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文帝十年冬,孝文帝劉恆開始推行新政,然而新政還未推行,就受到東騎將軍薄昭等皇親國戚的阻撓。當時鍾毓平息太原叛亂勝利而歸,孝文帝派薄昭等重臣到都門外接官亭迎接。在接官亭,鍾毓把太原平叛的情形向薄昭稟明。由於鍾毓在評判過程中斬殺了薄昭的親侄子,因此,薄昭自恃皇舅爺的身份,下令把鍾毓綁回府中,並將鍾毓在堂前斬殺。當時孝文帝雖然沒有直接下旨誅殺薄昭,而是勸其自盡,但薄昭卻不肯這樣做,後來孝文帝全身縞素,在薄昭靈位前捧酒獻祭,最終薄昭自殺。
無獨有偶,蕭何的七世孫,漢元帝時期的太傅蕭望之因為宦官弘恭、石顯等人的誣告而被漢元帝誤解,雖然漢元帝並沒有將他誅殺的意思,而是想要把蕭望之收監入獄,但蕭望之得到這個訊息後,就想到了要自殺,除此之外,他的門生也勸其自裁。看上去,這些漢臣都沒有接到帝王直接誅殺他們的指令,只是對他們的行為表示出了不滿與斥責,但這些臣子們並沒有上奏洗脫自身的罪名,更沒有跪地求饒,而是直接自盡而死。漢朝為何會出現這一奇特事件呢?
有些人認為,這不過是漢臣的氣節,要知道漢朝距離上古時期並不太遙遠,因此輕生死,重榮辱的氣節還存於世人心中,比如在《吳越春秋》中記載的《伍子胥渡江》的故事裡,漁夫正是為了保守秘密而投身江中自盡,正是因為對漁夫來說,他的榮辱遠勝生死。而一個漁夫尚且如此,當時的士大夫就更不用說了。
然而實際上,當時這些大臣之所以因為帝王的斥責或者一些行為而自盡,並不僅僅是因為氣節。畢竟氣節不能當飯吃,為了自身與家人的性命,這些士大夫即便向帝王低頭認錯,也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有一種情況下,即便帝王沒有下令誅殺這些大臣,他們也不得不自盡,因為有的時候,帝王很有可能會實行“隱誅”。要知道帝王直接下令誅殺就表明是有罪之身,但如此一來,帝王有失厚待大臣的顏面,而大臣則因為重罪而沒了臉面,這對於雙方而言都是不利的。
筆者認為,正因為帝王和大臣都要保證自己的顏面,為此雙方各退一步,留給大臣自裁的空間,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造成了漢朝時期大臣因為帝王斥責的話語或行為而自盡的情況時有發生,即便是到了東漢末年也不曾改變,就連荀彧也是這樣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