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元旦假期剛剛結束,但對於我們三易生活來說,又一輪的忙碌幾乎是馬不停蹄地就開始了。一方面,關注手機市場的朋友們可能知道,每年在春節前夕必然就又會有一輪新機發布。
另一方面,在大洋彼岸一年一度的CES消費電子展也在今天凌晨拉開帷幕。就當大家還在睡夢中時,諸多代表著2022年上半年最高水準的消費電子新品、新技術釋出會,也已經召開。
今天我們三易生活就為大家整理了一下相關資料,在看完本文後,相信大家就會對1月5日凌晨亮相的這批新品有個相對詳細的瞭解。
AMD桌面端新品數量不多,但資訊量不少
要說今天凌晨CES上的所有新品釋出會裡,哪一家推出的新品種類最多,那顯然就是AMD了。畢竟在這場釋出會上,AMD一口氣推出了包括桌面、膝上型電腦兩大平臺在內的四大類新品。
首先,我們來看看相對簡單的桌面CPU與GPU新品。在這兩個領域,AMD都只推出了一款新品,分別是Ryzen7 5800X3D CPU以及Radeon RX6500XT顯示卡。
平心而論,它們都屬於“針對性極強”的產品。其中,Ryzen7 5800X3D基本就是在原有Ryzen7 5800X的基礎上,增加了64MB的3D V-Cache快取(可以理解為四級快取),同時將預設主頻略微降低的產物。
根據AMD方面公佈的相關資訊顯示,額外的快取設計將能夠為Ryzen7 5800X3D帶來10-20%的實際遊戲體驗優勢。別看這個幅度不大,但這是僅需升級CPU、不用更換顯示卡就能實現的幀率提升,實際上已經非常不簡單了。這也使得Ryzen7 5800X3D成為了當前AMD旗下的CPU產品中游戲效能最強的一款,甚至遠遠地超過了Ryzen9 5900或5950系列。
AMD此前展示的V-Cache版5900X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當初AMD最早展示3D V-Cache技術時,用的是“魔改”的5900X,但最終的量產產品卻變成了基於5800X的改款。而之所以會這樣,一方面是因為成本方面的考量;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超大快取主要是在遊戲中有著比較明顯的增益效果,對於生產力應用其實作用並不會那麼大。
換而言之,Ryzen 7 5800X3D純粹只是為遊戲玩家而生。如果你希望組裝一臺應用於影片剪輯、3D建模的電腦,那麼或許應該選擇Ryzen9或執行緒撕裂者PRO系列,儘管它們打遊戲肯定沒有5800X3D快,但那才是真正的“生產力裝置”。
除了Ryzen7 5800X3D,AMD在今天釋出的另一款桌面端新品,則是Radeon RX6500XT顯示卡。正如其名稱所示,作為RDNA2架構目前定位最低的獨顯產品,Radeon RX6500XT延續了Radeon RX6000系的大部分技術特性,包括支援光線追蹤、FSR遊戲超分、可搭配AMD或Intel的新平臺實現視訊記憶體智取(讓CPU可以完整訪問全部視訊記憶體)等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Radeon RX6500XT有兩個比較特別的地方。一是它基於新的6nm製程,而非此前RDNA2顯示卡所使用的7nm製程生產。考慮到以它的規格來說新制程並非必須,因此這可能預示著AMD正在藉此測試新制程在更大規格GPU上使用的可行性。
另一方面,Radeon RX6500XT不具備其他RDNA2獨顯標誌性的infinity cache設計,這就意味著它的等效視訊記憶體頻寬被大幅縮減了,只為1080P解析度的主流遊戲而生。而像RX6600XT、RX6700XT這種能“越級”玩2K甚至4K 3A單機大作的效能表現,則基本不要太指望能在Radeon RX6500XT上出現。事實上,這塊新卡瞄準的是那些至今還在使用RX470、GTX1050等,兩三代以前獨顯的消費群體,而便宜且能更好地相容新款作業系統,可能才是它最大的市場競爭力。
移動端Ryzen+Radeon換代,6000系APU很強大
看完了AMD在桌面端的兩款新品,我們接下來講講他們針對膝上型電腦市場推出的新玩意。
首先,AMD的移動版Radeon RX6000系列顯示卡在今天公佈了兩條新的產品線。分別是針對常規標壓膝上型電腦的新版RX6000M系列,包括RX 6850M XT、6650M XT、6650M三款效能級產品以及6500M和6300M兩款入門級產品,還有面向“輕薄遊戲本”的RX6000S系列,包括RX 6800S、RX 6700S和RX 6600S三款。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名稱上看起來非常相似,但實際上桌面版RX6000系列、移動版RX6000M系列,以及移動版RX6000S系列,可能是基於完全不同的核心設計。
以最典型的Radeon RX6800為例,桌面版RX6800XT是基於Navi 21大核心(與桌面RX6900系列同核心),移動版的RX6800M以及此次的RX6850M XT其實是Navi22核心(也就是桌面RX6700系列)的衍生產品,而最新的RX6800S卻又是基於Navi23核心(對應桌面RX6600系列)而來。也就是說雖然名稱相似,但不同平臺的“RX6800”效能等級其實會有著不小的差異。
相比之下,移動版Ryzen 6000系APU,則完全可以說是AMD今天凌晨這場釋出會中的最大亮點。因為其此次無論效能、還是技術特性,進步都實在是太大。
首先,移動版Ryzen 6000系APU此次全系升級到了6nm製程,同時將CPU和GPU的架構分別換為了Zen3+與RDNA2。其中,Zen3+架構是第一次出現在消費級產品中,而RDNA2核顯的出現,則終於宣告了VEGA核顯在AMD產品線中的“退役”。
那麼新架構帶來了哪些好處呢?根據官方資料顯示,與Zen3架構相比,Zen3+架構一方面利用新制程提升了執行頻率。以此次最高階的Ryzen9 6980HX為例,它成為了AMD第一款主頻突破5GHz的移動版CPU,同時TDP僅為45W。
其次,Zen3+架構大幅升級了安全效能與IO連線能力。一方面,其直接集成了微軟“Pluton”安全處理器核心,在Windows 11這樣的新版系統裡可以提供更高級別的安全加密能力。
另一方面,雖然AMD對DDR5的支援比Intel晚了一步,但他們卻似乎態度更為激進,Zen3+架構全面轉向了DDR5/LPDDR5記憶體,並且不再支援DDR4標準。這不僅意味著未來的Ryzen 6000系膝上型電腦全部會出廠標配DDR5或LPDDR5記憶體,更可能暗示著未來桌面版的Ryzen 7000系列CPU,也大機率將不再支援DDR4記憶體了。
除此之外,Zen3+架構此次也補齊了對PCIE4.0介面以及USB4標準的支援。前者意味著用Ryzen 6000系APU搭配旗艦移動獨顯時,終於不再存在介面頻寬的短板了,而後者更是有望補齊AMD平臺膝上型電腦對於雷電介面外設的支援度,或許AMD平臺的膝上型電腦未來也能用上外接GPU擴充套件盒了。
當然,除了Zen3+的CPU架構,移動版Ryzen 6000系APU也將整合的GPU架構升級到了RDNA2。與目前的VEGA集顯相比,RDNA2集顯的計算單元數量從最多8個擴充套件到了最多12個(768SP),記憶體頻寬增加了50%,二級快取和渲染後端規模直接翻倍。同時因為是基於RDNA2架構,這也意味著其成為了業內第一款直接支援DX12.2規範,具備光追計算能力的整合GPU方案。
那麼,新架構的CPU與GPU配合在一起,最終效能有多高呢?根據AMD方面公佈的資料顯示,與上一代的Ryzen7 5800U相比,新一代主流低功耗型號Ryzen7 6800U在諸多遊戲中的幀率表現都實現了翻倍。而與Intel的Core i7 1165G7相比,Ryzen7 6800U在遊戲中的幀率少則高出20%,最多時甚至能夠達到3倍的效能差距!
AlderLake全線面世,低端和移動版有驚喜
說完了AMD的新品,我們將視線轉向Intel。與AMD相比,Intel在CES期間的第一場釋出會上其實並沒有帶來太多類別的新品,例如此前預告了許久的新款獨顯,這次並沒有公佈(雖然已經有新款膝上型電腦用上了)。
但如果單論新品釋出的數量,那麼Intel的記錄可能直到此次CES結束,也很難再有廠商打破。因為他們這次一口氣釋出了22款桌面版、21款移動版,總共多達43款Alder Lake架構的CPU產品。
首先,我們來看看Intel的桌面版新款CPU。與此前上市的Core i9-12900K以及Core i7-12700K等型號相比,Intel本次釋出的桌面版AlderLake全部為65W以及35W的非K系列。也就是說,傳聞中主頻高達5.5GHz的12900KS,這次並沒有亮相。
不過,雖然新品在效能定位上並不“旗艦”,但亮點還是有的。一方面,可以看到Alder Lake架構此次在定位相對較低的i3、奔騰,甚至是賽揚產品線上,都保留了完整的20條PCIE 5.0通道;另一方面,所有的AlderLake處理器更是全系支援DDR4/DDR5記憶體,即便是最低端的產品也沒有“閹割”。
其次,如果大家還記得去年11代移動版酷睿的產品構成,可能會記得在11代移動版酷睿中有一個名為“H35”的產品線是略為尷尬的。因為它們本質上就是低壓版CPU略微放寬功耗限制而來,無論在效能還是擴充套件性上,都完全無法與真正的45W標壓移動版CPU相比。
於是乎,在AlderLake移動版產品線裡可以看到,不上不下的35W版本被正式取消。這一次移動版AlderLake被更明確地劃分為了15W的Core U系列,28W的Core P系列,以及45W的Core H系列三條產品線。
其中,U系列的i7和i5最多都只有2大核8小核,P系列的i3為2大核8小核、i5為4大核8小核、i7最多(1280P)可以有6大核8小核,而移動版i9則為H系列專屬,不僅有6大核8小核、而且主頻也達到了5GHz。
換而言之,在Alder Lake上主打低壓超便攜裝置的U系列、用於輕薄效能本的P系列,以及用於大型遊戲本的H系列處理器之間的差距現在更為明顯,對於消費者來說區分起來也更加容易了。
不過有一點我們需要提醒一下大家,那就是從Intel官方公佈的資料,以及目前部分PC廠商(比如戴爾、聯想)的前期產品宣傳材料來看,AlderLake移動版CPU雖然有一個“基準TDP”,但其供電設計的上限卻是可以由OEM廠商自行把控的。舉例而言,同樣是酷睿i9-12900HK,如果一款膝上型電腦只給到最高65W的供電,而另外一款膝上型電腦可以給到100W甚至135W的供電,那麼肯定是供電部分“堆料”更多的產品,最終的持續效能會明顯更高一些。
所以儘管Intel已經將產品線設計得更為清楚明白了,但對於消費者來說,要想真正挑選出效能更高的膝上型電腦,還是需要了解相關產品一些更為深入的設計細節才行。
NVIDIA的新品很少,但可能也內有玄機
最後,我們來說說“御三家”裡的NVIDIA,而相比於A、I兩家,NVIDIA在1月5日的釋出會內容乍看起來則要簡單得多。其首批新品陣容也不過只有三款新顯示卡而已,分別是用於桌面端的RTX3090Ti,以及用於膝上型電腦的RTX3080Ti和RTX3070Ti。
但實際上就這看似簡單、甚至連“換代”都算不上的三款新顯示卡,實際上的乾貨卻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一方面,根據官方公開的資訊顯示,RTX3090Ti將會配備384bit位寬的24GB GDDR6X視訊記憶體,視訊記憶體頻率高達21200MHz(此前RTX3090的視訊記憶體頻率為19504MHz),視訊記憶體吞吐量達到1TB/s(嚴格來說是1018GB/s,距離1024GB/s其實還差那麼一點點)。
另一方面,RTX3090Ti的單精度浮點著色效能將達到40TFlops、光追算力78T、AI單元算力320T,均創下了行業中的新紀錄。這就意味著在實際的遊戲中,RTX3090Ti理論上能比RTX3090再快出10%。
但其實這些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問題在於,首先RTX3090Ti升級的視訊記憶體規格來自於新版的視訊記憶體晶片,它不只速度更快、而且單顆容量比RTX3090上的舊版GDDR6X視訊記憶體翻倍了。因此這也就意味著,RTX3090Ti只需要在PCB的單面佈置視訊記憶體即可實現24GB的容量。而這則代表著,它的發熱控制會比現在的旗艦顯示卡要更好一些,至少背板不會再那麼熱了。
其次,雖然NVIDIA沒有明說,但根據目前網上流傳的各種資訊來看,RTX3090Ti很有可能會是業界第一款採用PCIE 5.0標準的獨立顯示卡,其供電介面及主機板介面都將符合PCIE 5.0規範。所以這是否意味著,如果你將它插在PCIE 3.0的老主機板上使用時,會帶來較為明顯的效能瓶頸呢?對此,我們也將拭目以待。
除了“半遮半掩”的RTX3090Ti,NVIDIA今天釋出的另外一款新品,用於膝上型電腦的RTX3080Ti也同樣是“謎團重重”。事實上,由於桌面版RTX3080Ti顯示卡使用的GA102核心功耗實在太高,而且其視訊記憶體控制器規格也決定了完全不可能被做進膝上型電腦(筆記本的MXM獨顯介面規範限制了顯示卡最高只能使用256bit視訊記憶體),因此膝上型電腦版的RTX3080Ti與桌面版RTX3080Ti將完全不是一回事。
那麼,膝上型電腦版的RTX3080Ti到底使用的是那種核心呢,會是桌面版RTX3070Ti的GA104核心嗎?顯然不可能。因為膝上型電腦版的RTX3080Ti擁有多達7424個流處理器和58個光追核心,規模遠超桌面版RTX3070Ti。
因此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它實際上基於的是一個全新的、規模介於GA102與GA104之間的核心。這個新核心擁有比RTX3070Ti桌面版更高的處理器數量,但視訊記憶體控制器則依然採用的是256bit設計,而這或許就正是傳聞中的GA103。
當然,這也就引出了一個合理的新問題,那就是如果NVIDIA辛辛苦苦地研發了一顆安培架構的新款高階顯示卡核心,它會僅僅被用在RTX3080Ti膝上型電腦版這麼一款產品上嗎,如果其來到桌面平臺,那麼規格恰好介於RTX3080和RTX3070Ti之間的這款產品,又會被賦予一個怎樣的命名呢?是叫RTX3070S Ti,還是RTX3075呢。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