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的身材在30、40歲開始像氣球般變腫,總會把原因推給年紀增長、基礎代謝率下降的人。這樣的說法看似有理,但新研究推翻了這樣的說法,因為從20歲開始,基礎代謝率基本是持平不變的。
(本文一共1910字,預計閱讀時長3分鐘)
參加同學會,總會看到昔日的好友有些福態了不少,有些人總會說:“年紀大了,基礎代謝率下降,變胖正常啊!”但新研究證實,這樣的說法可能只是自欺欺人的藉口。
基礎代謝率和年齡關係不大 20~60歲接近持平
美國杜克大學演化人類學及全球健康助理教授龐澤所做的研究發現,人在中年(40、50歲)時並不會如普遍認知中,基礎代謝率下降的問題,連青春期、更年期與代謝率也沒有顯著的關聯。
該研究分析了29個國家、6,421個受試者,年齡從出生8天到95歲都有,利用同位素水( isotope water )和尿液來推測基礎代謝率,結果有意想不到的發現,1歲幼兒的代謝率是成年人的50倍快,2歲後每年以3%的幅度下降,20~60歲,基礎代謝率是平穩的,60歲後每年再以0.7%的速度下降,且孕婦也不會因為體內多了胎兒而加快基礎代謝率,”龐澤說。
內科醫生表示,實驗方式是科學界公認準確度高的,但成本昂貴,因此以往這類研究的受試者都不多;而這個研究除了做實驗,也綜合分析以往的研究,受試者高達6,000多人,可說是集大成之作,成果有一定的份量。
基礎代謝率和能量消耗不能混為一談 變胖因素主要有2點
基礎代謝率是人不活動、單純呼吸、維持體溫和臟器運作所消耗的能量,消化科醫師指出,這樣的消耗佔了整體能量消耗的6~7成。一般人體耗能可分為4種:
- 基礎代謝率:佔整體耗能的60~70%
- 運動:佔5%
- 日常活動:佔10%
- 消化食物所消耗的能量:10%以下
在基礎代謝率不變的狀況下,真正能控制的只有運動和活動,因此才說“減重3分靠運動、7分靠飲食”。王思恆也指出,這個研究也證實了,肥胖是攝取了過多的食物能量,而不是因為耗能下降。
內分泌科主任醫生也指出,代謝率和變胖沒有直接的關聯性,也不是單一因素,把變胖歸因於代謝率下降是藉口,變胖的原因非常多,包括疾病(最常見的是甲狀腺功能低下)、飲食、生活型態改變等。
肌肉組成比例改變
消化內科醫師表示,即使體重相同,年輕和中年時的人體肌肉組成可能會改變。年輕時肌肉量可能較多,到了40歲後每10年流失8%、70歲後每10年流失15%。若非持續攝取充足蛋白質並規律運動,到了中年大多肌肉減少,自然容易身材變形,加上現在飲食精緻化、熱量普遍偏高,所以即使感覺上吃得沒有比以前多,還是可能漸漸變胖。
活動量下降
消化內科醫師指出,除了運動,日常活動累積起來也能消耗可觀的熱量,“例如轉頭、摸頭髮、走動等等,這些小動作到了職場或中年,隨著生活型態改變會愈來愈少。”
王思恆也說,學生時期有社團、跑課和各種活動,這些非運動的活動也能消耗大量熱量,但是出社會後活動量通常會大減。
練肌肉可以增加基礎代謝和減重嗎?專家:這是兩件事
有許多希望透過增加基礎代謝率來幫助減重的做法,例如燃燒棕色脂肪、重訓等。以重訓而言,重訓的確能提升基礎代謝,但跟減重是兩回事。
王思恆表示,肌肉能提升的代謝率有限,除非要練得跟健美先生一樣,不然一般人練肌肉所提升的基礎代謝率,對減重的幫助很少,因此別再執著基礎代謝率高低問題,也不要把練肌肉當作減重手段,“練肌肉有益健康,但不要期望能減重,不然會很失望。”
他也進一步表示,增肌難度不低,一般人能增加3~4公斤肌肉已經很厲害,且每公斤的肌肉每天只能多燃燒12卡,所以對減重幫助很小。
整體而言,目前沒有穩定增加基礎代謝率的方式,對減重的影響也無足輕重,內分泌科主任醫生指出,靠重訓或甚至有人吃甲狀腺素想提升代謝率,最後都會碰到瓶頸,因為身體會適應改變,因此代謝率不是唯一解決肥胖的方法。
(增肌對健康有很好的正面效益,但幫助減重的效果有限,因此專家建議不要只單靠增肌來減重)
變胖要小心 三高、肌少症風險高
中年發福有害健康,其中又有2種更危險。內分泌科主任醫生指出,但如果年輕是瘦的,到了中年變胖,很多是啤酒肚、四肢瘦瘦的,脂肪肝、三高的風險很高,“有一種說法是,這些人的皮下脂肪比較少,能量都儲存在內臟,內臟脂肪就很容易造成這些問題。”
消化內科醫師也指出,很多女性年輕時只靠吃維持體重,懷孕或是更年期、體重增加後,很容易瘦不回去;而日積月累下來,肌肉一直流失,到老了更容易跌倒、衰弱。
下面是重點:
消化內科醫師建議,飲食控制和運動從年輕就要開始做,而中、老年人飲食,澱粉吃太多、蛋白質吃太少,因此很容易出現偏瘦身材,“水果也是陷阱,常聽到每日五蔬果,蔬菜3份、水果2份,現在其實已經建議每天吃1份水果就好,”她解釋水果含大量果糖,容易增加內臟脂肪堆積,所以真的要健康,要多吃蔬菜,至於水果,適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