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歲末年初的時候,就是軍迷們調侃我軍開始集中曬落後裝備哭窮求打錢的時候,這不,從12月末到這兩天,空軍一直都在集中報道自己分佈在幾個戰區的依然在使用殲-7戰鬥機的作戰旅艱苦訓練的照片,讓人一笑‘還是那個味’的同時,也不由感嘆,都2022年了,怎麼空軍還在飛殲-7啊?
真的說起來,空軍目前既是我軍先進裝備最集中,技術水平最高的地方,但同時也是我軍老舊落後裝備剩餘數量最多,換裝壓力最大的一個軍種;所以咱們今天給空軍展望2022,就不像海軍那樣講先進兵力的服役進度了,而是要講講空軍老大難的二代機淘汰工程;來看看經典的美好祝願:今年能退役全部的殲-7和殲-8嗎?
畢竟海軍的第一代驅護艦幾年前就已經完成退役,目前最老的裝備也是北部戰區海軍那兩艘90年代初入役的052基本型驅逐艦,以及幾艘技術水平差不多的053H3在站最後一班崗,但這幾艘船除了缺少區域防空能力也還算不上有多落後,一直被吐槽五對負重輪的陸軍呢,現在除了中型合成旅當中那些因為105大八輪沒到位用來暫時頂裝的59D外,重型合成旅裡就剩第79集團軍頭等主力旅還剩半個旅的59-2沒換裝新車了;陸軍在主戰兵器上,這些年其實換裝的也是相當快的,往前去個幾年,那我軍可還有3000輛59系列,佔了全軍坦克的半壁江山呢。
相比之下空軍雖然這幾年光是殲-20這種四代機就已經接裝了大幾十架,坐擁了全世界第二大重型隱身戰鬥機機隊,而先進三代半作戰旅的數量也達到了至少14個(含2個殲-10B旅),超過700架規模的先進戰鬥機為核心,再加上500架左右的標準三代機,組成了全世界第二大,也是第二先進的空中力量,甚至如果考慮第一大空中力量由於需要多線部署,都可以算是亞太這個單一戰區內佔據絕對優勢的一支空中力量。
但同時也是我軍各個軍兵種當中貧富差距最嚴重的,落後與先進並存程度最高的,空軍五大戰區航空兵當中裝備殲-7的戰備旅,北部戰區與中部戰區就各自有3個,南部戰區和西部戰區還各自有2個,再加上兩個依然是主力的殲-8戰備旅,空軍目前剩餘的二代機部隊,還有足足12個之多,如果不是因為21年東部戰區最後一個殲-7旅喜迎殲-10C,甚至可以說我軍落後戰鬥機與先進戰鬥機的數量不相上下。
有人肯定要說,這都是二線部隊,不是真正的承擔一線任務的戰備旅,所以問題不大,那這說法肯定不對,不說北部戰區在半島一線的殲-7旅吧,就光是我軍剩下的兩個殲-8旅,那就一個駐紮在崇明負責上海防空,另一個駐紮在新疆某場站,是北疆地區唯一的一個戰鬥機旅,也要承擔烏魯木齊的防空,這兩個殲-8旅至今都還是各自戰區負責戰區內重要地域防空的支柱性力量,承擔的任務不比三代機部隊更輕。
在海軍擴充了一輪又一輪的新銳艦艇,部隊規模擴大幾倍,而陸軍也全面完成了合成化建設,落後裝備即將汰換乾淨的時候,空軍還有四分之一的戰備部隊都還是技術性能老舊的戰鬥機,就顯得格外的扎眼,更讓人關心,新年空軍能不能有一點新氣象,22年把這些落後戰機汰換乾淨,加快走入現代化,不要再每年哭窮要打錢呢?
實話說,咱當然也有22年空軍能淘汰全部二代機的美好願望,但事實當然是,雖然換裝程序會有所加速,但是想要一年換掉不說12個旅了,哪怕6個旅的二代機那實際上都是挺有些白日做夢的,背後的原因當然是挺多的。
一方面是我國航空工業的產能確實就不夠用,殲-16量產5年一共生產了7.5個旅,殲-10C量產5年一共生產了6個旅出頭的規模,再算上2個旅規模的殲-20也就差不多是就是航空工業能給空軍提供的全部換裝能力了;算下來不過是一年3個旅。很顯然,以一年3個旅的生產速度,無論如何在22年也是完不成二代機換裝的,雖然明年殲-20生產會大幅度提速,但是那也是以殲-10C生產即將結束,132廠開始減產殲-10C轉產殲-20為代價的,並不會帶來實際交機數量上的提升。
而另一方面,這3個旅的新機也不都是拿去直接或者間接替換二代機的,一方面是今年空軍某旅接裝新機後留下的二手殲-10A要整建制轉交給我們唯一的盟國,並不會留下去二代機部隊,另一邊是最早批次那幾個旅的殲-11A與殲-10A在多年高強度使用之下,壽命已經剩餘不多,並不都適合全部轉交給戰備旅使用,我軍估計今年樂觀點也就是能再完成兩個殲-7旅的換裝。
這麼一看,空軍的建設工作還是很任重而道遠的,再等過兩年殲-10A,殲-11A以及從俄羅斯引進的蘇-30MKK全部面臨到壽需要退役的時候,那就更是如此了,所以,我們在展望2022年空軍會有一個旅以上規模的新殲-20交付入列,全軍將迎來第一個殲-20滿編作戰旅,多個戰區多支航空兵旅都要迎來殲-20換裝;以及殲-10C即將完成任務圓滿停產,殲-16繼續產能全開加速製造換早期三代的同時也還得意識到,這一點戰鬥機的產量,離著空軍全面現代化這個需求還遠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