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一言一行,藏著孩子的感受,給孩子好的感受的言行就是好的教育。
——薩姐
作者:春雨布谷
好友小文最近憂心忡忡,她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竟然被幼兒園老師“約談”了。
原因是,兒子班上組織球類表演活動,老師看他技術不錯,要選他參加表演,結果孩子連連退縮,堅決地拒絕了老師的邀請:“不行,老師,我不行,我不敢。”
與此同時,班上其他的許多小朋友,明明能力有限,卻非常踴躍地報名,相形之下,孩子們對自我的認知和感受,表現出天差地別。
有的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敢於探索和嘗試,自我評價積極正向;
小文的兒子卻恰恰相反,他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膽怯懦弱,自我懷疑和否定傾向嚴重。
這樣的孩子,就是典型的自信心弱小,缺乏自我認同。
記得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自信心是一個人成功的根本,是人生重要的財富。”
孩子是否擁有自信心,不僅關係到性格底色和心態養成,還會影響他們一生的發展走向。
培養一個自信的孩子並不需要做很多高大上的事情,很多生活中看似微弱不起眼的瞬間,都在無意間,決定著孩子對自我的認知。
這些小事,究竟是幫助孩子積累了自信還是滋生了自卑,全在父母的一念之間。
01
探索:允許VS阻止
1歲的優優正在吃午飯,她手握一把勺子,“艱難”地往嘴裡送食物,年齡還小,手經常拿不穩,撒到了餐椅上,衣服上,紅紅的小臉上,也沾滿了食物。
媽媽看到優優如此“笨拙”,拿過她手中的勺子,開始一口一口地喂起來。
飯和湯都不撒了,桌子也乾淨了,但是卻熄滅了孩子心中最珍貴的自我效能感。
她被阻止發展自己的能力,並逐漸喪失對自我能力的感知,慢慢從“不讓做”到“不會做”,再變成“不敢做”,最終演變成“我不行”。
有耐心的父母,會允許孩子嘗試和努力,哪怕孩子還年幼,在安全的環境下,讓孩子去學習技能和嘗試探索,就是在不斷幫助孩子獲取成就感,並鋪墊成自信心的階梯。
02
遇到挫折:鼓勵VS打擊
3歲的偉偉走路蹦蹦跳跳,不小心絆倒了,媽媽趕緊跑過來,一邊扶起偉偉,一邊憤憤地斥責:“告訴你多少遍了,走路要慢一點,你就是不聽,還是摔倒了吧!”
偉偉聽了媽媽的話,把頭埋進衣服裡,被媽媽懟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他心裡在想:“媽媽說得對,是我不好,我不應該跑那麼快。”
於是,他走路變得小心翼翼,不敢快,不敢跑,耳邊總迴盪著媽媽批評的聲音,他陷入了一個自我打擊的黑洞。
有遠見的父母,在面對孩子遭受挫折時,會給予適時的鼓勵和支援,父母像一座大山,給孩子帶來十足的安全感,讓他們擁有迎難而上的勇氣,更加相信自己的體魄和力量。
03
犯錯:引導VS懲罰
廣東一名7歲女孩,在商場“偷拿”了一個玩具,媽媽堅持要給她一個教訓,便怒而報警抓“小偷”。
這位媽媽的出發點,是建立一個痛苦的記憶,讓孩子產生忌憚心理,從而規範和約束自己的行為。
這種方式非常有效果,但是伴隨這種處理方式的恐懼心理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有爆炸般的摧毀能力,足以讓孩子變得膽小、懦弱、自卑。
他不再敢信任外界和父母,把內心的痛苦和不滿情緒,變成自我攻擊的力量。
孩子犯錯,父母如果能堅持正面管教,傳遞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溫和而堅定地幫助孩子成長,而非制裁和懲戒,那麼沐浴在愛意和溫暖中的孩子,才能樹立起自尊心,好好愛自己,在一次次錯誤中不斷成長和蛻變。
04
成績:接納VS比較
“你看看人家,每次都考第一名,你呢?”
“別人都能完成的事情,怎麼你卻完不成?”
這樣的話語,你是否也會在情緒失控時,對孩子脫口而出。
很多父母習慣用比較的方式,借用“別人家的孩子”這杆標尺,去丈量孩子的人生。
雖然看起來,這是一種帶著愛的“督促”,但是本質上,這是一種隱藏的否定。
否定孩子的獨特性,否定孩子的存在,否定他所作出的努力,生活在被否定的陰影下,孩子難以擺脫自卑的纏繞。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和閃光點,真正地接納孩子,哪怕他很平凡普通,也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父母的目標,是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自己,而不是在與他人的較量中勝出。
獲得認可和接納的孩子,才能學會欣賞自己,認同自己,在自我悅納的滿足感中,培養出自信的萌芽。
05
金錢觀:坦然VS哭窮
一位媽媽領著女兒買文具,女兒眼巴巴地盯著一個粉色鐵皮文具盒和價格表上醒目的“10元”。
媽媽沒有理睬女兒的心意,而是用五塊錢,買了一個塑膠文具盒,還苦口婆心地叮囑女兒:“咱家沒那麼多錢,你可不能亂花,你用這個就好了!”
慢慢地,“沒錢”成了女孩心中的一根尖利的刺。
同學聚會,朋友逛街,遇到心儀的男孩,她總是會想到金錢這個巨大的障礙,讓她不敢與外界交流。
她被金錢的匱乏感抽打得體無完膚,她的自我價值感也低到塵埃裡。
對孩子而言,父母的哭窮就像一副緊箍咒,會纏繞在孩子心裡,認為自己低人一等,影響人際關係,和對自我的評價。
孩子的童年,並不需要太多的物質填補,但最需要的是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值得和配得上。
無論父母的經濟條件如何,適度讓孩子感受金錢帶來的愉悅感,不刻意哭窮,才能解綁孩子內心的負罪感和匱乏感,學會不過度崇拜金錢,從而走出金錢的束縛,建立更健康的消費觀和自我價值感。
06
被欺負:保護VS質疑
10歲的康康跟媽媽說,自己總是被班上同學欺負,不僅搶他的作業和書,還時不時踹他一腳。
媽媽聽後,質問道:“為什麼總是欺負你,不欺負別人?肯定是你招惹別人了。”
康康垂下頭,百口莫辯,他不知道為什麼同學總是對自己下手,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向媽媽求助,卻被澆了冷水。
孤立無援的康康,在父母的質疑和旁觀下,成為一座漂泊的孤島,找不到可以寄存信任和幫助的人。
他更加恐懼和無助,生活中總被陰霾籠罩。
當孩子向父母求助時,你的反應能決定孩子是從恐懼中解脫,還是進一步走入深淵。
告訴孩子別害怕,堅定地支援和做他們的後盾,才能幫助孩子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自卑走向自信。
07
學習技能:讚賞VS否定
9歲的丫丫用一個下午的時間,精心縫製了一個手工作品。
媽媽下班回家看到後,嘲諷地損了一句:“笨手笨腳的人,縫得簡直是四不像!”說罷,嫌棄地去做飯去了。
本來興高采烈的丫丫,瞬間失去了精氣神,心情低落了一大截,很久都沒緩過來。
曾經有位教育家說過,不要批評孩子的弱點,而要找到孩子的優點,使勁兒誇。
孩子的自信心,是建立在自我評價中,而在早期的自我評價,常常依託於父母的外界評價。
父母多誇獎孩子,就是讓孩子多從他人的評價中,汲取成就感,形成對自我的積極認知。
所謂讚賞就是強化一個信念,讓孩子堅信“我很好”。反之,長期的否定會灌輸一個訊號——“你不行”,自信心隨之瓦解。
08
失誤:寬容VS苛責
女孩小雨在家裡吃飯時,不小心打翻了一杯飲料,瞬間流到了椅子上,地板上。
她看到爸爸鐵青著臉,嚇得趕緊跑出去找毛巾擦拭,當她戰戰兢兢地收拾“殘局”時,身上的毛孔彷彿都縮緊了。
因為她平時的每一次無心之失,都可能演化成一場“訓誡大會”:毛躁、粗心、手殘。
父母越是訓誡,孩子反而越是經常失誤。
其實很多父母身上,都有小雨父母的影子。他們不能接受孩子的一點失誤,用機器一般的標準,要求孩子完美無瑕。
但實際上,所有的失誤都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哪有孩子不出現各種失誤呢?
父母沒有必要過度緊張和苛責,懷有一顆寬容溫和的心,去滋養孩子的心靈,解除了過度緊張的家庭氛圍,孩子才能從安全感的搖籃中,長成自信果敢的模樣。
09
負面情緒:尊重VS排斥
你的孩子,敢在你面前哭嗎?
有個朋友說,她從來不敢在父母面前哭,小時候一哭就會被父母推出門外,什麼時候不哭了,才允許進家門。
在她心裡,藏起了太多的委屈和恐懼,後來即使心中有很多苦澀,她也寧願自己吞下去,不敢讓父母知道。
“怕”,是她童年的底色,“膽怯”成了她性格中抹不去的痕跡。
當孩子產生負面情緒,如哭鬧、發脾氣時,正是需要父母愛和安撫的時候,如果孩子得到的反饋是父母的排斥和制止,輸入到孩子心中的感受,是自己不被愛。
他會被這種不被愛的恐懼和無助吞沒,懷疑自己的價值和存在感,甚至形成討好型人格。
允許孩子有消極情緒,看到孩子內心的痛苦和需求,這種治癒的力量,蘊含著巨大的愛的能量。
然後,再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更理性的去發洩情緒。
這種尊重和看見,能傳遞給孩子滿滿的愛,信任父母和世界,學會愛自己。
10
選擇:放手VS控制
《超級演說家》舞臺上,潘超講述了活在媽媽操控下的19年。
小到吃喝拉撒被規定好,大到一意孤行,修改兒子的高考志願,這位媽媽,將控制慾表現得淋漓盡致。
她甚至警告兒子:“不能去網咖,否則你哪條腿踏進去,我就打斷哪條腿!”
心理學家說,控制慾太強的父母,極其容易讓孩子產生無力感,持續陷入自我否定的風暴中。
父母控制慾的另一面,是過度的包辦和替代,付出的代價,是孩子的無助和無能。
當父母卸下心中的焦慮,相信孩子的能力,給其一個創造自由發展和飛翔的空間,才能釋放出孩子的活力和自信心,讓他變得更有責任感和擔當力,敢於依靠自己的翅膀自由翱翔。
11
每一個孩子,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從踏入校門到背上行囊遠去,這一路,註定經歷無數風雨和歷練。
父母終究無法陪伴他們仗劍天涯、行走世界,幫其養成一個自信的心態,將是成長路上,最珍貴的禮物。
無論你的孩子,正處在成長哪個階段,請給予他尊重、溫柔、充滿愛意的目光,陪伴和引領他們成長。
當內心浸潤了足夠的心理營養,那個一臉稚氣的孩子,會在生活的一個個不經意間,驚豔成自信陽光的少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