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閱讀了《火種》第十一章《旅歐精英》,終於明白了什麼叫“逼上梁山”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有志青年看到了國內政治的黑暗,希望在國外去看看。許多有志青年選擇了歐洲——赴法勤工儉學。
當時勤工儉學的學生來源非常廣泛,既有中學生、大專生、師範生留日學生,還有教師、各業職員以及各界官員和退伍軍人。
其中年齡最大的是蔡和森的母親葛健豪(54歲),年齡最小的是16歲的鄧小平和10歲的王樹棠;同時還有20幾名女學生,這些女學生赴法要比男生的困難大的多,因為當時法國婦女找工作比男人更難。但他們為了求學和報國,勇敢的面對挑戰。
這些留學生剛去法國時,總體感覺還是不錯的,勤學尚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和學習所需。但一戰結束後,他們的生活面臨著很大的問題:
一戰結束後,西歐國家爆發了新的經濟危機,工廠倒閉,貨幣大幅度貶值,打工一天所得已無法滿足基本的日常開銷,並且當時的1600人當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有工作,中國留學生陷入了困境。
當時的華法教育會工作者盛成也說道:可憐青年學子,哪知世界酸鹹·····到了巴黎都變成了窮人。
也正是在這時候開始,他們真真感受到了無產者的悲慘命運,這可能也是後來他們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原因之一。
開國大元帥陳毅當時也在勤工儉學的隊伍中間,他後來談到:法國的工廠生活,是寄在資本制度的下面,不容工學者有發展的餘地,常常感著一種迫我同化的壓力。當貨物銷路極廣的時候,資本便僱過數的工人,以資製造。到銷路低落時便大批取締出來。資本家完全為自己利益起見,實毫無人心,我才知歐洲資本界是罪惡的淵藪。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當時因交不起學費,不得不輟學。但由於他年齡小,個子又矮,無法找到一個穩定的職業,只能顛沛流離,四處求生。後來他也說:是法國的資本家教訓了他,使法國的資本家使他走上了共產主義道路,並信仰了馬列主義。
衣實無著的學生,最後組織了起來,開始為生存而鬥爭,為求學而鬥爭。此舉惹怒了法國與中國政府,最後中國政府與法國政府簽訂了遣送協議,先後有三批留學生遣送回國。在歸國途中他們受盡了折磨。當時遣送回國的就要大元帥陳毅和毛澤東好朋友蔡和森。
當時沒有被遣送回國的留法學生,大多數去了德國,和比利時。因為當時德國和比利時的生活費用比較低。
周恩來後來說:我們都是被逼上梁山的。此言很精準的概括了當時許多青年的心路歷程。
這些留學生中的許多精英最終走上了馬克思主義道路,這與他們的艱難的經歷與實踐是分不開的。
人走上革命道路不是天生的,而是由於外來的壓迫和環境造成的。面對近代中國苦難的歲月,無數仁人志士開始救國探索,出現了多少英雄豪傑。時勢造英雄,當然最終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因為他們不但改造了時勢,又造就了新的時勢——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