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輕巡洋艦,估計很多人都不陌生了,這是海軍條約時代分出來的艦船型別,填補了戰列艦和驅逐艦之間的空缺。《華盛頓海軍條約》簽署之後規定輕巡洋艦配備6.1英寸口徑及以下火炮,超過6.1英寸或配備8英寸口徑主炮的則是重巡洋艦。按說這時候大家都應該老老實實發展了,但日本人卻不這麼想,他們覺得自己應該可以搞一波大的,於是就有了堪稱海軍條約時代最奇葩的最上級巡洋艦。
一切還得從海軍條約時代說起,對於日本海軍而言,1922年到1936年的海軍假日可不是什麼好時光。自從1922年美、英、日、法、意簽了《華盛頓海軍條約》,並在1931年簽了作為補充條款《倫敦海軍條約》後,締約國在戰艦製造上不僅有了噸位上限,各型軍艦的技術指標也被規範化,一戰前和一戰時期那種瘋狂的海軍建設被終止了。這段時間各國在海軍建造上都偃旗息鼓,除去正常的艦船更替之外,基本不做什麼多餘想法了。
但在這些國家裡,日本顯然是不在此列的。日本這國家一肚子壞水,一門心思琢磨的就是怎麼搞侵略擴張,而他們在海上的主要對手就是美國。自從1905年日本贏得了日俄戰爭的勝利後,他們的海上主要對手就成了美國,在1907年頒佈的《帝國國防方針》裡更是明確了將美國海軍作為假想敵。
可以說,之後日本海軍的目標就只剩下打敗美國了,但看看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日本實在是覺得打不贏美國,在海上採取守勢就成了日本海軍的長期戰略,
然而,日本海軍在那段時間的對美作戰方針,主要是“對美七分論”和“九段漸減邀擊戰術”,也就是說日本海軍的總噸位必須是美國海軍的七成,並且透過在海上利用魚雷艇、驅逐艦、潛艇和航空兵來削弱美國海軍的作戰力量,最後一波艦隊決戰打垮美軍。
這個思路不能說是錯誤的,但它有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在海軍條約簽訂後,日本海軍的總噸位是不能達到美國海軍的七成的,尤其是在主力艦方面差距巨大,怎麼補上這個窟窿成了大問題。
日本當時的想法就是在條約裡找漏洞,比如說給魚雷艇這種輔助船隻加上堪比驅逐艦的火力,不過這個漏洞在1931年就被《倫敦海軍條約》給堵死了。可是賊心不死的日本人又有了新花招,他們決定在巡洋艦上下點心思。
這是因為日本的輕巡洋艦噸位有10.045萬噸,現在還有2萬噸左右的空閒噸位,而日本現有的17艘輕巡洋艦大多都是5500噸級的老船,其中有4艘恰好到了退役年份,日本就計劃把這點湊出來的噸位做一番手腳。
日本人的心思很簡單,那就是造萬噸輕巡洋艦。日本的重巡洋艦噸位是10.84萬噸,現在已經服役了古鷹級、青葉級、妙高階、高雄級等12艘重巡洋艦,沒有建造新重型巡洋艦的空間了,可是如果退役四艘老舊的輕巡洋艦,再加上剩餘的2萬輕巡洋艦噸位,那麼日本就能夠新建四艘萬噸級輕巡洋艦。日本人希望在設計上留下足夠的冗餘空間,戰時把上面配備的炮塔換成8英寸主炮,那日本不就多出了4艘重巡洋艦嗎?
不得不說,日本人這個想法真是算盤敲得噼啪響,因為重巡洋艦在傳統的艦隊決戰裡也是主力艦船,如果能多出四艘重巡洋艦的話,那麼在未來可能的艦隊決戰裡,日本就有可能佔據先手優勢。
在1931年日本通過了《01艦艇補充計劃》,計劃中透過的就是被命名為最上級的輕巡洋艦建造方案,預計要建造4艘這樣的輕巡洋艦。按照設計方案,最上級的長度為艦200.6米,寬度20.6米,吃水6.15米,標準排水量11200噸,滿載排水量14142噸。
很明顯,作為一艘輕巡洋艦,最上級的噸位是嚴重超標了的。作為輕巡洋艦的設計,完全是在按照驅逐艦領艦來設計,但卻是用日本的高雄級重巡洋艦作為基礎框架設計。透過縮減艦橋面積,大量使用焊接工藝來降低自身重量和噸位,上層建築更是大量使用鋁合金,突出的就是一個脆弱。
至於艦船的裝甲帶則走了重巡洋艦標準,主裝甲帶的厚度為100毫米,彈藥庫的裝甲厚度為140毫米,基本上就是重巡洋艦的規格了。
至於火力配置方面,日本最初要矇騙英美,因此炮塔採用的是五座3聯裝155毫米炮塔,採用前三後二的佈置方式。這種155毫米炮塔十分薄弱,裝甲防護僅能達到25毫米。但是炮塔本身可以更換為五座雙聯裝203毫米炮塔,如果從火力上來說已經是很優秀了,畢竟可以擁有10門203毫米主炮,戰鬥力是頗為不俗。
再加上四座雙聯裝127毫米/40倍徑高炮、四座雙聯裝九六式25毫米高炮和四座三聯裝九零式610毫米魚雷發射管,火力輸出能力是相當好了。
動力系統則是八座大型本式重油水管鍋爐、兩座小型本式重油水管鍋爐提供15.24萬匹馬力,靠四臺本式蒸汽輪機驅動四軸螺旋槳,最大航速可達36.5節,14節航速下可航行8000海里。
如果以輕巡洋艦來算,最上級可謂是十分優秀,但考慮到它是可以改裝為重巡洋艦的,因此航速也必然會有所下降。經過改裝後航速會下降到34.72節,14節航速下可航行7000海里。
得說,日本人在最上級的設計上是煞費苦心,但是這種設計到底好不好呢?說實話就是不好。最上級巡洋艦先天存在有復原性問題,轉向時重心不穩有傾覆的可能。
友鶴事件沉了一艘友鶴級魚雷艇後,船臺上的最上號和三隈號就緊著修改了設計。好不容易完成了修改,下水試航時又出現了焊接工藝有問題,船體強度不夠的毛病,只能回船臺上接著修改,等到1935年7月才徹底完成。
而且說實話,最上級這個造型、這個噸位,參觀服役儀式的英美駐日武官也不是傻子,誰都看得出來這是個超標的輕巡洋艦,說它是個重巡洋艦都有人信。於是英美兩國大受刺激下也都建造了萬噸級輕巡洋艦,分別是城級輕巡洋艦和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
而日本的最上級也沒好哪去,服役後發現船體嚴重不穩,開炮後艦體出現裂縫,穩定海況航行都出現結構變形。同年爆發的“第四艦隊事件”,更是讓最上級巡洋艦損失慘重,不僅水上飛機彈射器和飛機被打進大海,船體本身也出現了嚴重的龜裂,只能送回去接著補槍。
可以說,最上級巡洋艦這種在設計上東拼西湊,硬是為了要留出冗餘當重巡洋艦的船,屬於嚴重的不合格產品。在世界海軍史上都是個絕對的笑話。當然了,這時候的日本人還不是很清楚這個道理,因為他們自己還挺滿意於自己的小聰明,只不過日後最上級在戰爭中的表現,那就真的是個徹頭徹尾的笑話了。
參考文獻:《最上級重巡洋艦》《日本巡洋艦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