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神盾科普局
編輯 |神盾科普局
“癌症”這個詞令人談之色變,因為一旦與癌症掛上鉤,幾乎就是站在了死亡的邊緣,高昂的治療費用,身體和精神上的折磨,對於人們來說都是難以跨越的鴻溝,但是世事無絕對,世界上不是隻有人類這種高階的動物,自然界裡還有許多我們所不瞭解的動物。
世界上就有這麼一種動物可以自行抵禦“癌症”,那麼這究竟是傳說,還是確有其事?它們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人類是不是可以從它們身上找到治癒癌症的突破口呢?
袋獾,是一種存在於澳大利亞的大型有袋食肉動物,但現在袋獾僅分佈於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因此又一個稱號為"塔斯馬尼亞魔鬼"。
這是歐洲人為它取的名字,因為他們覺得袋獾的叫聲很可怕,非常嚇人且恐怖,聲量非常大,就像發自比袋獾大上 10 倍的動物,它們會散發出不同的恐怖叫聲,為的就是嚇跑其它的動物,因此,才會被人們稱之為“惡魔”。
它們的體型矮胖且粗壯,頭大尾巴短,和小狗差不多的體型,用來儲存脂肪的尾巴是它們健康與否的象徵,尾巴粗,說明它們的健康情況良好,尾巴瘦削則代表它們的健康情況不佳,袋獾的毛髮呈黑色,不過胸部和臀部往往帶有小塊白色的毛,看起來有點呆萌,但是你千萬不要被它們的外表給迷惑,袋獾的戰鬥力非常強悍,脾氣也非常暴躁,一旦它們張開嘴巴,咬上獵物,那麼這個獵物就是必死無疑。
袋獾的咬合力是世界上和它同類型的食肉動物中最強悍的,下顎能夠張開 80 度,有足夠強的咬合力來咬碎骨頭,並且無論是籠子還是堅硬的金屬,它都可以咬斷,因此被當地人們稱為“大嘴怪”,
它們會吃掉獵物身上的每一個組成部分,據相關資料顯示,袋獾每天平均能夠吃掉相當於其體重15%的食物,並且在情況允許的條件下,它們也會在半小時內吃掉相當於其體重40%的食物,食量相當大了。
袋獾的生活習性就是晝伏夜出,比較有趣的是,它們雖然不在白天捕食,但卻非常喜歡曬太陽,通常吃的都是腐肉,昆蟲、蛇和鼠類等,偶爾也吃些植物。
在這裡給大家說一個袋獾非常“噁心”的吃法,那就是身形嬌小的袋獾,喜歡在腐肉裡面睡覺,也就是說,那些身體比袋獾大的動物死後,袋獾會在它們的身體裡住下,因為醒來就可以繼續吃肉,聽起來是不是感覺非常噁心呢,但也有一種好處,那就是吃腐肉的袋獾,間接的保護了環境,不會讓那些腐爛的動物屍體生蛆。
如果遇到袋獾,看到它它灰白的耳朵開始泛紅,那就要趕緊跑路,這意味著它要開始攻擊,脾氣暴躁的袋獾,不是在戰鬥,就是在戰鬥的路上,吃東西要打架,搶奪領地要打架,哪怕是同類,一言不合也會撕咬對方的臉,絲毫不顧忌同類這個因素。
那麼如此兇狠的動物為何會跟“癌症”扯上關係呢?
前面我們也說了,袋獾喜歡戰鬥,並且喜歡在同類打架的時候咬臉,這也就造成了後面一些列的事情發生,在袋獾還沒有成為保護動物之前,人們的獵殺導致袋獾的數量急劇減少,而意識到這種問題的澳洲人。
在20世紀40年代把袋獾列為了澳洲保護動物,在人們的保護下,袋獾的數量有了逐漸的增多,然而,一場“災難”悄無聲息地降落到了袋獾的頭上,讓它們幾乎遭遇了滅頂之災。
1996年前後,科學家們發現了袋獾出現面部潰爛膿腫,並且這些膿腫還會擴散到其它的淋巴部位,一旦得了這種病的袋獾,會慢慢的無法進食,倒地不起,直至死亡,感染這種病的死亡率達到了百分之百,有的甚至感染沒幾天就死亡了,袋獾出現的這種癌症徹底顛覆了人們的認知。
剛開始的時候,科學家們認為這是一種由寄生蟲和病毒引起的疾病,但是到了2006年的時候,研究人們發現,這些袋獾身體中的腫瘤是一種施萬細胞瘤,並且在DNA分析中顯示,不同袋獾身上的腫瘤都是同源的,也就是說,如果有一隻袋獾感染這種疾病,那麼只要是和它撕咬過的動物都會患上這種疾病,
科學家們發現這種在袋獾身上爆發的疾病名為“袋獾面部腫瘤(DFTD)”的疾病,這是一種透過咬傷傳播的癌症,感染這種癌症之後,腫瘤會在袋獾的口腔裡逐漸長大,因為袋獾喜歡戰鬥,並且喜歡在打架的時候咬對方的面部,也就造成了在同類之間的瘋狂傳播。
短短几年的時間,袋獾的數量就下降了百分之五十左右,就算是比較強壯的袋獾也逃脫不了被感染後死亡的命運,有些地方的袋獾因為全部感染,導致全部死亡。
科學家們有非常大的疑惑,按照常理來說,癌症是不會傳染的,為何這種癌症會透過傷口傳染,為何沒有排異反應呢?
後來,科學家們猜測,因為地理位置的不同和特殊性,袋獾在很早以前就開始了近親繁殖,也就是說它們的體內有近乎相同的基因,在這些癌細胞的眼裡,這些數以萬計的袋獾身體裡都有著幾乎相同的基因,狡猾的它們也因此躲過了排異反應,肆無忌憚的在袋獾的身體裡橫行,只要袋獾撕咬同類,它們就可以毫無阻擋的進入到對方的身體,這也是為何袋獾在幾年之內數量下降太快的原因吧。
為了能夠保護袋獾不滅絕,澳洲的科學家們費盡了心思,2012年,科學家們並沒有經過嚴格的考察就把袋獾引入塔斯馬尼亞東面的一個面積為116平方公里的小島——瑪麗亞島。
袋獾到這裡是天堂,對於企鵝來說確是地獄,因為科學家們並沒有考察實地情況,就把這些沒有感染的袋獾放入,在這裡,沒有疾病的困擾,又有美味的食物,它們的生命得到了延續,從剛開始的23只壯大到了100多隻。
科學家們高興之餘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島上的企鵝沒有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科學家們發現袋獾最喜歡吃的食物就是年輕的企鵝,越年輕越好,只要餓了就吃,餓了就吃,因此這裡對於袋獾來說就是天堂,而瑪麗亞島的企鵝就這麼滅絕了。
不得不說,澳洲人的神操作讓許多人都覺得無奈,不僅企鵝受到了侵害,連島上的其它鳥類也受到了迫害,數量上都是大大的減少,因此,無論是引進什麼物種,都還是要了解清楚才行,不能想一出是一出,不然就會像文中這樣,給其他動物帶來滅頂之災。
更為諷刺的是,袋獾的神秘疾病竟然自行消退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就在人們研究為何癌症還會傳染的時候,袋獾又給人們帶來了意外的“驚喜”,研究人員發現,在這些感染的袋獾中,大概有20只袋獾體內的腫瘤自行消退了。
是的,你沒看錯,腫瘤的出現讓一些雌性袋獾的性成熟提前了,能夠在死亡之前進行繁殖,這也間接地為袋獾不被滅絕爭取了時間,並且經過這麼些年發現,有些袋獾感染之後,已經可以存活兩年以上了,還有20多隻身體裡的腫瘤自行消退,恢復了健康的身體。
那麼這種在動物身體裡可以自行消退的癌症腫瘤,如果研究明白,是不是也可以用在人類研究癌症的領域呢?會不會對於人類來說也是一種突破呢?
於是他們就把這些患病卻又自行治癒的袋獾帶回去研究,在它們身上,科學家們發現了能使腫瘤自行消退的變異基因RASL11A,不僅沒有對動物的身體帶來危害,而且還會抑制腫瘤的生長基因,當這種變異基因開始起到作用的時候,就會讓這些腫瘤慢慢消失。
當科學家們對這種變異基因研究之後發現,RASL11A變異基因作為抑制腫瘤的天然機制為癌症治療提供了潛在靶點,有可能人類攻克癌症的一個突破點。
畢竟如果真的能夠研究出來這種“抑制劑”,那麼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最好的訊息,現在人類對於癌症還是一個只能控制,並不能徹底消滅的狀態,無論是化療還是什麼,對於人體的免疫系統都是一大傷害,身體也只會越來越不好。
當然,這些結果都得繼續研究,只有徹底確保它們無害,才能用到人類身上,畢竟,身體健康才是第一位的,如今,科學家們也是不間斷的在研究,為的就是能夠早一點攻克癌症這個難題,讓人們不再懼怕癌症。
不過對於癌症,一般情況下,人們大可不必擔心會傳染,因為美國科學家Chester Southam曾經給150名健康的囚犯注射了海拉細胞,海拉細胞是什麼?它是一種經過人工培養,具有無限增殖能力的細胞,在醫學上,海拉細胞被廣泛應用於腫瘤研究、細胞培養或者生物實驗,並且已經成為醫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之一。
而這些被注入海拉細胞的囚犯,並無一人患上癌症,就算是有一些例子是人類中的腫瘤傳播案例,也只是存在於母嬰關係,或者是器官移植和HIV患者這樣的免疫抑制人群中。
不過還是有一些能夠致癌的微生物會透過人類的日常生活傳播,比如幽門螺桿菌、HPV等,因此,講究個人衛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得不說,大自然實在是太奇妙了,人類束手無策的癌症,卻在這些小動物身上吃了癟,這可能就是大自然的平衡,給了人類無限的可能,卻讓我們在疾病上犯了難,咱們從這些小動物上找到靈感,相信未來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這些疾病再也不會難倒我們,而我們也要好好感謝這些小動物,保護它們,保護我們這個美麗的家園。