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梅毒的皮疹類似哪些面板病的表現?
二期梅毒的皮疹與玫瑰糠疹、多形紅斑、銀屑病等相似,需仔細鑑別。
二期梅毒斑疹又稱玫瑰疹,最多見,佔二期梅毒皮疹的70%-80%。早期類似傷寒病的玫瑰疹,為淡紅色,大小不等,互不融合,為邊界較清的圓形或橢圓形斑,直徑為0.5~10cm,按壓會褪色,沒有自覺症狀。
發於手掌、腳掌者,可呈銀屑病(俗稱牛皮癬)樣鱗屑,底部呈肉紅色,壓之不褪色,皮疹顏色由淡紅,逐漸變為褐色、褐黃,最後消退,但是區域性面板顏色加深。
複發性斑疹通常發生於感染後2~4個月,皮疹如指甲蓋或各種錢幣大小,數目較少,中央可消退,面板外觀恢復正常,邊緣發展呈紅色,形成環狀紅斑樣。
二期梅毒扁平溼疣的表現可類似病毒疣,好發於肛周、外生殖器、會陰、腹股溝及大腿內側等部位,皮損初起為表面溼潤的扁平凸起皮疹,隨後擴大或融合成直徑1-3cm大小的扁平斑塊,表面糜爛,少量滲液。有時也需與藥物疹鑑別,後者發病前有服藥史,全身發疹,有輕重不一的痛癢,停藥後皮疹可自愈。
二期梅毒的面板表現有哪些特徵?
面板損害為二期梅毒的主要損害,其表現形態多種多樣,可為斑疹、斑丘疹、丘疹、丘膿皰疹、毛囊性皮疹、扁平溼疣及口腔黏膜斑等。常見的為斑疹、斑丘疹性梅毒疹。
斑疹性梅毒疹:斑疹又稱玫瑰疹或薔薇疹,斑疹佔二期梅毒疹的70%-80%,為圓形或橢圓形,數目較多,分佈對稱,孤立散在,直徑為0.5~1cm,呈淺紅色至深玫瑰色,沒有自覺症狀或有輕度瘙癢。皮疹常由軀幹開始,之後波及腹部、四肢內側面,最後對稱性分佈於全身。
丘疹及斑丘疹性梅毒疹,臨床亦常見,約佔二期梅毒疹的40%左右,二期梅毒面板上長丘疹發生在二期斑疹之後,約晚3周。在面部、軀幹、外陰、四肢屈側出現綠豆至指甲大小的浸潤性丘疹,為紅色、銅紅色或暗紅色,表面平滑或有鱗屑。丘疹性梅毒疹變化較大,小的發生在毛囊口,稱毛囊性梅毒疹,也可為牛皮癬樣、苔蘚樣、環狀雞眼狀等。丘疹鱗屑性梅毒疹表現為皮疹呈暗紅色扁平丘疹,可互相融合成片,其上粘有白色皮屑,下有淺表糜爛,邊緣一圈呈紅色,頗似牛皮癬樣發疹者,好發於軀幹、四肢等處。
此外可見梅毒性白斑,常發生於女性,一般發生於感染後數月至一年,在頸後及頸側出現色素減退斑,也可在瀰漫性色素加深的基底上,散在有色素脫失斑,邊界不清,多呈指甲大小。白斑可持續數月之久,甚至治療梅毒後也不能使白斑消退。該白斑又稱“頸白皮病”,類似白癜風,需要和白癜風相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