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王三年(戊申,公元前373年)
燕國在林狐打敗齊國軍隊。魯伐齊,攻陷陽關。魏伐齊,打到博陵。
燕僖公薨,子燕桓公繼位。
宋休公薨,子宋闢公繼位。
衛慎公薨,子衛訓繼位,是為衛聲公。
烈王四年(己酉,公元前372年)
趙伐衛,佔領首都濮陽附近七十三個村鎮。
魏國在北藺擊敗趙國軍隊。
這裡有個特別的現象,烈王三年,公元前373年,燕、魯、魏三國同時進攻齊國,前因後果缺乏。
有人不禁想問,這種事情在戰國很正常,不就是打來打去嗎?雖然說戰國確實很亂,但亂中也是有序的,打仗不是亂打,不是一時腦門發熱,總能說出一個一二三來。
從其他史料來看,這次燕、魯、魏不約而同攻打齊國,趁的就是齊國政權新老交替,政權不穩,想從中撈一把。
田和篡姜氏上位不久去世,田剡繼承大統,大概坐了10年的樣子,田午認為自己才是應該當國君的那個人,只有自己才能帶領齊國走向富強。於是,田午果斷髮動政變,宰了田剡,還斬草除根,殺了田剡的兒子田喜,此時田喜還是孩童。
田午上位後稱齊桓公,此公非彼公,與春秋時期齊桓公不是同一個人,春秋是姜氏的齊桓公,戰國是田氏的齊桓公。
齊桓公田午透過血腥政變登臺,伴隨而來的便是動盪,需要一段時間來彌合分歧,穩定朝局,恰在此時,燕、魯、魏等國打著維護正義的旗號,干涉齊國內政,攻城略地,撿便宜。
燕國從北邊打,魯國從南邊攻,魏國從西邊討,齊國很難招架,但也不死磕,也不號召“寸土不讓”。所幸丟一些地,堵住燕、魯、魏三國之口。
在齊國統治者田午眼中,尤其是自己剛靠篡位上臺的關鍵時期,保住自己的地位才是首位的,國家領土丟失一點也沒有什麼大不了。
戰國,漸漸地形成一種默契,誰家發生政變,其他國家都會趁機卡油。
公元前372年,趙伐衛,佔領首都濮陽附近七十三個村鎮,也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趙國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攻打衛國(衛生的衛),佔領七十三個村鎮,這不是笑話嘛?
確實是一個笑話。趙成侯剛繼位3年,便想展示自己的才能,怎樣在戰國展示自己的才能,一個字“戰”。要戰總要有目標,周邊燕國、魏國、齊國都是大國,西邊秦國不敢惹,找來找去,只有選擇衛國。
早在公元前379年,趙國便偷襲過衛國,只是沒有得手,還引發了大混戰,結果自己也被打得很慘。在我們第30期,《戰國也喜歡玩“大亂鬥”,打來打去》中有交代。這次,趙成侯新君上位,一想表現自己的才能,二來可繼承伐衛事業,但事與願違,折騰了半天,花大量人力物力,損失兵力,搶了73個村鎮。
趙國沒有討到大便宜,苦的前方士卒,73個村鎮的百姓,倒是趙成侯可以藉此鼓吹自己的武功。
統治者的利益,自古與國家利益難統一。
附文:
三年戊申,公元前三七三年
燕敗齊師於林狐。
魯伐齊,入陽關。
魏伐齊,至博陵。
燕僖公薨,子桓公立。
宋休公薨,子闢公立。
衛慎公薨,子聲公訓立。
四年己酉,公元前三七二年
趙伐衛,取都鄙七十三。
魏敗趙師於北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