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時代,不少圖書館也成為了“網紅”,例如北京籬苑圖書館、秦皇島孤獨圖書館、天津濱海圖書館、杭州曉書館。圖書館能夠成為“網紅”,其實擊中了人們心中對讀書的推崇和嚮往。
“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中華民族自古推崇讀書。讀書的好處,沒有人否認。但,不讀書的現狀也成為了現實中的頑疾,無論怎樣提倡“書香社會”“書香社群”“書香校園”“書香家庭”,似乎都掀不起波瀾。
我也是困在這種悖論中的一員。反思個人經歷,我總結的原因是:我們不缺書,我們缺乏讀書的時空。
先從時間角度來分析,毋庸贅言,讀書需要時間。但是,繁忙的生活,擠不出大塊的空閒時間,於是只好“碎片化閱讀”。在碎片化的時間裡,只能尋求新鮮刺激、簡明趣味的閱讀內容。而經典著作,體量巨大,內涵豐富,需要沉浸式閱讀,必須拿出大塊的時間來保證內心的沉靜。
中小學安排的閱讀課,一般一週一節,老師帶領學生去圖書館,為了保證秩序和“安全”,往往選擇範圍很小,另外任其挑選也會顯得漫無目的、浪費時間。一節課45分鐘,除去挑書的時間,適應新環境的時間,和最後收書的時間,留給孩子的還能有多少時間呢?
為了留點“成果”,老師往往會要求學生做點摘抄……學生本來就看不了幾頁書,還要時刻想著摘抄,是不是太緊張了?所以,有些“看透”的孩子,早就無心挑選摘抄內容,先隨便抄,抄完好交差,然後再隨便讀一會。
這種形式的閱讀課,學生還沒有入境,就匆匆出境了,有多大的意義呢?而且,讀書的效果不能立竿見影,於是很快輸給了“不如做卷子”。
拿我自己來說,滿滿的課時,還有批改作業,課後服務,課間執勤,午飯配餐,撰寫教案,教研活動……工作時間,完全沒有時間閱讀,而且也沒有心情閱讀。
我個人對教案撰寫非常看重,從教十年,我從來不用舊教案,每讀一遍,每教一遍,我都會有新的認識,所以教案永遠在改動,在更新。這種做法費力不討好,但是我堅持了。這些新認識,從哪裡來?讀書,查資料,思考,甚至發呆,這些活動需要大量的時間,而且是大塊的時間。例如,讀論文,讀學術著作,比較枯燥,資訊量大,入境至少要半個小時,讀出內容至少需要兩個小時。所以,無法衡量,我為一個教案到底付出了多少時間。
工作時間之外呢,刨去早七點到晚七點,到家還有家務,還要陪伴家人,等夜深人靜,自己也早已被瞌睡擊倒了。況且還有那麼多“加班狗”。
其次,從空間角度分析,有些人抗干擾能力很強,可以在鬧市讀書,不過我想大多數人還是認同——閱讀和思考需要一個安靜的空間,所以圖書館才要求大家保持安靜。有多少人能夠擁有自己的一片獨立空間呢?
工作中,辦公室裡的一張桌子,背景是嘈嘈雜雜、進進出出,那背景裡包含世間萬物,昨天的球賽、新買的鞋子、明天的早飯……
回到家裡,多少人能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呢?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相處,怎麼能安靜?兩室一廳,三室一廳,夠嗎?你獨立的空間很大程度上與獨處的時間是一致的,那就是夜深人靜的餐桌。可那時候,已經很疲勞了,只想早點躺平入睡。
弗吉尼亞·伍爾夫在八十多年前就說,一個女人想要寫小說,必須要有每年500英鎊和自己的一間屋子。現在,不管男性還是女性,我們都能夠經濟獨立,但是那“自己的一間屋子”在哪裡呢?我們有錢買下心儀的書,但是卻沒有時間和空間去閱讀。
我去過河北秦皇島昌黎縣阿那亞的孤獨圖書館,確實充滿詩意和理想色彩,但是人生之中能來幾次呢?來了又能待幾分鐘呢?“網紅”天津濱海圖書館,不少人遠道而來,站在“書籍”樓梯上“打卡”,但離我這麼近,我卻一次沒有去過。最常去的是小小的社群圖書館,因為離家近,可以提供一個安靜的讀書空間,書我自帶。社群圖書館就是我理想的圖書館,如果可以全天24小時開放就更好了。
最後,叩問“網紅”圖書館——除了拍照,還有什麼意義?
(作者為天津市語文教師)
(南方週末App“hi,南周”欄目期待您的來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楊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