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一統天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實行郡縣制。在全國設立內史、三川、河東、上黨、太原、代郡、雁門、雲中、九原、上郡、北地、隴西、潁川、南陽、南郡、碭郡、邯鄲、上谷、鉅鹿、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東郡、齊郡、薛郡、琅邪、泗水、漢中、巴郡、蜀郡、九江、鄣郡、會稽、長沙、黔中等36郡。
接著,秦始皇又平定百越,增設閩中、南海、象郡、桂林4郡。
秦朝僅維持了15年,便轟然倒塌,華夏大地又陷入諸侯割據的局面。好在不久之後,漢高祖劉邦又建立起統一的王朝。
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到漢武帝時期,漢朝疆域得到極大拓展,境內郡、國的數量多達上百個。為了便於管理,除了在西域地區設立都護府、在京畿地區設立司隸校尉部外,漢武帝還在全國設立幷州、冀州、幽州、青州、兗州、豫州、徐州、揚州、交州、荊州、益州、朔方、涼州等13個刺史部。每個刺史部派出一名刺史,負責監察區域內官員的工作。
今天我們按照西漢監察區域的劃分,來了解西漢的行政區劃:
(1)司隸校尉部
司隸校尉部位於今陝西省關中地區、河南省中西部,以及山西省西南部地區。它負責監察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弘農、河內、河南、河東七郡。
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郡,為秦朝內史郡舊地,於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定名。此三郡也被稱為三輔,治所都在長安城中。
《通典 卷第三十三 職官十五》:周官有內史,秦因之,掌治京師。漢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內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內史為京兆尹,更名左內史為左馮翊。初秦官有主爵中尉,掌列侯;漢景帝中元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風。與左馮翊、京兆尹是為三輔,治長安城中。
河內郡、河南郡為秦朝三川郡舊地。公元前205年,漢軍奪得三川郡後,設立河內、河南兩郡。到了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又從河南郡分置弘農郡。
河東郡則沿用秦朝的名稱。
(2)冀州刺史部
冀州刺史部位於今河北省大部、河南省北部地區。它負責監察鉅鹿、魏、常山、清河四郡,以及趙、廣平、真定、信都、河間、中山六國。
鉅鹿郡沿用秦朝的名稱。
趙國為秦朝邯鄲、鉅鹿兩郡舊地。它先後短暫作為趙王張耳、趙王張敖、趙王劉如意、趙王劉友、趙王劉恢、趙王呂䘵、趙王劉遂的封地。從公元前155年開始,成為趙王劉彭祖(漢景帝之子)及其子孫的封地。
趙國起初比較大,朝廷不斷對它進行拆分。高祖時期,分置魏郡、清河郡;呂后時期,分置恆山國(常山郡);文帝時期,分置河間國;景帝時期,分置中山國、信都國;武帝時期,又分置真定國、廣平國。
(3)豫州刺史部
豫州刺史部位於今河南省東南部、安徽省北部、山東省西南部地區。它負責監察潁川、沛、汝南三郡,以及梁、魯兩國。
潁川郡沿用秦朝名稱。高祖時期,分置汝南郡。
沛郡為秦朝泗水郡舊地。沛縣作為劉邦的家鄉及發跡地,在劉邦奪得天下後,行政級別也得到了提升。
梁國為秦朝東郡、碭郡舊地,曾先後短暫作為梁王彭越、梁王劉恢、梁王呂產、梁王劉揖的封地。從公元前168年以後,成為梁王劉武及其子孫的封地。
魯國為秦朝薛郡舊地。魯國起初是魯元公主之子張偃的封地,後來成為魯王劉餘(漢景帝之子)及其子孫的封地。
(4)青州刺史部
青州刺史部位於今山東省東部和北部,它負責監察平原、齊、千乘、濟南、北海、東萊六郡,以及甾川、膠東、高密三國。
說起青州各郡的歷史,就要先說齊國的歷史。齊國本是秦末諸侯田廣的地盤,後來被韓信攻下,於是高祖劉邦立韓信為齊王。劉邦統一天下後,改封韓信為楚王,立長子劉肥為齊王。此時的齊國是漢初第一大封國,疆域遼闊,統轄七十三城。
高祖時期,從齊國置出平原、千乘、東萊三郡。
呂后時期,封宗室劉澤為琅琊王,從齊國置出琅琊國。
文帝時期,封齊王劉肥諸子為王,從齊國置出城陽、濟北、濟南、膠東、膠西、甾川、高密等國。
景帝時期,從齊國置出北海郡;廢濟南國,置濟南郡。
武帝時期,齊文王劉則去世,無後國除,置齊郡。
(5)兗州刺史部
兗州刺史部位於今山東省西部、河南省東部地區。它負責監察陳留、山陽、東郡、濟陰、泰山五郡,以及城陽、淮陽、東平三國。
東郡沿用秦朝的名稱。
山陽郡、濟陰郡、陳留郡、東平國本是梁國地盤。公元前144年,漢景帝封梁王劉武諸子為王,並從梁國分置山陽、濟陰、濟川、濟東四國,作為他們的封地。後來,山陽、濟陰、濟川(陳留)三國廢國設郡,濟東國改為東平國。
泰山郡(濟北國)、城陽國是從齊國分置出來的。(見上文齊國)
公元前196年,高祖劉邦從潁川郡分置淮陽國,封六子劉友為淮陽王。
(6)徐州刺史部
徐州刺史部位於今江蘇省中北部和山東省南部地區。它負責監察東海、琅邪、臨淮三郡,以及楚、泗水、廣陵三國。
呂后七年,分齊國置琅琊國,作為琅琊王劉澤的封地。文帝登基後,改封劉澤為燕王,置琅琊郡。
東海郡為秦朝薛郡舊地,高祖時期改名,初屬楚國。景帝二年(前155年),復置東海郡。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從東海郡分出泗水國,作為侄子劉商的封地。
楚國在漢初為韓信的封地,一年後被廢。公元前201年,高祖劉邦從楚國置出廣陵郡, 並封四弟劉交為楚王。
公元前117年,漢武帝封第四子劉胥為廣陵王。同年,從楚國置出臨淮郡。
(7)荊州刺史部
荊州刺史部位於今湖北省、湖南省,以及河南西南部、廣西北部地區。它負責監察南陽、南郡、江夏、桂陽、武陵、零陵六郡和長沙國。
南陽郡、南郡都沿用秦朝名稱。漢初,從南郡分置江夏郡。
武陵郡是秦朝黔中郡舊地,高祖時期,更名為武陵郡。
長沙國在漢初是吳芮及其子孫的封地。公元前157年,長沙王吳著去世,無後國除,置桂陽、長沙兩郡。
景帝二年(前155年),漢景帝封六子劉發為長沙王,重置長沙國。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從長沙國置出零陵郡。
(8)揚州刺史部
揚州刺史部位於今福建省、江西省、浙江省,以及江蘇、安徽兩省南部地區。它負責監察廬江、九江、會稽、丹陽、豫章五郡和六安國。
漢初,高祖劉邦封侄子劉濞為吳王,在會稽郡建立吳國;封少子劉長為淮南王,在九江郡建立淮南國。
公元前164年,漢文帝封劉長的三個兒子為王,並把淮南國拆分為淮南、衡山(六安)、廬江三國,作為他們的封地。武帝時期,淮南王與廬江王預謀叛亂,朝廷廢除他們的封國,置九江、廬江兩郡。
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帶頭髮動“七國之亂”。不久,吳王劉濞兵敗被殺,封國被除,朝廷在此置會稽郡、豫章郡、江都國(丹陽郡)。
(9)益州刺史部
益州刺史部位於今雲南省、四川省,以及陝西省南部、貴州西部地區。它負責監察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牂柯、武都、越巂、益州九郡。
漢中郡、巴郡、蜀郡都沿用秦朝的名稱。高祖時期,從蜀郡置出廣漢郡。
犍為、牂柯兩郡為夜郎國舊地,漢武帝征服夜郎國後設立。
益州、武都、越巂三郡,是漢武帝開拓西南地區時設立的。
(10)涼州刺史部
涼州刺史部位於今甘肅省、寧夏自治區一帶。它負責監察隴西、天水、武威、張掖、金城、酒泉、敦煌、安定八郡。
隴西郡沿用秦朝名稱。
元鼎三年(前114年),漢武帝分隴西郡置天水郡,分北地郡置安定郡。
武威、酒泉、張掖、敦煌是漢朝擊敗匈奴後,在河西走廊設定的四個郡。
始元六年(前81年),漢昭帝分隴西、天水、張掖三郡,增設金城郡。
(11)朔方刺史部
朔方刺史部位於今陝西省北部、內蒙古中部一帶。它負責監察五原、朔方、西河、上郡、北地五郡。
北地郡、上郡沿用秦朝名稱。
元朔二年(前127年),漢武帝拓匈奴河南地,置朔方、五原兩郡。
元朔四年(前125年),分太原、雲中兩郡置西河郡。
(12)幷州刺史部
幷州刺史部位於山西省和內蒙中部一帶。它負責監察太原、上黨、雲中、定襄、代郡、雁門六郡。
太原、上黨、雲中、代郡、雁門五郡沿用秦朝名稱。高祖時期,分雲中郡置定襄郡。
(13)幽州刺史部
幽州刺史部位於遼寧省、河北省東部及京津地區。它負責監察勃海、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玄菟、涿郡、樂浪九郡和廣陽國。
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四郡沿用秦朝郡名。在漢初屬燕國,後復為郡,增設廣陽郡(廣陽國)。
代郡、上谷兩郡沿用秦朝郡名。在漢初屬代國,後復為郡。高祖時期,從上谷郡置出涿、勃海兩郡。
玄菟、樂浪兩郡為武帝時期新設立的郡。
《後漢書 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漢初大亂,燕、齊、趙人往避地者數萬口,而燕人衛滿擊破準,而自王朝鮮,傳國至孫右渠。元朔元年,濊君南閭等畔右渠,率二十八萬口詣遼東內屬,武帝以其地為蒼海郡,數年乃罷。至元封三年,滅朝鮮,分置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至昭帝始元五年,罷臨屯、真番,以並樂浪、玄菟。
(14)交趾刺史部
交趾刺史部位於今兩廣及越南北部地區。它負責監察南海、鬱林、蒼梧、交趾、合浦、九真、九真七郡。
秦始皇征服嶺南地區後,在此設立南海、桂林、象三郡。漢初,趙佗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派兵征服南越國後,復置南海郡,在秦朝桂林郡舊地設立鬱林、蒼梧兩郡,在秦朝象郡舊地設立交趾、合浦、九真、日南四郡。
參考文獻:
《漢書 地理志》【東漢】班固
《通典》【唐朝】杜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