餈粑:“夕飯當吳門,重此英烈魂。”
在中秋佳節各地各類的特色飲食中,餈粑算不上豪華和稀奇,卻是背後最有故事的一種飲食選擇。就如端午吃粽子的習俗是紀念屈原,在我國的湖南、四川等地區,中秋吃餈粑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吳國名將伍子胥。
伍子胥原本是楚國人,其父是楚王子建得太傅,後遭構陷殺害,伍子胥一人逃到吳國,效力於吳王闔閭。在伍子胥的經營下,吳國修建了闔閭城與姑蘇城等重要都市,經濟、軍事力量迅速強大;公元506年,在孫武的協助下,伍子胥為吳國攻破楚國都,成就了吳國的春秋霸主地位。然而,後來的吳王夫差聽信讒言,忽視了來自越國的威脅,伍子胥勸諫不成,被迫自殺,並留下“吾安得一目以視越人之入吳也(我能不能留下一隻眼睛看到越人攻入吳國呢)”的著名遺言。其後九年,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果然一舉攻破了吳國。
相傳,當初伍子胥修建闔閭城的時候,曾預言在他死後國家有難,百姓為免遭饑荒,可以在城下掘地三尺,找到充飢之物。越國攻吳後,闔閭城斷糧許久,餓殍遍野,人們想起伍子胥的囑託,暗中拆城牆挖地,發現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壓制成的磚石。此後,每到佳節,人們就用糯米制成城磚一樣的餈粑,以此紀念伍子胥。
中秋食用餈粑,除了紀念英烈,還有討取團圓的意味。餈粑經過反覆地捶打,烤製成圓形,以昭示“團團圓圓”。新烤成的餈粑潔白如雪,香氣撲鼻,佐以黃豆、芝麻、果仁、白糖混合而成的黃豆麵,配上鮮鹹的臘肉,便成了中秋節不可多得的美食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