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實業家米哈伊洛·科根設立了個人營業的進口公司太東洋行。
當時的太東,起初經過重組,在日本國內做起了釀造和販賣伏特加的生意。
隨後,他們開發出了點唱機,彈珠檯,甚至是娃娃機等產品,獲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
在1972年,太東正式更名為株式會社太東,而之後,便進軍了電子遊戲行業,開始與世嘉共同代理雅達利的《Pong》。
但真正讓太東,名聲大噪的,便是1978年的西角友宏封神!由他設計的街機遊戲《太空侵略者》,一經推出,就火遍了大江南北,國內國外的玩家,都為此而瘋狂了起來。
原本西角友宏的設想,只是一款坦克或者飛機的射擊遊戲,但由於當時的硬體水平與運算速度都非常初級。所以西角友宏乾脆改變了思路,一切從簡,甚至將背景設定在了太空,沒想到卻意外成功。
其中,應運而生的敵人Crab Invader Pattern A,則成為了太東吉祥物一般的存在,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成了網紅。
而在《太空侵略者》意氣風發之時,南夢宮坐不住了,時任社長中村雅哉提出了要求,一定要推出一款同類型遊戲,完全超越《太空侵略者》,並且針對其弱點,要求畫面得是彩色的。
這個重任,就落到了澤野和典身上,而對於彩色的繪製問題,結合當時的硬體水平,可是有不小的難度的。
而程式設計師石村繁一則解決了這個難題,甚至可以讓遊戲中,同時呈現十種以上的顏色。我們現在看,《小蜜蜂》裡那由多種顏色組成的戰機部分,好像平平無奇,但在當時,足以震驚世界。
最終,《小蜜蜂》真就憑藉其技術上的優勢,一躍成為了熱門,甚至沒過多久,就已經和《太空侵略者》分庭抗禮了。
隨後的幾年,受這兩款作品的影響,當時的環境可以用太空射擊遊戲的溫床來形容,類似的遊戲層出不窮。
在當時,掌機的概念,其實還比較模糊,儘管在1980年,橫井軍平設計的Game & Watch已經出現,但對於便攜性的理念,也並非人人都認可。
所以那時候的電子遊戲機,就會出現一些體積沒那麼大的獨立機體設計,介於大型的街機與小型的掌機之間,和家用主機也有所區別。
相當於結合了掌機的自帶螢幕,但又不像街機那樣無法移動,可又不是便攜到可以在出門的路上玩。這些老式的遊戲機,其實更趨向於玩具。
其中,在1981年,太空射擊遊戲熱潮之下,Grandstand公司就做了一臺叫做《銀河大戰》的熒光管遊戲機,並且授權EPOCH進行售賣。
有趣的是,或許是怕《銀河大戰》的名頭在日本發售不夠響亮,Epoch就將日版改名成了《超級小蜜蜂》……
其實在玩法上,《銀河大戰》更像是一個縮水版的《小蜜蜂》,不過其色彩的豔麗程度卻十分討喜,遺憾的是,雖然看著是圓形的框體,但裡面真正的螢幕,也只是中間的一豎條而已。
遊戲的內容上,《銀河大戰》一共分為三個關卡,然後加入了一個機體對接的獎勵關卡,並且有四個難度,除了速度快慢之外,就是每次會有一隻或者兩隻敵人攻擊的區別。
據說,如果達到9999分,遊戲就會有一個特殊的音效提示,算作通關,不過這一點,恐怕一般人,是沒有這個耐心去實現了,尤其是在如今的這個年代。
這臺熒光管遊戲機有趣的地方,還不止如此,因為她還採用了街機風格的獨立搖桿設計,幾乎就是吸取了各種型別的遊戲機的優點。
比較可惜的是,在玩法上,《銀河大戰》並沒有什麼重大的突破……順便一提,在1982年,EPOCH就弄了個橫版的射擊遊戲,叫做《太空守衛者》,好歹加入了些新的點子,算是《銀河大戰》的進化版本吧。
最後要說的是,這臺《銀河大戰》遊戲機,在當年的標價可是8800日元,就算是在今天,也要合485人民幣左右。這個定價,在當年的同類產品當中,也算是較貴的檔位,但據說,即便是這樣,《銀河大戰》也還是受到了不少玩家的追捧。不得不說,其實這款遊戲機,從外型設計,到遊戲的完成度都比較完整,銷量不錯,也算是其應得的。
那麼,本期的內容就到這裡,也希望下一期能和大家繼續聊聊,那些關於電子遊戲的老故事。
方糖文庫·懷利s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