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零年十月之前,新中國剛剛經歷了抗日、解放等各大戰役,整片中華大地還沒有從戰火中甦醒過來,經濟上更是一片衰敗,但就在這個急需發展的年代,我國還是毅然決然的作出了抗美援朝的決定,經歷了將近三年的艱苦抗戰,最終取得了這場戰爭的最後勝利。
在這其中,有戰士們拋頭顱、灑熱血的奮力廝殺,但也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蘇聯在戰爭中提供的援助在當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蘇聯為什麼會對我國進行援助呢?又究竟援助了哪些東西推動了這場戰爭的步伐呢?
世界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雅爾塔體系的建立,形成了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與此同時,雙方的矛盾日益加劇。由於世界剛剛安定下來,因此雙方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運用除軍事手段之外的經濟封鎖、政治孤立等手段進行冷戰。
美國為了推行自己的霸權主義政策,將目光瞄準了朝鮮地區,在它的支援下,南朝鮮公然越過三八線,首先將戰火挑起,此前,英國首相丘吉爾剛剛發表了著名的演講,將冷戰格局正式拉開,但蘇聯在二戰中遭受了重大的損傷,不僅要在東歐駐軍,以防法西斯的勢力東山再起,而且國內還缺乏大量的勞動力,還要時時面對美國的威脅,所以對於美國挑起的朝鮮戰爭,實在是無力阻止。
而且斯大林明確地知道,一旦蘇聯涉及這場戰爭,之前的冷戰會瞬間演變為熱戰,這場區域性戰爭也會瞬間升級,甚至可能演變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因此在斯大林的授意下,駐華大使羅申開始探尋中國對這場戰爭的態度,經過與我國談判,羅申立即向斯大林表明我方的態度,如果我軍進行抵抗,需要蘇聯提供空中援助,當然這一話語,並沒有表明我國就一定會出兵朝鮮作戰。
就在我國商議是否去朝鮮作戰時,朝鮮的戰局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9月15日,聯合國軍的指揮官麥克阿瑟帶領著以美國為首的海軍陸戰部隊來到了朝鮮戰場,於是一場以鐵鉻行動的作戰計劃就此展開,客觀上來說,這場行動對於聯合國軍方面來說雖然搶佔了先機,但卻有很大的冒險性,但對 於美國來說,這場冒險行動還是很值得的。透過這場行動,朝鮮軍隊的後方補給被聯合國軍切斷,甚至朝鮮軍隊已經被對方團團包圍,可以說,朝鮮戰爭的主導權已經完全被聯合國軍牢牢的握在手中。
朝鮮戰場上的這一變故,立即引起了中央的重視,一旦朝鮮被聯合國軍攻破,那麼中國的邊境地區將會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脅,為了保衛邊境地區的安寧,中央立即對付朝作戰這一方案進行了重新考量。就國內局勢而言,我國剛剛結束戰火,最需要的便是休養生息,實在是不適宜再次加入戰局。
即使在這樣艱難的處境中,我們也不能對於外來的鐵蹄視若無睹,更不能對於西方列強肆意踐踏鄰國的行為聽之任之。中國雖自古以來都是以禮儀之邦著稱,但若是聯合國軍將戰火燒到我們的家門口,我們也不會置之不理。
但美國方面並不這樣認為,麥克阿瑟對於我們在對待領土方面的態度上的認識並不十分明確,他只是單純的以為我國根本沒有精力去管理邊境問題,於是便無視我國的警告,公然越過三八線,並迅速將南朝鮮的首都平壤攻破,企圖完成對朝鮮半島的統一。但攻打弱小的朝鮮並不能滿足美國的侵略慾望,他們迅速將目光對準中國,在敵方指揮官的命令下,美軍的飛機多次在我國的東北邊境地區盤旋,丹東一帶慘遭轟炸,這場原本針對朝鮮的戰爭像火一樣快速的蔓延到我國的邊境地區。
就在這個危急關頭,蘇聯卻保持中立的態度,一方面他們的領導人委婉地拒絕了對我國進行軍事支援,另一方面他又好像看不到美軍的過分之舉一般,只是要求我國儘快支援朝鮮作戰,即便是隻派出一小部分兵力意思一下。對於斯大林這種想當然的說法,我國對此做出解釋,一旦我國向朝鮮派出軍隊,一定會面對一系列的困局,因此一定不能貿然行事,必須要做出詳細的計劃和準備。
我方的解釋並不能讓高傲的斯大林滿意,斯大林開始對我國進行威逼利誘,首先是對我國進行勸導,他表示美國方面對於這場行動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並進一步表示,如果中國參加這次行動,那麼蘇方將作為我國最大的靠山,一定會給美國方面造成壓力,屆時不但可以結局朝鮮問題,還能夠讓我國頭疼的臺灣問題一併解決。
唱完紅臉後,又接著辦起了白臉,如果中國不能積極的對待朝鮮問題,只是一味的任由美國的行動時,那麼以後中國的發展將得不到蘇聯的任何支援,甚至於臺灣問題將不會得到任何解決。
雖然斯大林的這番話表示蘇聯會成為我國行事的一個堅強後盾,但始終是一句空話,只要我國提出在武器裝備、軍事援助等方面的問題時,對方往往顧左右而言他,明擺著就想要我國去解決這場戰事,自己好坐收漁翁之利。在看到對方的態度後,我國只能先暫時中止之處異國行動。而斯大林在得知我國的動向後,開始轉變思路,而這一次的舉動直接將我國推到了風口浪尖上,斯大林究竟做了什麼呢?我國又是怎樣處理這次危機的呢?請聽小編細細道來。
出兵
原來,斯大林後來直接向毛主席致電,對方表示,既然我國在派兵方面猶豫不決,那就索性不要出了,直接讓那些沒有家園的朝鮮人退到中朝邊界,這樣一來,順便可以在此地建立一個新的朝鮮政權,也不用再時時擔心美國的侵略了。
斯大林的這一計劃簡直是在我國埋下了一個定時炸彈,美國一旦將朝鮮攻下,很有可能以此為藉口,對我國發動攻勢。我國如今已經到了騎虎難下的境地,最好的辦法便是儘快派兵遠赴朝鮮作戰。除了面對美國方面的壓力之外,更是處於中蘇關係的考量,此時中國還處於社會主義陣營當中,國內各個方面還比較落後,還需要蘇聯方面的幫助,不能因為朝鮮這件事和蘇聯產生衝突。
為此,我國重新召開座談會議,周總理詳細地介紹了蘇聯此時的態度,雖然蘇聯並沒有與我國在空中掩護方面達成一致,但已經明確表態,會對我國進行軍事援助,在此情況下,中央敲定了在朝鮮作戰的計劃。於是在彭大將軍的帶領下,中國人民志願軍踏上了他們前行的征途。
不過三個月的時間,我軍就發動了三次戰役,將敵方逼至分界線之內,但在這幾次戰役中,我軍所採用的武器全都是從對方陣營中繳獲的,雖然這些武器的種類繁多,但卻沒有多少實際效果。之所以取得這幾次戰爭的勝利,全都依靠我軍戰士的堅定信念和彭大將軍的英明領導。但這終歸不是長久之計,一旦我軍進入人困馬乏的境地,戰局便會發生翻轉性的轉變。
開始支援
好在從一九五一年開始,蘇聯開始向志願軍提供武器裝備,其中有16萬支普通槍支,近1萬挺機槍,除此之外,還配有子彈1.75萬發。雖然這些武器都是蘇聯所淘汰下來的末流裝備,但對於我軍戰士來說便是刺向美軍的一把利器。
但蘇聯所提供的所有武器並非只有這些末流裝備,它還向我軍提供了大口徑的火炮和榴彈炮、反坦克裝備、高射炮,甚至於我軍所使用的所有坦克和通行車都是由蘇聯提供,並且為了我軍能夠儘快與聯合國軍的火力相抗衡,蘇聯曾派出十個坦克火炮團進入中國,對我軍進行專門性的訓練。
不僅如此,在朝鮮戰場上,我軍的53個高射炮團、火箭師、炮師。兵工團、鐵道兵師所使用的所有武器幾乎都是由蘇聯提供的,並且就是蘇聯的裝備為志願軍解決了一大難題,那就是在空中方面的作戰。陸地上的作戰我們還可以依靠戰略戰術稍加彌補,但若是敵軍進行空中轟炸,我軍對此根本就無從下手。在敵軍空中作戰部隊的威脅下,給我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我軍的後勤補給線就曾因為對方的多次轟炸而中斷,致使很多戰士長時間面臨著彈盡糧絕的局面。
而要想建立一支強大的空軍隊伍,就需要五十年甚至於上百年的磨練,此時我國的空軍尚處於萌芽階段,根本無法在朝鮮戰場上使用,此時蘇方的支援便像一場及時雨挽救了當時的困局。在最開始的時候,蘇聯便向我軍提供了1300多架飛機,從米格-9戰機到米格-15戰機等型號應有盡有。
在這當中,以米格-15戰機的戰鬥力最為強大,甚至在某些效能上比美國的一些戰機更為優良。它是蘇聯第一代噴氣式戰機,是在德國ta-183戰機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最佳化,它所採用的是後掠翼設計,後掠角為35度,有效的解決了高速飛行中的阻力問題,並且在這一戰機上,其飛行翅膀配有4個翼刀,解決了機翼上的某些結構性問題。
在火力方面就更為突出,它配有多門航炮,在機翼下方,更有多枚火箭彈,能夠極大地增強對攻擊目標的攻擊強度。蘇聯不僅向我軍支援戰機,而且還派出空中作戰部隊前來相助,在蘇聯的十多個空中飛行員的炮火衝擊下,在一天之內先後有十四架美國戰機墜落。
但蘇聯所做的遠不止這些,其飛行員時時對中朝的邊界進行偵查,一旦發現美國戰機的蹤影,立即進行攔截轟炸,以保衛我軍後方的安寧。畢竟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蘇聯並不吝嗇對我軍進行技術支援,在專門的培訓下,我軍以極短的時間建立了一支屬於自己的空軍作戰部隊。
隨後,這支隊伍也進入這一戰場,與美軍的F-86戰機展開了一次生死較量,對方的戰機比蘇聯的戰機要領先很多,並且配備的設定也更為全面,但米格-15並非一無是處,它最突出的一個特點便是非常頑強。所以在這一戰場上經常可以看到一種非常詭異的場景,那就是雖然美國的戰機已經已經對我軍戰機發動了數枚炮彈,就連機身已幾乎被毀,但這架戰機依然能夠與美軍的戰機繼續戰鬥,甚至可以趁對方不備之時進行反擊。
除卻米格-15自身的效能之外,我軍還針對美國空軍的特點,制訂出專門的作戰計劃,而這種針對性的對策,確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當抗美援朝進行到第三階段的戰役時,我軍的空中作戰部隊首次打響了這場戰爭中我軍空中作戰的第一槍,此時,美軍的F-86戰機正在我軍的頭頂上肆意橫行,根本沒有料到我軍也會有空軍出動。而在鎖定對方的動向之後,我軍飛行員立即展開行動,直接將戰機上移,對著美軍的戰機俯衝而下,在與對方的距離拉近後,我軍隨即發動了攻擊,多枚炮彈徑直向美軍戰機襲去,給這些不可一世的美軍一個巨大教訓。接著在後來的戰鬥中,我軍再次出動,將美軍的戰機再次墜毀。接連的勝利,是對於這些飛行員連日來刻苦訓練的最大肯定,也極大地鼓舞了我國空軍作戰部隊的信心。而空襲的勝利,除了戰士們的堅定信念之外,蘇聯的幫助便是這次成功的重要因素。
直到後來,朝鮮戰爭結束,我軍司令員王海上將在他自己的回憶書中也承認,這一戰場上的空戰勝利的很大一個因素就是來自蘇方的支援,而後來戰後的統計資料更是最有利的佐證,據有關資料顯示,在我軍赴朝作戰期間,蘇聯先後在戰場上投入了12的空軍師,其人數已累計超過7萬多人,在炮火的轟鳴聲中,敵軍的一千多架飛機先後墜落,既然已經投入戰鬥,那不可避免的就是人員傷亡狀況。這場戰爭中,蘇軍戰士已經有近300多人壯烈犧牲,而這些人中,大部分就屬於飛行員。為了紀念這些戰士在這場戰爭中付出的巨大代價,我軍在旅順專門為其修建了烈士陵園,走進這片區域,一座由200多座墓碑組成的巨大陣地映入眼前,在這其間便安放著這些異國戰士的最美身影。
除了空軍作戰部隊提供的有力支援外,在戰爭後期,為了儘快將這場戰爭結束,蘇聯將自己壓箱底的武器裝備都拿了出來,那就是喀秋莎火箭炮。建造這一武器的初衷是為了對付兇狠的納粹德國,那八條發射管道的設計,所集中的火力十分兇猛。除去戰鬥方面的優勢,就總體而言,這一設計稱得上是別出心裁。這八個發射孔並不是死板的,而是根據具體的作戰需要可以篩選,既可以選擇單枚炮彈發射,也可以部分發射亦或是整體發射。若是將彈藥全都放在發射筒內,最多可同時發射16枚炮彈,而它的射程最遠就可以達到8000多米。
別看它每次可發射的彈藥多就以為這一武器的使用就十分複雜,其實恰恰相反,整個裝填過程就只需要十分鐘,極大地提高了我軍的作戰效率。與裝填速度相比,發射速度便顯得超級之快了,在火箭彈發射之後,便應該立即撤退,以免對自己造成傷亡,而對方在此猛烈炮火的衝擊下,在生死的考量下,很快便陷入了混亂。總的來說,蘇方提供的這一裝備,既可以用兇猛的火力給敵方造成大面積的傷亡,使得敵軍的炮火毫無用武之地,而且可以將對方堅固防禦工事全部擊垮。在這種強悍的戰鬥力面前,德軍只能如喪家之犬一般在自己的陣地上逃竄,甚至一度成為德軍記憶中的禁區。
在那些德軍看來,大炮比這一武器親切的不是一點半點,主要在於這些尋常裝備他們已經有了應對之法,而喀秋莎火箭炮卻無懈可擊,完全就沒有抵禦的方法。而這一武器成為很多德國士兵心中再不願回想的痛苦記憶,他們對其已經有了畏懼心理,乃至於一聽到這個名字,都會冒出一陣的冷汗,由於其炮彈在高速飛行時傳出的怒號生,他們還為其取了一個特殊的名字,叫做斯大林的管風琴。從德軍的畏懼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喀秋莎的強大,當然,自運送到朝鮮戰場上,它的威力也沒有削減半分。在上甘嶺戰役中,為了儘快將高地奪回,我軍直接出動了二十多門喀秋莎火箭炮,在還不足半個小時的時間內,美軍就已經遭到了巨大的損傷,此次戰爭過後,美軍對於這種火力超強的武器產生了深深的忌憚,而在這之後的戰爭中,這一武器也發揮了不小的貢獻。
蘇聯除了在武器裝備上給予我國特別的援助之外,還在其他方面給予我國大力支援。由於這次援朝行動較為緊急,所以我國在與朝鮮還未達成一致之時就迅速到朝鮮作戰,所以在後來兩軍在軍事指揮、戰略戰術、交通運輸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分歧,就在兩軍都互不退讓之際,斯大林的立場在其中便起到決定性的意義。自我軍在朝鮮作戰以來,雙方在用兵規模和指揮權兩大方面模糊不清,出現了明顯爭執,就在這種情況之下,斯大林立即來電協商,兩國軍隊應該有統一的指揮,而且中國志願軍這方面的作戰經歷豐富,應該由中國擔任主要指揮官,而朝鮮軍隊從旁協助。對於斯大林這番建議,朝鮮方面無話可說,最終同意了這一決定,成立聯合指揮部,統一軍隊的指揮權。在這一方針的引領下,兩軍的戰鬥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隱隱有趕超美軍之勢。
總體來說,朝鮮戰爭期間,蘇聯對我軍的幫助是巨大的,它對於這場戰爭的順利結束,我國內外困境的解決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而透過抗美援朝這次行動,增強了中蘇之間的友好同盟關係,也使得兩國之間的合作更為密切,更向世界表明了我國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定決心,充分展示了新中國的國威君威。而如果在此次戰役中,沒有蘇聯的援助,無論是與美國的交鋒,還是國內經濟的恢復,我國都需要經過更漫長的道路。本期影片的講述到此就告一段落了,不知道各位對本期影片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下期節目再見,期待與各位再次相逢!
影片連結:https://www.ixigua.com/7049641287292715551?logTag=c68e4ca4388c276581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