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名昭著的黑奴貿易
《魯濱孫歷險記》相信很多人多多少少有點了解,是英國作家笛福的一部作品,書中的主人公魯濱孫流落荒島,經過艱苦奮鬥,把荒島改造成了適合自己生活的家園。魯濱孫勤奮、節儉、堅韌、有信仰的奮鬥精神,也被標榜為工業革命以來西方社會資本主義精神的真實寫照。
很多瞭解過這部作品的人,都知道為什麼魯濱孫會流落荒島,因為當時魯濱孫的種植園缺少勞動力,所以他就想著去非洲搞點黑叔叔回來擴大生產,但是他很快就發現,販賣黑奴比起開種植園更賺錢,所以魯濱孫乾脆叫上幾個小夥伴弄條船,準備去非洲販賣一船黑人回來,不過還不幸遇上了暴風雨,才有了後面流落荒島的故事。
這本小說出版於1719年,我們可以把裡面的情節看成是17、18世紀的寫照。魯濱孫在荒島之前的經歷告訴我們,在那個激動人心的大航海時代,單從賺錢角度講,老實工作不如海外貿易,海外貿易不如開種植園,開種植園不如販賣黑奴。
奴隸制,是指奴隸主擁有奴隸的制度。勞力活動須以奴隸為主,無報酬,且無人身自由,曾以多種形式存在於世界各地,但是有一條貿易路線以及國際規模與實力的影響而聞名,那就是大西洋奴隸貿易從十五世紀末十到十九世紀中期結束,橫跨三個大陸板塊,強行將超過千萬的非洲人民帶去美洲,因此貿易影響的不僅僅是這些奴隸,以為他們的後代,更是對涉及大部分地區的經濟與歷史造成巨大的影響。
大西洋奴隸貿易於十五世紀末開始,透過葡萄牙所屬的西非殖民地,以及西班牙在美洲建立的殖民地而開始的,新殖民地種植甘蔗、菸草、棉花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然而新殖民地的移民和契約傭工,不足以開墾整個新大陸。而美洲原住民也被大量奴役了,還有很多人死於疾病,也有一部分人成功反抗了奴役,於是為了滿足勞動力的巨大需求,歐洲人又開始盯上了非洲的黑叔叔,在數世紀以前,非洲奴役便以各種形式出現,一些奴役是有契約制的,也就是他們還有契約期限和贖身的機會,其他的則更像非洲的農奴,而在一些社會體制中,奴隸能成為主主人家庭的一部分,可以擁有土地甚至是權利,這種還是比較幸運的。
但是當白人船長帶來工業產品、武器還有朗姆酒來交換奴隸時,非洲的國王與商人毫不猶豫的出賣了人民,他們不認為自己在出售同胞,而是罪犯、欠債者或者敵對部落的戰犯,過去國王通過出售奴隸來增強國力,使他們有能力與鄰國的敵人對抗,非洲國家透過奴隸交易變得繁榮昌盛,但是歐洲巨大的奴隸需求,為非洲國家帶來了競爭,掠奪奴隸成為了戰爭的導火索,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奴役掠奪的侵擾,非洲各王國需要歐洲的武器,他們透過奴隸來交換武器,因此奴隸交易也成了一場武器競爭,改變了整個大洲的社會秩序與經濟。
但是對於奴隸來說,他們面對的是無法想象的殘忍,奴隸抵達海岸邊的交易站後,為了預防跳蚤,被剃光的光頭,還打上了烙印。被裝上船送去美洲,他們中約有20%的人再也沒能見到陸地,那時候船長為了節約空間,儘可能多塞點人在甲板下
不衛生的環境讓奴隸感染疾病死亡,其他的則由於疾病被拋入大海,或者是為了殺雞儆猴,嚇嚇那些膽敢反抗者,船長會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割下奴隸的耳朵,作為購買的證據。
一些奴隸決定自決生死,許多非洲內陸居民從未見過白人,認為白人是食人魔,不斷帶走居民,並且返回索要更多,非洲居民害怕被吃掉,或者只是不想繼續受折磨,很多人選擇自殺或者絕食,他們相信死後能魂歸故土,活下來那些則完全失去了人權,被像貨物一樣對待,女性和孩子被扣留在甲板上,讓船員欺凌,男人則被要求表演舞蹈,這樣可以使奴隸活動身體
大西洋奴隸交易嚴重影響了非洲的未來,非洲大陸不僅失去了數千萬青壯年,而且由於大部分被帶走的奴隸為男性,人口結構上的長期影響更為嚴重,當美洲與歐洲最終禁止了奴隸交易後,曾經由於奴隸交易發達的非洲國家就都垮了,直至今日愈演愈烈的競爭以及歐洲武器的流入,依然是非洲大陸上戰爭與動盪的種子,大西洋奴隸交易同時促進了種族歧視的發展,現在美國黑人的先輩大多數都是那些曾經在摘棉花的奴隸,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黑人如此敏感動不動就發生暴亂
歐洲人總喜歡喊著人人平等的口號,然後做出噁心的事情。他們聲稱非洲人生來就比自己低賤,所以註定被奴役,歐洲人竭盡全力的證明這理論,這樣歐洲與美洲的奴隸制就建立在了種族歧視的基礎上,使得這些奴隸以及他們的後代,都不可能在社會上獲得平等的地位,大西洋奴隸交易的影響在奴隸制被廢除後依然延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