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僅僅用了一個月時間,就擊敗了印度軍隊,給趾高氣揚的印度迎頭一擊。但咱們反思這場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之所以取得輝煌的戰果,不僅得益於咱們偉人毛主席高瞻遠矚,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氣概,更有解放軍前線指戰員同仇敵愾,保家衛國決心和勇氣。
另外,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也與印度國內混亂的指揮體系以及前線官兵毫無作戰經驗有很大關係。很多印度軍隊在和人民解放軍遭遇後,就開始投降,開始逃跑。
面對這樣一支部隊,解放軍豈有不勝之理,要是不能取勝,那真是太對不起印度士兵了。
就雙方部隊的指揮官而言,咱們有劉國華、丁盛這樣久戰沙場的將軍,而印度的指揮官,剛開始是第33軍的辛格,但辛格因為感覺到和解放軍打仗,必敗無疑,所以就鬧起了辭職。
最後,印度國防部長梅農以及陸軍參謀長等人一商量,把辛格的第33軍分解,新成立了一個第四軍,讓這個新成立的第四軍和咱們中國人民解放軍打仗,而且他們還給這個第四軍委派了一個關係戶當軍長,這個人就是考兒。
大家都知道,一般來說,大多數關係戶都是誇誇其談的草包,沒有什麼真才實學,這個考兒也不例外。
讓他當第四軍軍長,就如同咱們國家戰國時期,趙王委派趙括當趙軍主帥,同秦國的白起打長平之戰。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根本就沒有實戰經驗,那裡是白起的對手,所以趙軍失敗也就從這一刻註定了。
這個考兒和趙括相比,可以說兩個人是半斤八兩,不差上下,都屬於紙上談兵的將領,所以印度選擇考兒當主將,也註定會失敗。
考兒本人也因為1962年中印戰爭,他的人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原來的陸軍中將,最後成為印度軍方的第一號反面教材,被載入史冊。
今天老秦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考兒,咱們一起看看這位1962年的印軍主帥考兒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何會成為印軍的反面教材?
考爾出生於克什米爾的一個婆羅門家庭,在印度早些年實行的種姓制度中,婆羅門出身的考爾算得上家世顯赫。
另一個出身於這個婆羅門家族的名人叫做尼赫魯,此外,尼赫魯的妻子同樣姓考爾。
青年時代的考爾獲得了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為印度人保留的一個名額。 1933年畢業的他,按照慣例在英國部隊服役一年後,進入了拉加普特那步槍聯隊。
部隊生活艱苦,沒有堅強的意志很難適應,考兒從小生活優越,面對這種生活,當然難以適從,所以兩年之後,他就被調往陸軍勤務部隊任職。
可以說,對於任何一個想在軍事上有所建樹的青年軍官來說,桑赫斯特學院完全是成就夢想的地方,而軍隊基層則是夢想起航的地方,只要紮實沉穩,學以致用,年輕有為的考兒一定會前途無量,成為一個優秀的指揮官。
但是,考兒卻吃了基層連隊的苦,他要求上級把自己調往勤務部隊。考兒的要求很快得到上級的批覆,他如願以償地來到了勤務部隊。考
這樣一來,考兒雖然保全了自己,生活穩定安逸了許多,但同時也失去了將戰爭理論與戰爭實踐結合的機會。
在後勤部隊的日子裡,每當考兒聽聞同部隊裡的那些戰友晉升的訊息,他的心情都非常複雜,選擇離開基層聯隊的他,同時也喪失了加官晉位的機會。
考兒曾經在日記這樣寫道:“我曾幾次試圖重返原屬的步兵團或其他步兵單位,但都沒有成功。拉加普特那步槍聯隊並不想要我回去,或許,安逸於後勤的我已經不夠作戰部隊所要求的標準。”
由此可見,考兒當時的心態是既想晉升,又不願意吃苦,是一種典型的富家子弟心態。用中國話來形容,他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
西方有一句歇後語這樣說,當上帝為你關上了一扇門時,勢必會為你開啟一扇窗。
對於考爾而言,自己雖然被老部隊拋棄,但並沒有關閉他晉升的大門。
1942年考兒升任代理中校,在南印度某地擔任聯絡工作。
第二年,他被調往戰區,在科希馬一帶指揮一個摩托化運輸部隊,儘管這些工作依舊是些後勤工作,但至少他的軍銜一直在提升。
自1913年,英國駐印度總督麥克馬洪提出“麥克馬洪線”以後,中國曆任政府都對這條“麥克馬洪線”都明確表示反對。
由於1914年中英雙方的談判並未達成一致,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英國只是試探性對“麥克馬洪線”周邊進行勘測。直到1936年,“麥克馬洪線”正式作為國界出現在了英方地圖中。
但是,一年後,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這件事也就成為了當時國民政府“無足輕重的小事”被暫時擱置了。
到了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開始獨立建國,印度就順勢繼承了英國的勢力範圍,繼續把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中國藏南地區視為印度的領土。
在領土問題上,獨立後的印度甚至比英國殖民者還膽大。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咱們的偉人開始將目光投向西藏。而此時的藏南地區已經被印度非法侵佔。印度雖然在二戰中寸功未見,但卻獲得了獨立建國的機會。
一旦擺脫英國殖民者的統治和壓榨,印度人所展現出的野心,會比英國更大。
1950年初,印度軍隊大膽越過西山口進軍咱們中國藏南地區的達旺,到1954年印軍完全控制“麥克馬洪線”以南原西藏的門隅-洛隅-察隅地區,印度政府為此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進行管轄。
咱們的周總理在1954年的第六次中印會談中這樣說道:“‘麥克馬洪線’不僅中印邊界有,而且在中緬邊界也有,這是英國殖民主義者造成的,他們用鉛筆從喜馬拉雅山畫過來,就像瓜分非洲一樣。因此,這條線中國政府不能承認,但是目前維持現狀,雙方都不要越過這條線。”
印度總理尼赫魯針對咱們周總理的建議,明確表示:“如果有機會,雙方協商進行調整。”
事實證明,談判根本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尤其當對方陷入絕對的膨脹中時。
這個道理,印度的前主人英國和其鄰居法國都十分明白。胃口越來越大的印度總理尼赫魯於1959年3月22日,向咱們國正式提出領土要求,索要的領土面積達12.5萬平方公里,其中包括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
中國政府為了維護中印友好,對印度的武裝侵犯和無理要求,一直採取剋制、容忍的態度。然而,印度卻認為中國的忍讓是軟弱可欺,而變本加厲地在邊界製造事端。
中印邊境局勢在印軍的一次又一次挑釁中升級,隨時都有爆發戰爭的可能。
對於印度各軍種軍官而言,從二戰結束到印度獨立的這一段時期,是精神上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的時期,印度的軍官大多都是由英國軍校培養而出,如果效忠於英方,將是對祖國印度的背叛。而如果效忠於印度,則違背了軍人的職責。
但是,支援印度獨立的派系並沒有讓這些軍人陷入無休止的糾結,事實上,大多數軍官都被當局扣押了,迎接這些軍官的將是印度國民大會的審判。
面對當時複雜的印度局勢,考爾並沒有坐以待斃,他從陸軍檔案中偷來了一份檔案,交給了1954年底在德里受審訊的印度國民軍軍官的辯護律師們。
考爾的此舉顯然是明智的,因為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本人就曾經充當印度國民軍的辯護律師之一,而且尼赫魯和考爾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兩人用咱們中國話來說,是遠房親戚。
所以在審判以前,考爾就已經想方設法結識了尼赫魯。
1954年,尼赫魯最後一次從監獄中獲釋並前往西姆拉會見英國總督蒙巴頓伯爵的時候,考爾就找機會拜見了這位未來的總理。
考爾雖然喜歡安逸的生活,但他不像別的人那樣,只會享受生活。他不但會享受,而且政治嗅覺相當靈敏,他成功討好了尼赫魯。
從這以後,一直到考爾1962年聞名世界的一戰,這期間考爾和尼赫魯保持著非常親密的關係,他的事業也因尼赫魯對他的信任而平步青雲。
在總理尼赫魯的支援下,考爾逐漸在政治和軍事領域掌握大權,印度軍方逐漸產生“親考派”和“反考派”兩大派系。
不難理解,藉著考爾的關係,親近考爾就是親近尼赫魯,自然可以得到更快的晉升。然而,討厭這個毫無軍功的“關係戶”的高階將領考兒的軍官人數也不少。
當然,面對如日中天的考爾,他們並沒有任何辦法對付他。由於考爾無法承受周邊人怨毒的眼神,於是他進行了一場迫害薩姆·馬內克肖少將的運動,充分向我們展示了什麼叫做“小人得志”。
獨立後的印度在尼赫魯的領導下,實施了“不結盟”政策,憑藉在美、蘇兩個大國之間左右逢源,這個剛剛擺脫英國殖民的新國家得到了發展的契機。
二戰結束後,歐洲一片蕭條,日本一蹶不振,而印度藉著地理優勢和國際地位迅速成長了起來。在第三世界的吹捧下,印度一度自詡世界第三。
在印度國內局勢日趨穩定的同時,膨脹的印度逐漸把目光放到了中國的西藏地區。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印度政府不僅要求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自1947年開始,印度政府對咱們國家藏南地區的蠶食吞併愈演愈烈。西藏地區政府被驅逐,國人被打傷。
新中國建國之後,尼赫魯開始積極推行其“前進政策”,在蠶食中國領土的道路上更加瘋狂。持續時間長達十多年時間。
1961年9月17日至19日,印軍30餘人向擇繞橋頭咱們中國人民解放軍哨位瘋狂挑釁,以刺刀、步槍、衝鋒槍逼我執勤戰士後撤。人民解放軍雖然僅僅一個排的兵力,但是,面對人數眾多的印軍,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一步也不願意後退。
雙方對峙至20日,印軍終於首先開槍,打死咱們人民解放軍幹部1人,打傷戰士1人,到20日前,共打死打傷我軍邊防幹部戰士47人。
在這種情況下,咱們的偉人發出了對印自衛反擊戰的命令。
中印雙方誰都沒有想到,這場戰爭會在兩週不到結束。
這個時候,印度陸軍針對咱們國家,準備了一個“裡窩那”的作戰計劃,讓第33軍軍長辛格負責執行,發起對咱們中國絕對的打擊。
但這個辛格對印軍的作戰水平、後勤物資保障以及咱們人民解放軍的作戰能力非常清楚,所以不願意執行這個計劃,認為這個計劃既是執行,也必敗無疑,所以鬧起了辭職。
印度國防部長梅農和陸軍參謀長見辛格不執行命令,於是就想了一個辦法,把辛格的第33軍分解為兩個軍,其中保留了第33軍,另外又成立了一個第4軍。同時把考兒任命為第四軍軍長,讓他繼續負責執行“裡窩那”計劃。
為什麼要讓考兒來當軍長呢?
第一個原因是考兒和印度總理尼赫魯是遠房親戚,算是個關係戶。有了這層關係,印度國防部長和陸軍參謀長就不得不考慮給尼赫魯一個面子。
第二個原因是考兒本人是印度前進政策的制定者,當時他不但是印軍總參謀部參謀局長,而且是英國軍校的留學生,具有海外軍事院校學習經歷。
考兒既有裡子又有面子,所以就選用他來當這個第4軍的軍長。
雖然考兒在印度軍隊中的口碑很差,指揮能力也不足,但最終還是被委以重任,領導第4軍和中國軍隊開戰。
考兒本人對此項任命非常興奮,認為建功立業的機會到了,做著一戰成名的美夢。考兒也迎來他人生最高光的時刻。
儘管考兒信心滿滿,但卻改變不了他其實就是個草包的現實,他從未正兒八經的指揮過作戰,沒有絲毫戰場經驗。
讓這樣的人指揮戰鬥,結果可想而知。
在中印戰爭比較重要的戰役克節朗戰役打響的頭一天,印軍考兒卻因為自己支氣管炎發作,偷偷地跑回首都新德里治病去了,放棄了部隊的指揮權。
克節朗戰役結束後,咱們人民解放軍張國華將軍無不感慨地說:“我打了33年的仗,第一次打這種仗。”
考兒運氣不好,他偏偏遇上咱們人民解放軍。也可以說,咱們人民解放軍是考兒噩運的開始。
很快,中印戰爭結束,咱們中國取得完勝。
中印戰事完結得如此之快,除了人民解放軍不怕犧牲,敢於拼搏之外,咱們主要還得感謝考爾同志,作為尼赫魯總理的親信,印度陸軍中將,憑藉著自己和印度總理尼赫魯的親戚關係,獲得了中印瓦弄之戰的最高指揮權。
如果沒有考爾同志的英明指揮,咱們中國人民解放軍說不定不會容易打贏這場戰役。當考爾同志坐上印軍總指揮的位置後,這場戰役就基本失去了懸念。
考爾的能力,應該和趙括有點相似,搞陰謀詭計,搞勾心鬥角,搞迫害忠良絕對是一把好手,至於打仗嘛?那可真不敢恭維,畢竟他從來沒有指揮過任何戰役。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聊到這裡,請朋友們給個評論點個贊!
謝謝閱讀,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