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泗安鎮中心幼兒園,孩子們參與趣味運動。新華社發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北苑村社群轄區琥珀小學(東區)的一年級新生。陳三虎攝/光明圖片
進入小學,在不少家長看來,這是人生“正式學習”的起點,也是人生一個重要的節點,各種期許隨之而來。看著幼兒園的“小豆包”即將成為一年級的小學生,家長們既有欣喜,也有擔憂——零起點的孩子拼音不會,漢字沒識幾個,能適應小學的學習節奏嗎?幼小銜接,銜接的是什麼?該有怎樣的準備?
今天,我們邀請相關園長、研究者對這些疑問來一次解答,找尋幼小銜接密碼。
培養自理能力循序漸進,相信孩子具備自我成長能力
記者:以前在幼兒園,處處都有老師幫著。進入小學都需要自理,孩子能做好嗎?應該從何時開始培養訓練這種自理能力?
北京市順義區教育研究和教師研修中心研究員王曉鴻: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
幼小銜接,家、園、校都要理性認識到:兒童入學適應期間是兒童自我主動建構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監控和自我調整的過程,更是自我經驗的積累過程。這些實踐後積累的經驗都將轉化為日後的學習能力。
成人應為兒童留出自我適應、自我成長的空間和時間,放平心態、減少因擔憂而產生的內心焦慮,相信孩子長大了、具備自我成長能力。如果僅僅有能力而沒有形成習慣,習得的能力會慢慢退化,也將影響其他方面的能力、習慣的發展。孩子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同時也會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徵。每一個孩子在沿著相似程序發展的過程中,各自發展速度和到達某一水平的時間不完全相同。幼兒園、家長,學校都應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在不斷摸索與經驗的積累中,尋找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時機與方法。
面對新環境的挑戰,離不開家長的包容與高質量的共情陪伴
記者:孩子知道自己要上小學了,感覺不是很高興,對幼兒園有一種依戀。如何調整情緒?培養孩子入學的興趣?怎樣和同學、老師好好相處,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
北京市海淀區頤慧佳園幼兒園園長楊意:順利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離不開成人的包容與高質量的共情陪伴。
接納孩子負面情緒的表達。一個人面對環境的改變時,由於對未來的未知而產生焦慮情緒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對於剛入學的孩子來說,這種焦慮更會毫無掩蓋地表現出來:由於性格的差異,有的孩子會透過發脾氣、哭鬧等方式直接表達出來,有的孩子則會表現為悶悶不樂、粘人,不願意嘗試新的事物等。這些負面情緒,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孩子對環境的熟悉與瞭解不斷加深,而慢慢得到緩解。因此,要接納與理解入學初期孩子因不適應新環境而產生的負面情緒,與他們共情,告訴他們自己現在的感受是正常的,被理解的,幫助他們緩解心理壓力。
幫助孩子瞭解未知新環境。幫助孩子瞭解新環境,對緩解他們內心的焦慮情緒,起著重要的作用。譬如很多幼兒園,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前,會安排他們走進附近的小學校進行參觀訪問,走進班級課堂,與哥哥姐姐、小學老師開展課堂互動;觀察課間十分鐘哥哥姐姐的活動形式及內容,幫助孩子在與真實的環境互動中,感受小學生活的內容。
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情感期待。家長可以邀請身邊同事或親友家中正在小學就讀的大孩子,介紹小學生活,以及他們自己的成長感受,幫助孩子透過同伴的經驗瞭解與小學相關的內容。同時,家長可以透過鼓勵孩子結交班級中與自己住得近或興趣相同的小夥伴,形成穩定的交往關係,這也會讓孩子對上學時刻產生更多的期盼。
幫助孩子建立對新環境的客觀期許。作為孩子最熟悉與信任的家人,家長在與孩子透過各種形式完成入學準備的過程中,還要做到實事求是,客觀真實地幫助孩子面對與理解未來生活中即將出現的差異。不過度美化學校,和孩子一起做好積極的心理建設,賦予他們面對新環境的力量,使他們從容自信、樂觀快樂地面對新環境的挑戰。
有能力打底,暫時知識上的落後會很快跟上,不會成為影響孩子學習成長的“坎兒”
記者:現在要求“零起點”教學,有孩子拼音不會,漢字沒識幾個,百位數加減不會,和提前做了知識準備的孩子相比,會落後嗎?小學教育與幼兒園教育有何不同?能適應小學的學習節奏嗎?
北大附小教師莊嚴:常年在低年級教學的老師都知道,知識的“零起點”,是最不需要擔心。零起點教學既是對教育教學規律的尊重,也是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尊重。孩子們是否有潛力,是否有後勁兒,能否在短時間內快速融入集體,找到小學生活的樂趣、自信,靠的是自理能力、閱讀習慣、其他行為習慣的儲備。如果有這些能力打底,暫時知識上的落後會很快跟上,根本不會成為影響孩子學習成長的“坎兒”。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開始,他們的認知、情感、行為都在以不可估量的速度悄然生長。
針對教學內容,每所學校也會因地制宜,靈活變通。以拼音學習為例,一般來說,統編教材建議拼音集中學習時長為28學時左右,學校會在此基礎上根據需要增加1.2—1.5倍的時長餘量。拼音後的第一、二個課文單元,也可以變為靈活的拼音學時。此外,還有貫穿一至二年級兩整年的鞏固學習時間。老師們會用各種花樣,認讀、拼寫、一兩句話日記,全面夯實基礎,讓每個孩子不管哪個層級,都會有看得見的成長。
讓“零起點”的孩子更好地適應小學節奏,這需要小學、幼兒園的雙向助力、課程與教學的雙向發力。學校一方面要銜接幼兒園的遊戲化教學,透過豐富玩的課程、玩的教學、玩的資源,更好地實現學玩結合,寓教於樂。另一方面要銜接小學的行為習慣和體系化的學科教學,在閱讀習慣、勞動習慣、體育習慣、聽課習慣、作業習慣等方面下功夫。
幼小銜接是情緒情感、生活習慣、社會交往、學習能力等全方位的銜接
記者:幼小銜接,銜接的重點是什麼?家長該如何助力,培養孩子哪些習慣?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孫薔薔:家長應明確:不僅是對“知識技能”的銜接,更是對“學習品質”的銜接,家長應保護兒童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培養兒童的專注力、主動性、堅持性和計劃性等良好的學習品質,杜絕抱著“不輸在起跑線上”的心態,搶先“起跑”。不僅是對“學習內容”的銜接,更是對“學習方式”的銜接,家長應認識到2~7歲的兒童認知發展處於前運算階段,理解並支援幼兒園和小學一年級階段孩子是透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的方式進行學習,杜絕“小馬”拉“大車”,使孩子產生厭學情緒。不僅是對“智力因素”的銜接,更是對“非智力因素”的銜接,家長應關注兒童情緒情感、生活習慣、社會交往等方面的準備和適應。
家長應重點關注兒童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傾向的培養。在學習態度方面,應保護兒童好奇和好問的天性,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如果學習活動很重要兒童卻不感興趣的話,應想辦法激發學習動機,從不同的學科中發現興趣點,由淺入深地學習,把“要我做”變成“我要做”。保護孩子主動做事的願望和參與的積極性,鼓勵孩子大膽嘗試,在孩子表現出主動努力地學習態度時給予積極地欣賞和鼓勵。在學習行為傾向方面,應提供一個有利於兒童專注學習的環境,不隨意干擾或打斷兒童的學習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兒童的任務意識和完成任務的好品質,當兒童不能堅持某種學習活動時,要認真瞭解原因,針對不同的情況分別對待,切記不能因強烈的望子成龍心態去強迫兒童做他們不願意甚至是超出其能力的活動。幫助兒童理解計劃的重要性,為兒童做出善於計劃的榜樣。
家長應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作息習慣、閱讀習慣、勞動習慣和自理習慣等。應結合兒童身體狀況和年齡特點,合理安排運動量,有意識地將跑、跳、投擲等運動與遊戲結合起來。以身作則,以規律作息的習慣影響幼兒。與孩子一起讀書,堅持每天閱讀,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鼓勵幼兒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在不斷練習的過程中,養成獨立和生活自理的好習慣,在完成責任後,給予孩子充分誇獎和鼓勵。
(本報記者 靳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