye在2022 CES上還宣佈將與極氪聯合開發L4級自動駕駛汽車,該車型面向C端消費市場,將在2024年投產。根據活動PPT上的效果圖,該車型或將是一款SUV。
據介紹,新車將基於SEA浩瀚架構打造,採用Mobileye Drive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公開資訊顯示,該平臺將使用True Redundancy軟體架構的6顆Mobileye EyeQ5High晶片,以處理Mobileye的駕駛策略及地圖技術的開放協作模型。
吉利控股表示,雙方還將實現極氪專有軟體技術與Mobileye True Redundancy感測解決方案、責任敏感安全系統(RSS)以及路網採集管理(REM)等技術的高效融合。
高通全新視覺感知系統,2024年量產
高通在2022 CES展出了最新的Snapdragon Ride視覺感知系統,該系統擁有全新的開放、可擴充套件、模組化計算機視覺軟體棧,基於4nm製程的系統級晶片(SoC)打造,旨在最佳化前視和環視攝像頭部署,支援L2和以上級別的自動駕駛系統,預計搭載於2024年量產的車型上。
Snapdragon Ride視覺系統採用了Veoneer子公司的Arriver下一代視覺感知軟體棧,提供多項計算功能以增強對車輛周圍環境的感知,支援汽車的規劃與執行並助力實現更安全的駕乘體驗。
據高通介紹,該系統基於定製神經網路架構開發的800萬畫素大視野廣角攝像頭,可識別車道標誌、交通基礎設施和護欄等靜態幾何形狀;車輛等動態物體;行人和騎腳踏車的人等弱勢交通參與者;以及符合全球監管要求的交通標誌等。
同時,高通還透過Snapdragon Ride SDK設計開發解決方案,支援面向定位的感測器和地圖的靈活自選元件,能夠整合地圖眾包、駕駛員監測系統(DMS)、泊車系統、蜂窩車聯網(C-V2X)技術和定位模組等。
採埃孚與VinFast開展自動駕駛合作
採埃孚在2022 CES展宣佈,未來幾年將與越南汽車製造商VinFast,開展L3級和以上級別自動駕駛系統的合作開發。
今年年中,採埃孚將率先為VinFast提供前期量產的L2+自動駕駛系統,包括多款攝像頭、雷達和鐳射雷達感測器等硬體。接下來,採埃孚還將和VinFast合作開發更高級別的量產功能,如交通擁堵巡航(TJP)、高速公路駕駛巡航(HDC)和自動代客泊車(AVP)等。
據採埃孚介紹,與VinFast合作的高階自動駕駛功能,將基於coPILOT系統開發。coPILOT曾在2019年上海車展釋出,最高可擴充套件至L4級別。該系統基於第二代採埃孚ProAI超級計算機與英偉達(NVIDIA)的軟體Drive打造,具有解放駕駛員的雙手和雙腳、自主變道和超車、自主車庫停車和路線學習等潛力。
索尼釋出首款SUV概念車,
將在今年春季成立汽車公司
在2022 CES展上,索尼公司釋出了一款全新純電動SUV概念車VISION-S 02,同時宣佈將於今年年春季正式成立「索尼出行公司」(Sony Mobility),以加快「探索索尼電動汽車的商業化推出」。
索尼公司代表執行官、總裁兼CEO吉田憲一郎在釋出會上表示:「Vision-S的開發建立在安全、適應性和娛樂的基礎之上。在創造舒適的出行體驗方面,安全一直是我們的首要任務,這一點在開發這款SUV時沒有改變。車內和車外共安裝了40個感測器,用於監控車輛的安全。」
VISION-S 02概念車整體沿用了此前釋出的VISION-S設計風格,造型上可以看作是後者拉高的SUV版本,其內飾也搭載了與VISION-S幾乎完全相同的五聯大屏(最外側兩塊是替代後視鏡的攝像頭畫面)+底部獨立螢幕的組合,介面和尺寸與去年年初曝光的影片基本一致。
根據當時的影片資訊,車機系統支援類似於寶馬手指轉圈控制音量的手勢操作,同時還有正在訓練的人臉識別和語音識別系統演算法、自動駕駛輔助系統自主變道功能。另外,當時中間的螢幕內還正在執行PS遊戲平臺上的《小小大星球》遊戲,並分佈著PS標誌性的虛擬按鍵。
索尼在本次活動上透露,VISION-S 02將搭載全新的自動駕駛技術、車聯網以及多達40個感測器。去年VISION-S原型車釋出時,其感測器數量也從2020年概念車階段的33個擴充套件至40個。VISION-S原型車已在2021年初進入到路試階段,自動駕駛系統當時也已開始訓練。
這次活動上,索尼沒有公佈VISION-S 02的動力資訊,但有可能也與VISION-S相同。後者採用前後雙電動機驅動,綜合輸出功率400kW,百公里加速時間4.8秒,最高車速240km/h。
賓士VISION EQXX:
地面效應、47.5英寸一體大屏
賓士在2022 CES展前夕釋出了全新純電動概念車VISION EQXX,其設計靈感源自於賓士在2015年釋出的IAA空氣動力學概念車Concept IAA,注重流線的車身造型和現有產品差異很大。
空氣動力設計是VISION EQXX的一大亮點,該車型透過地面效應來解決風阻與下壓力之間的傳統矛盾。其將底部擴散器做成了伸縮機構,可在平坦的高速路況上向外伸出,使車底氣流更快透過,進而擴大與車頂的壓力差,將車輛更穩定的吸附在路面上。這種設計減小了依靠風阻產生的下壓力需求,最終使得整車風阻係數降至0.17Cd以下。
此外,VISION EQXX還在車內配備了一塊貫穿中控臺的47.5英寸螢幕,引入遊戲引擎和全面最佳化使用者介面,解析度達到8K(7680*660畫素)。該螢幕具備3000多個LED調光區,可以根據螢幕特定區域的需求分配電量。
據介紹,其內建的車機系統按照神經形態原理構建,採用直觀並模仿人腦思維的工作方式,語音識別喚醒速度是傳統水平的5-10倍。與該螢幕相容的3D實時導航系統支援無縫縮放和滾動功能,在3D城市檢視中,還可將衛星畫面放大至10米高度。
動力方面,VISION EQXX電驅系統基於AMG Project ONE(梅賽德斯2015年W06 F1混動系統)設計而成,最大功率可達150kW,能耗低於10kWh/100km。其電池包透過陽極化學工藝和高度整合技術,使能量密度達到400Wh/L,與全新EQS的電池包相比,尺寸縮小50%,重量減輕30%,單次充電續航里程超1000km。
Stellantism EVAS系統,
線上提示附近緊急車輛
在2022 CES展會上,Stellantis集團釋出了緊急車輛警報系統(EVAS),可以透過獲取到的線上資訊,提前提示將要到來的緊急車輛。STELLANTIS在今年1月由PSA集團和菲亞特克萊斯勒集團(FCA)以50:50的股比合並而來,旗下擁有菲亞特、瑪莎拉蒂、Jeep、道奇等14個品牌。
據介紹,EVAS的理念來自於一名Stellantis內部員工的建議,該員工曾因未聽到緊急車輛靠近的警示聲音,險些造成事故。而透過EVAS系統提前告知的訊息,可以讓駕駛員提前做出安全的避讓動作,加快安全通道的形成,供緊急車輛快速透過。
根據官方訊息,該系統暫時僅給北美地區的克萊斯勒、道奇、Jeep、Ram、菲亞特和阿爾法·羅密歐品牌車輛提供,需要車輛原本帶有Uconnect 4或5系統才能夠進行升級,將在本月進行OTA推送。
作為全球最大的技術產業盛會,汽車能夠成為CES近些年的常客,是智慧化、電動化轉型成績的最好證明。不過,與早些年熱衷釋出話題性十足的概念車不同,如今不管是車企還是Tier 1,都將目光集中在能夠成功落地的技術上,雙方的關係也正在因此而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