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王基一般都被當作三國後期人物,但他出生於初平元年(190),只比淩統小一歲,而且十七歲就出來做官,比諸葛亮還早,曹操當時連丞相都還不是。但由於史書記載的問題,多數人都只關心王基在六十歲之後的履歷。
王基
王基是青州人,年輕時學習另一個青州學者鄭玄的學說。從他一生的經歷來看這人是很有個性的,他在當上郡吏後一段時間便選擇辭職然後出去遊學,理由是“非其好”。估計王基當時的想法是天天給這幫人幹雜活打下手簡直是浪費生命,爺打算去研究學問,不陪你們玩了。
王基再次被起用時已經三十多歲了,被太守舉為孝廉,然後做了青州刺史王凌的別駕。別駕差不多是州府裡地位最高的屬吏,呂虔擔任徐州刺史時把政事和軍事全部委任給了別駕王祥,甚至民間還編了歌謠說地方治理全是王祥的功勞,三國志也記載王凌在青州的政績有王基輔佐的功勞。
王基曾經被徵召到朝廷,但又被王凌上奏請了回來,之後司徒王朗徵辟王基入府,王凌沒有同意,遭到王朗的彈劾,但王凌還是沒有搭理他。這一方面可以證明王凌也是個有個性的人,而且十分看重王基,但這可能也是陳壽使用的曲筆。
王基一度接受過朝廷的徵召,王凌也放了人,之後王凌堅持不肯放王基看上去是王凌一個人的意願,但如果王基真的想要去王朗的府裡做官,王凌能夠三番兩次不顧王基的意願阻攔嗎?王凌在曹爽死後曾計劃起兵反抗司馬懿,結果失敗被殺,全家也被誅戮,對於王基來說,曾經和王凌交好的事放到司馬家當政時期就成了政治汙點,所以陳壽有意隱去了二人的交往,將其記載為王凌單方面看重王基的才能,寧肯被彈劾也不放人,實際上二人應該是相處得相當融洽的一對上下級。
王凌
王凌被調到其他地方後,王基也入朝做了官,之後十年沒有得到升遷。他和王朗的兒子散騎常侍王肅成為了敵對關係,二人的政治主張針鋒相對,王肅不同意鄭玄的學說,按照自己的註解著書立說,並提出以此制定朝廷禮儀,而王基作為鄭玄門人自然不同意王肅的主張,二人經常發生爭吵。
隨後王基被任命為安平太守,在曹爽當政時期因為公事被罷免。罷免王基的公事到底是什麼史書上沒有記載,巧合的是,王肅在曹爽當政時被任命為廣平太守,隨後也因為公事被召回朝廷。安平郡和廣平郡都在冀州,並且接壤,一種可能是這兩位政敵在任上時,其領地之間發生了較大糾紛,或者是因為二人對州內事務的分歧再次產生對立,最後一個被罷免,另一個被召回朝廷。
王基雖然出身東萊豪族,但他在朝廷的根基顯然遠不及王肅,王肅的父親王朗是曹魏的開國三公,自己又是司馬昭的老丈人,屬於權貴中的權貴。王基當初被王朗看上,結果沒給王朗面子,現在又朝著王朗的兒子往死裡懟,一下子得罪一大票人,五十多歲才當上個太守還給擼掉了。
王肅
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王基很快又被執政的曹爽給看上了。至於曹爽為何會瞧上王基這個刺頭,個人猜想正是因為他在朝廷根基不深,而且完全不買王肅賬的緣故。曹爽當時與司馬懿一同輔政,二人貌合神離,曹爽積極醞釀改革,重用了一批年輕官僚,但其舉措招來了大量老臣權貴的反對,其中就包括王肅,這些人很快就圍繞在了司馬懿的身邊。王基和那幫權貴老臣沒有太深交集,又和王肅是政敵,這樣的人顯然很合曹爽的胃口。
曹爽徵辟被免官的王基為從事中郎,之後又派到揚州擔任安豐太守,幫助親信諸葛誕對付吳國。三國志記載曹爽專權時風氣很差,於是王基撰寫時要論來批判時事,看上去和曹爽很不對付。實際上這又是陳壽的春秋筆法,從種種跡象來看,王基和曹爽的關係並不差,曹爽的親信河南尹李勝轉任荊州刺史時,專程拜訪了正在裝病的司馬懿,而接替李勝成為河南尹的人正是王基。
李勝是曹爽集團的核心成員之一,他所擔任的河南尹也是管理首都洛陽一帶的重要官職,曹爽自然不會把這樣一個職務交給一個反對自己的人來當。同時,在曹爽一派覆滅前,有關王基的記載裡看不到他和司馬懿一派來往的記錄,雖然他也會對曹爽直言上書,針砭時弊,但曹爽顯然是把他當成自己人來看的。只是這段經歷後來又成了王基的黑歷史,所以陳壽只能淡化二者的關係,並專門提時要論的事,造成二人並非一路人的錯覺。
曹爽
曹爽被殺后王基一起被罷免,實際上包括王基在內,許多被曹爽所徵辟過的人在後來都成為了西晉的開國功臣,例如裴秀、王渾、鄭衝、盧欽、魯芝、辛敞、王沈等人。史書上說曹爽任人唯親,其手下擾亂官場,惹得大臣敢怒不敢言,但實際情況是曹爽所徵辟的官員大部分既有名聲又有能力,以至於司馬懿為了不擴大打擊面赦免了其中的大部分,之後又將其紛紛重新啟用,也就是司馬家和曹爽在用人方面並沒有太大分歧,這在很大程度上為後來的淮南三叛埋下伏筆。
王基很快又被任命為荊州刺史,比之前的河南尹還有所提升。荊州歸荊豫都督王昶管轄,而王昶是司馬懿的老部下,司馬懿讓王基當荊州刺史給王昶打下手,一方面是因為王基擅長軍事,能者居其位,其次曹爽雖然重用王基,但王基和曹爽集團之間的利益糾葛並不深,提拔作為曹爽舊部被罷免的王基風險較小,還能顯示自己寬大為懷,讓其他曹爽舊部向自己積極靠攏,而王昶並非曹爽舊人,讓他來當王基的上司也能讓自己放心。
王基的態度是什麼呢?王基估計從頭到尾壓根沒打算攪和進這幫人的鬥爭,曹爽當政時他就寫了時要論批評時政,等到司馬師一繼位,他又馬上推舉了許允、傅嘏、袁侃、崔贊這四個人,袁侃和崔贊記載較少,只知道他們都和許允關係不錯,但許允根本不是司馬家的支持者,他和曹爽的親信夏侯玄是好友,後來還和曹芳一起策劃過襲擊司馬昭,最終被司馬師流放全家。
王基把這樣的人推薦給司馬師,說明他並沒有打算投其所好討司馬師的歡心,推薦司馬家的親信,而是公事公辦,舉薦自己覺得有才能的人。等到淮南二叛時司馬師下令大軍集合後再行動,但王基稱“將在軍,君令有所不受”,自行帶兵佔領了南頓。淮南三叛時司馬昭下令王基帶領諸軍轉據北山,王基再次拒絕,並上疏力陳己見。後來司馬昭讓王基帶兵伐吳,王基上疏勸阻,在奏疏裡對司馬昭說“嘉平以來,累有內難,當今之宜,當鎮安社稷”,並不諱言司馬家上臺後多次遭遇叛亂的事。
司馬昭
在王基的記載裡幾乎找不到他諂媚討好司馬家的內容。陳壽評價王基“學行堅白”,這個評價恰如其分,王基確實很符合“堅白”二字。此人很有古人之風,在曹魏時期,他像個東漢人一樣棄官遊學,又和上司一起不買三公的賬,為了學術問題和權貴大打出手,以至於被免官,即使司馬家權傾朝野,他作為一個滿身黑歷史的人也沒有選擇曲意逢迎。
但另一方面,王基這樣的人在當時也難以施展自己的志向。他不去結交權貴迎合上級,家族顯赫但五十多歲才當上太守,雖然得到當政者的賞識,卻又身不由己地捲進了朝廷內鬥,晚年終於掌握重權屢建功勳,又在客觀上幫助了司馬家誅除異己,以至於被後人說成是司馬家的走狗。
王基的經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環境的扭曲,如果換成明君在位,以他的才能和品德,想必能夠成為一代名臣。但如果王基遇上的不是司馬父子而是其他更加沒有政治頭腦和容人之量的篡逆者,別說建功立業,小命能不能保得住都不好說。所以也不好說王基的運氣到底是好還是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