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睿捷,通訊員周珊)
原本指望透過跑步加打坐的方式紓解工作壓力,沒想到錯誤的“動靜結合”鍛鍊解壓不成,反致中年女子變跛行步態,右足疼痛、活動受限。
據悉,51歲的趙女士是某企業中層管理幹部,由於年底工作壓力倍增,為平復一天的忙碌和焦躁,一年來她堅持每日跑步半小時,近日她又增加了15分鐘的打坐鍛鍊來靜心。“起先總感覺右腳不得勁、起立困難,想著又不疼,所以沒太在意!”哪知十天後,趙女士發現右腳好像崴過一般屈伸不能,疼痛難耐之下,她趕緊請假來到武漢腦科醫院·長江航運總醫院康復醫學科門診看病。
經細緻查體並完善肌骨超聲檢查,接診專家程豔萍副主任發現,患者右側腿部外側筋膜組織(髂脛束)呈高度緊張狀態,右腓骨下段前移,同時在外踝關節處有出血滲出。結合患病經過,該科技師長楊凱表示,正是由於趙女士運動前沒有適當熱身,劇烈運動後,也未進行拉伸放鬆,導致習慣性承重的右腿髂脛束長時間呈緊張狀態,以至於在所謂的“打坐靜心”鍛鍊過程中,腓骨無法正常隨脛骨外旋造成腓骨遠端相對前移,進一步引發了腓骨長短肌與腓骨遠端的摩擦產生疼痛,進而產生了右足背曲、外翻受限等症狀。時間一長,隨著移位的愈加明顯和活動時摩擦加劇,便導致了局部腫脹及出血滲出。
為避免病情加重,楊凱叮囑趙女士立即停止跑步及打坐,併為其量身制定了髂脛束鬆解、腓骨長短肌放鬆以及脛腓關節手法復位,輔以微波、磁療等物理治療,經一次綜合治療,趙女士的踝部疼痛感明顯緩解,步態已恢復正常。
程豔萍呼籲,運動應循序漸進、量力而行,運動之前應提前熱身,運動後也要充分拉伸。特別是處於發育階段的青少年、50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以及患有關節炎等膝關節疾病的人群,不建議進行長時間打坐運動。她提醒,一旦鍛鍊後,出現肌肉痠痛、刺痛以及體位改變困難、步態受限等明顯不適時,若經72小時充分休養仍無法緩解,或緩解不明顯的情況下,一定要及時前往正規醫院對應專科明確診斷,排除運動不當致關節錯位、損傷等可能,積極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